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從「四大奇書」到「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為何沒入選?

2024-03-26文化

要談「四大名著」,得從四大奇書說起。四大奇書這個概念,最早可能是王世貞提出來的。

明代文人有所謂前七子、後七子,王世貞是後七子之首,而且很多人認為這麽評價他,委屈他了,他和別人不是一個檔次。王世貞領袖明代文壇二十年,又特別喜歡提攜後進,口碑好極了。

所以很多作者、作品都喜歡蹭他的熱度。比如說【金瓶梅】的作者不知道是誰,好多人就說,是王世貞寫的;比如說,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要提升作品的知名度打口碑,怎麽辦?找王世貞作序。

王世貞「四大奇書」

但是王世貞所說的「四大奇書」,並不都是小說,他說,【史記】【南華】【水滸傳】【西廂記】,是「宇宙四大奇書」。

【史記】是歷史著作,【南華】也就是【莊子】,道家的書,【水滸傳】用今天的話說是長篇白話小說,【西廂記】則是雜劇,四部書,是四類作品。

這也太混搭了吧?要的就是混搭。

要知道,和我們今天的知識越來越專業化越來越講究細分不同,古代文人,往往有點反專業的偏好。

古代的文人,如果比較成功,往往也成為官員。你說他專業嗎?

他從小學的是四書五經寫八股文,沒有學習過行政技能,他一點也不專業,專業的是師爺,是書吏,一專業,那層次就低了,社會地位就低。

那你說他是專業的學者或者文人嗎?他的職業或者人生追求是當官啊,就算他境界高,想的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也得透過當官來實作的啊。他也不是專業的文人,還鄙視文人呢,「一為文人,便無足觀」,就是文人自己說的。

無論做官還是做文人,他都以不專業為特征,這是他的榮譽感所在。

再比如說,要是你生病了,醫生找業余的還是找專業的?一說,這位是這一帶有名的醫生,給人感覺就是,騙錢的,他家門外,不知道有多少冤魂晃著呢;相反,說那位老先生,飽讀詩書,也喜歡岐黃之術,等閑是不給人看病的,是我好說歹說,他才願意給你瞧瞧。誒呦,可算有救了。

這個都是認為業余勝過專業的思維定勢。

所謂,讀書境界也要開啟。你看王世貞這個四大奇書的書單,四部書都不是同類,【史記】【莊子】早就是公認的經典了,【水滸傳】【西廂記】,很低俗。可是把這四部書放在一起合適嗎?想想還真挺合適,共同點,就是「奇」。【史記】多奇啊,司馬遷是以「好奇」著稱的;【莊子】多奇啊,那個想象力,大鵬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太奇了;【水滸傳】奇不奇?【西廂記】奇不奇?誰能想到,一般文人瞧不上的英雄好漢、才子佳人的故事,竟然能寫到這種地步?

乍一看不搭界,細一琢磨卻覺得特別合適,能開出這種書單來,開書單的人,境界才學,是不得了啊。

長篇小說的四大奇書

這是王世貞開的四大奇書的書單,但是他這個說法,後來並不流行,更廣為人知的,還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是四大奇書。

這個四大奇書的說法,一般認為,是馮夢龍提出來的。

馮夢龍也是文人,不過,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書商,他應該是當時市場感覺最敏銳的書商。

要賣書,就要找目標客戶,要講個垂直細分。小說要面對的主要群體,並不是知識精英,還是不要混搭、分類清楚比較好。今天也還是這樣,這是經濟,這是法律,這是歷史,這是文學,書店裏也都是分開擺放的。

這個四大奇書的特點,都是長篇章回小說,文字不難懂,只有【三國演義】不是白話,但也是最最淺近的文言文了。

雖然論文壇地位,馮夢龍遠遠不能和王世貞比,但他這個四大奇書的說法,影響顯然更大。

要說還有點爭議,就是有人想把【三國演義】拿掉,叫三大奇書;又有人提出,還叫四大奇書,但拿【封神演義】把【三國演義】換掉。

這些人倒也不一定是覺得【三國演義】寫得不好,而是他認為【三國演義】太「正」了,講究個忠君愛民尊劉貶曹,價值觀是多麽正確;內容又是所謂三分虛構七分寫實,好多正史裏都有依據,你這麽正點,叫什麽奇書呢?當然為【三國演義】辯護的,就說【三國演義】是正中見奇。

總的說來,明代的長篇章回小說,確實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四部寫得最好,影響力最大。

一個突出的證據就是,別的小說寫出來,就喜歡和這四部相比較,或者宣傳語是,我這書比那四部還好。——當然,宣傳語不能信,反而倒是證明這四部書,「奇書」的地位是公認的。

以上是明代的情況,到了清代,有沒有誕生什麽可以和這四部比肩,甚至超越它們的著作呢?

