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了三遍【弘一法師傳】我才明白:苦到盡頭,便是悟

2024-09-09文化

古人雲:「身不苦則福祿不厚,心不苦則智慧不開。」

這句話,也正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人生寫照。

前半生,出家之前,他是風流絕代的名門貴公子。

雖出身極好,可後半生他卻命途多舛,經歷了生離死別,也嘗盡了酸甜苦辣。

這些刻骨銘心的苦楚,逐漸讓他變得透徹、通達。

終於在三十八歲那年,他得以勘破紅塵,皈依佛門,成為世人敬仰的弘一法師。

正所謂,凡是磨你的,必能渡你。

很多時候,劫難也是一種饋贈,苦厄也是一種指引。

讀了三遍【弘一法師傳】,我才明白:你經歷過的所有痛苦,都是為了讓你開悟。

1

遺憾的苦,讓你悟透執念

【弘一法師傳】裏記載,18歲時,李叔同喜歡上了天津第一名伶楊翠喜。

兩人一見傾心,很快就私定終身。

可門第高貴的李氏家族,絕不允許一個梨園女子登堂入室。

在家人的強烈反對下,李叔同只能暫時擱置求娶楊翠喜的念頭,前往上海求學。

等他再次回來,楊翠喜已經被人帶到了北京,後來嫁入了豪門。

【上陽賦】中有一句話:人終究會被其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

從此,楊翠喜便成了李叔同心中的一個執念。

每天夜裏,他都想起楊翠喜的面孔,內心非常煎熬,幾乎夜夜失眠。

後來,李叔同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學。

在上海,他結識了很多女子,如謝秋雲、李蘋香等,然而他卻無法喜歡上任何人。

他總試圖在這些女人身上,找到楊翠喜的影子,但換來的卻是更深的折磨。

因為內心郁結太多,後來他生了一場大病,在家躺了幾個月。

直到這時他才明白,執念太深,不僅無用,反而折磨自己。

此後他開始試著放下過去,慢慢走出這段沒有結果的戀情,讓內心逐漸恢復平胡。

有一句話說得好: 「世界上最大的牢籠,就是內心的執念。」

成年人的世界總有遺憾與失意,再強大的人,也會被心中堆積的執念壓垮。

只有經歷過失去,你才能懂得,很多事物都是無法強求的。

對於生命中那些錯過的人與事,死死揪住不放,只會讓你越活越累;

只有及時松手,給內心松綁,你才能得到解脫。

正所謂:一念放下,天地皆寬。

凡事不執著不強求,執念少了,你的日子才能過得輕松舒適。

2

挫敗的苦,讓你悟透得失

曾國藩曾說過:得失有定數,求而不得者多矣,縱求而得,亦是命所應有。

人這一生,得與失往往是守恒的。

你得到一些東西,必然也會失去一些東西,有得有失,是生命的必然。

若是太過看重一時的成敗輸贏,就只能被得失所累,煩惱叢生。

當你遭遇過種種挫折,就會明白: 對一個人而言,命運凡有剝奪,暗中必有成全。

李叔同年輕時,曾經歷過各種不順與坎坷。

一開始,他想透過考取功名來實作自己的人生抱負。

可才華橫溢的他,踏入科舉之路卻屢屢受挫,最後只得了個童生出身,連秀才都未考中。

後來革命爆發,他又懷著熱情一頭紮進了滾滾革命浪潮之中。

結果他支持的維新變法,只維持了短短百日,便以失敗告終。

李叔同也因此受到通緝。

更不幸的是,李氏族人由於怕受牽連,還將李叔同一家趕了出去。

接連經歷了如此多的失敗與打擊,李叔同非常沮喪,於是他拿起筆寫了些詩歌、小說,抒發心中的郁悶。

這些作品一經發表,便引起讀者追捧,也受到評論家的贊賞。

此後他便投身到文藝創作當中,一步步成為著名作家。

誰也沒料到,仕途沒走通、革命也沒幹成的他,最終卻在文藝界大放異彩。

亦舒說, 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切勿憤憤不平。

對於一時的成敗錙銖必較,只能給自己找不痛快。

當你以平常心接納現實中的得失,你會發現,山重水復的盡頭,往往藏著新的出路。

【滕王閣序】裏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悟透得失,做到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生活自然也就少些痛苦,多些灑脫。

