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書非薦,可以讀

2024-05-24文化

這篇文章的題目取自於清代學者袁枚的【黃生借書說】中「書非借,不可讀也」。

說的是袁枚小時候家裏貧窮,沒錢買書,所讀之書都是借來的,在借閱書的過程中,他從借閱中感受到了一些人生道理。

借來的書,因為主人家會催要,所以讀的特別快,也特別投入,收獲也就大。而那些家裏有書的人,大多不怎麽讀書,汗牛充棟拉回來的書,閱讀的沒有幾個。

現代人估計也到了袁枚說的這種狀況了,買書方便,也買得起書,所以買了一堆書,結果都是書堆在那裏,自買回來之後,也許永遠都不會看。

年輕的時候,因為沒錢,所以,我買的書都是在借讀之後覺得不錯的,再去書店買回來珍藏,比如,我隨身攜帶過一本【唐詩三百首】,還有一本【第二十二條軍規】,此外就是大量的字帖,這些喜歡的書陪著我走南闖北。

那時候選書非常直接,要麽是在書店的架子上直接看,要麽就是根據架子上的作者,去看另外一個作者的作品。順帶說明一下,我不太喜歡在圖書館裏的書架上選書,也許圖書館的柯瑞選書非常不舒服吧。

書籍的選擇,我根據一位作者認知另外一個作者,當然不會是因為他的一篇書評,尤其是現代社會,書評是很世俗的一種東西。看書評去讀一本書,最後一定會有受騙上當的感覺。就拿近期舉例,我還是上了一當。

前不久,一位台灣女作家去世,她的一部自傳體散文,被國內的一些名家吹得天花亂墜,好像那是報導文學或者非虛構作品裏面最偉大的,曠世之作,或者別的什麽貴重的頭銜,推薦者都不吝貼金。我自以為自己閱讀的算是比較多的,台灣作家的作品也讀過不少,對台灣作家相對比較了解,這位女士我知道的還真不多,不知道她以前是如何隱身的。

帶著疑惑,我還是讀了她的那本傳記。

假如不知道上個世紀的中國歷史,假如不具備基礎的文學鑒賞能力,這部書怎麽吹也不為過,很多人估計是把它當歷史書讀的,歷史和真實,文學與人生,在這本書裏看不出界限的時候,我對其文學性的認同不會太高。起碼,她比我知道的台灣作家林清玄、李敖、柏楊,甚至蔣勛的文學水平低多了,文學水平跟小她十幾歲的三毛和瓊瑤都是無法比較的,當然,也許她的教師身份讓她獲得了比一般作家有更多的尊重,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國內有位女作家,名字叫宗璞,他的父親是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她曾經寫過【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等小說,獲得國內最高的文學獎——茅盾文學獎。還有一位作家叫嶽南的寫過長篇紀實文學【南渡北歸】,這本書好像有點問題,這兩位作家寫那個時期的文字都非常優秀。這兩部作品無論史料價值,還是文學價值,應該都比台灣女作家的要高。台灣女作家獲得那麽高的贊譽,是因為她年紀能活到100歲,還是因為她是台灣女作家呢?就像國內的一位女教授,也是從台灣來的,即便她的古詩詞講的枯燥乏味,但是,這也不影響別人把她吹得神乎其神,是的,她成了古典詩詞的女神了。

再說以前讀過的木心,在沒有系統地讀他的作品之前,真的被陳丹青忽悠瘸了,要是不早點讀到木心,感覺自己都沒有文化。網上買了好幾套,以為遇到了文學上的圭臬。讀起來,感覺味道有點不對,但我還是耐著性子把他的書看完了,系統的文學史,解讀的支離破碎,我知道了,這些書,木心先生也許都沒有讀到,他不過是索引了很多。原本以為這是我的狹隘認知,很快,就有行家揭秘了,觀點跟我的大致相仿,不過人家用的也不是索引,我忘記用的是什麽詞了,意思其實是非常清楚的。

多次上當之後,我慢慢地養成了一個習慣,越是被人推薦的,我越不去讀它。道理很簡單,好的書,作者哪有時間到處去宣講、吹牛,再去拉關系吹噓自己的作品呢。起碼我喜歡的幾個作家,我都沒有聽過他們自己吹噓自己的作品,即便在市面上,也很少看到吹噓他們的文字,人家的東西好,一直擺在那兒,幹嘛要去吹它。只有賣狗皮膏藥的,才會成天在街上吹噓自己是如何的靈驗。

一個作家能出一本書,一定有他的思考,書中一定有他的文學功力和智慧展現,這些東西不是吹的,還是要憑讀者的認知去發掘,自己沒讀書之前,被人引著去閱讀,跟別人嚼完的甘蔗渣,再讓你去品鑒一樣。

在圈子文化日益盛行的年代,書還是自己去選擇比較好,千萬不要聽別人介紹,尤其是名家介紹,真的好書,名家也不會給你介紹,他還得偷偷地學技術呢,哪會舍得推薦給你。很多作家在成名之前,他哪會告訴你他從哪些作品裏受益了,告訴你,你超過他怎麽辦。

書那麽多,真的不要靠別人推薦去閱讀。別人推薦的,至少要審慎地進行閱讀,因為,你也不知道推薦的背後有什麽交易,你接受了推薦意見,就是去給推薦的勾當買單了。你真的願意這樣做嗎?

書非薦,可以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