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黎紅雷:中國人的儒家文化信仰

2023-12-07文化

2023年12月3日上午,在第十四屆深圳孔子文化節暨第十五屆祭孔大典上,當代儒學家、中山大學黎紅雷教授發表主題演講,題目是:【中國人的儒家文化信仰】。現場記錄如下: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在第十四屆深圳孔子文化節暨第十五屆祭孔大典隆重舉行之際,謹致以衷心的祝賀!

借此機會,我想跟大家談談我們中國人的信仰問題。

前幾天,在馬來西亞「回儒領導對話峰會」期間,遇到一位來自中國的朋友,他跟我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我就問他:「每年春節你回家嗎?」他回答說:「當然回啊!」我又問:「你春節回家拜祖宗嗎?」他回答說:「當然拜了!」我笑著說:「你春節回家拜祖宗,並且認為是理所當然,這不是信仰是什麽?」他半信半疑地問:「這也算信仰?」我嚴肅地回答:「當然是信仰,拜祖宗正是中國人延續了千百年的‘天地君親師’精神信仰的一部份!」

這是怎麽回事呢?這裏跟各位朋友「掉掉書袋」,回顧一下歷史。「天地君親師」即所謂「五尊」,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信仰體系,其思想來源於先秦儒家大師荀子,他在【禮論】中指出: 禮有三個本源。 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人類的本源,君師是治理的本源。沒有天地,怎麽生存?沒有先祖,怎麽出生?沒有君師,怎麽治理? 三者缺少一個, 就不能使人們安定。 因此在祭祀時, 上祭天, 下祭地, 尊念先祖並推重君師, 這就是禮的三個本源。——這裏已經明確提到了「天地」、「先祖」、「君師」,三個層次,五個物件。 到了東漢時期,在【太平經】中最早出現了形式整齊的「天地君父師」的說法。北宋初期,「天地君親師」的表達方式已經正式出現。明朝後期,崇奉「天地君親師」在民間廣為流行。清朝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從此,「天地君親師」就成為風行全國的祭祀物件。辛亥革命後,君主沒有了,人們又把「天地君親師」改為「天地國親師」繼續禮拜。

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全國統一的宗教,「天地君親師」實際上發揮了全體國民共同的精神信仰的作用。特別是其中的「拜祖宗」,其習俗和禮儀一直延續至今,從來沒有中斷。今天我們城裏人春節回家拜祖宗,清明回家掃墓,在農村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都要給祖宗上香,如此等等,都是這種精神信仰的體現。不過對於普通人來說,正如儒家經典 【周易·系辭上】 所說:「百姓日用而不知」,習以為常,不知道這就是「信仰」罷了。

黎紅雷教授在發言

在這個意義上,由三和國際集團主辦的「深圳孔子文化節暨祭孔大典」,其可貴之處就在於自覺地繼承和延續中國人的精神信仰,特別是其中的「拜先師」——禮敬中華文化的至聖先師孔子,在多數人信仰迷茫、不知所措的當代社會,高舉「儒家信仰」的旗幟,成為當代中國人精神信仰回歸之路上的「先行者」!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信仰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唐譯的【華嚴經】中,通俗地說,信仰就是一個人言行所承載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或者是對某一種思想、宗教、人物的信奉和敬仰。在現實社會中,人們最常見的信仰就是宗教,甚至以為只有宗教才有信仰。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信仰起碼可以分為三種:一種是宗教信仰,例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等;另一種是政治信仰,例如我們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就是共產主義;第三種是文化信仰,指的是人們對某種文化體系的信奉和敬仰。儒家思想就是中國人的文化信仰。不管你自覺不自覺,承認不承認,儒家信仰都是一種客觀存在,在中國已經存在兩千多年,至今依然存在,「敬天愛人,孝親法祖」已經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一文化基因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與時俱進,實作「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祭孔大典現場

最後總結三點:第一,中祭孔大典現場國人有自己的「信仰」;第二,中國人的信仰是一種「文化信仰」;第三,中國人的文化信仰就是「儒家信仰」。身為中國人,都要自覺地延續我們的文化基因,傳承我們的文化信仰,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潘冬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