3

離別的苦,讓你悟透孤獨

南朝文人江淹說: 「黯然銷魂者,唯別離而已矣。」

人這一生,總要經歷各種離別,走著走著你就會發現,自己慢慢活成了一座孤島。

1898年,李叔同遷居到上海。在那裏,他與文人許幻園、袁希濂等人結下了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

他們五人經常聚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訴說彼此理想。

然而時局動蕩,不久後上海爆發經濟危機。

許幻園於一夕之間破產,只得被迫離開上海,遠走他鄉。

某天大雪紛飛中,他來到李叔同家屋外告別:「叔同兄,我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說罷,就轉身消失在了漫天的風雪中。

望著好友的背影,李叔同百感交集,寫下了一首【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過了幾年,他獨自去日本留學,與妻子遠隔重洋,長久的分離也讓他飽嘗思念之苦。

再後來,母親的去世,更是讓他傷心欲絕。

人世間的生離死別,讓李叔同逐漸看淡了悲歡離合,懂得了孤獨是人最終的歸宿。

於是在39歲那年,他拋卻世俗的一切,只身遁入空門。

作家劉亮程說:「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裏,孤獨地過冬。」

人生本就是獨自趕路的旅程。

越是往前走,隨著一次次的告別,我們身邊的人就越來越少,最終只剩下自己。

在這世間,能陪你一程的人很多,但沒有人能陪你從起點走到終點。

獨孤是人的底色,也是我們生命中不可逾越的高墻。

當你悟透了孤獨,你才能笑對人生聚散,在獨來獨往中享受內心的豐盛。

4

病痛的苦,讓你悟透生死

書中記載,弘一法師從小體質較差,他一生小病不斷,也經歷過一次重病。

那是1935年底,他受邀來到泉州惠安,在鄉間講經。

在此期間,他患上了風濕性潰瘍,病重時全身高燒,手足也開始潰爛。

醫生看過後,開了藥方,說:能不能好,得看命。

那會他痛苦得不能起床,只覺得死亡在漸漸逼近,甚至連遺囑都寫好了。

但沒想到,治療起效果了,很快他的病就開始好轉。

這次大病,讓弘一法師在生死邊緣走了好幾遭。

後來談及這次經歷,他對前來看望他的廣洽法師這樣感慨: 生死之事,蟬翼之隔。

在他看來,生與死是相鄰的,生命也是短促的。

無論是誰,都逃不過生與死的羈絆。

所以我們活著的時候,不用畏懼死亡,而應該把每一秒都過得充實豐盈。

自那以後,弘一法師便廢寢忘食地投入到佛學研究中。

有次生病期間,他仍強坐著奮筆疾書。

面對弟子們的勸說,他笑著說了句「小病從醫,大病從死」,說罷繼續埋頭創作。

言語間,盡是對生死的看淡。

在這種努力下,他寫出三十余本律宗著作,成為一代佛學宗師。

【死亡詩社】裏說: 我們像旅人那樣走向目的地,世界是客棧,死亡是旅行的終點。

一想到人終有一死,很多人就會蜷縮在恐懼的陰影中惶惶不安。

可無論接不接受,我們都必須承認: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悄無聲息地隱入塵煙。

古人說:向死而生,以終為始。

死亡是註定的,但怎麽活卻由你自己決定。

學會勘破生死,用心善待每一天,盡情擁抱滾燙人生,你才不枉來世間走一遭。

【五代史平話】裏有句話: 「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

人這一生,總要經受萬千坎坷與重重苦難。

然而所有那些失意、受挫的時刻,恰恰也藏著我們開悟、覺醒的契機。

點個 贊吧 ,讀懂弘一法師的一生,學會看淡得失,斷執念,舍負累。

當你悟透了人生,自然就不怕生活的任何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