眾所周知的是【紅樓夢】,【紅樓夢】一出來,自然又有人想拿【紅樓夢】把【三國演義】換掉,另外還有【儒林外史】,也水平很高。

不過總的說來,清代的長篇章回小說,有個尷尬,就是兩極分化。

一方面,是圖書市場更成熟了,所以產生了大量就為迎合市場的跟風之作,這類書,品質當然不會好。

另一方面,一些知識層次更高的文人,加入到小說作者的隊伍裏來了,甚至於有人寫小說,就是為了秀一下自己學問有多好。這類小說可能是根本沒有市場的,作者就是自嗨,頂多是小圈子裏嗨一下。

小說創作有它自己的規律,真不是文化水平高就能寫好的。像曹雪芹、吳敬梓這樣文化水平比較高,又特別會寫的作者,其實是很少的。

所以清代的長篇白話小說,能和明代的四大奇書比的,真不多。

近現代與四大名著

近代以來,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傳統的文學作品的價值排序,變了。陳獨秀那篇著名的【文學革命論】,有這麽一段話:

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這話是中文系學生學習現當代文學的時候要背的,這標誌著對文學價值的認識的轉型,也是中國現代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份。

在這個新標準下,要在古代文學中找到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文學,白話小說當然也就鹹魚翻生了。胡適開列「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把【三俠五義】【九命奇冤】這些小說都列進來,搞得梁啟超不服吐槽:「不瞞胡君說,區區小子便是沒有讀過這兩部書的人。我雖自知學問淺陋,說我連國學最低限度都沒有,我卻不服。」但是不服也沒用,白話小說就是成了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了。

有了這個價值觀的轉變,才有「四大名著」這個概念產生的基礎。「奇書」還是「名著」,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奇是新奇刺激,奇並不代表高級,說它奇,恰恰表明它在經典的框架之外。「四大奇書」,還是說這些書是消遣讀著玩的意思。

「名著」就不一樣了,那是經典,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是中小學生的必須要讀的。沒有五四新文化運動帶來的價值觀轉型,再開明的家長,對孩子讀【三國】【西遊】,頂多也就是不反對吧,不會是「必讀書」,學校更不會還要考這個。

但是,有了四大名著概念產生的基礎,和四大名著這個概念真的出現,還是隔了很長時間的。

這個學者楊津濤先生有過考證:195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建社,有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及民間文藝」的出版計劃,然後【水滸(七十回本)】(1952年9月)、【三國演義】(1953年11月)、【紅樓夢】(1953年12月)、【西遊記】(1954年6月)相繼問世。顯然,這四部書已經被視為一個重要組合。但還沒有四大名著這個叫法。

到1980年代,【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是「古典文學四大名著」的說法,才真的流行開了。

「四大名著」的合理性

不過,「四大名著」這個說法產生、流行得雖然晚,我倒是覺得,現在這個組合,也算實至名歸。

第一,四大名著這個說法,只和長篇小說有關,和其他文學體裁無關。所以就不要問【聊齋】為什麽不列入四大名著。

第二,名列四大的作品,必須要影響大、讀者多,而且讀者認可度高。

小說史研究者,往往會使用「六大長篇」這個說法,就是四大名著加上【金瓶梅】和【儒林外史】,比文學成就,這兩部未必遜色。但是【金瓶梅】寫得雖好,但太過赤裸裸,即使不被禁,傳播還是會受局限。而【儒林外史】關註的是文人,諷刺的是文人,它的很多俏皮、驚警、幽默,只戳文人的笑點,它的沈重、虛無、絕望,也只有文人才有共鳴,簡單說,脫離群眾了。

第三,名列四大的作品,文學水平確實要在某條線以上。

像【封神演義】,影響力說實話不遜於四大名著,但它文學上太差,就不能放進來。【封神演義】這書確實很神奇的,作者是個設定控,腦洞也挺大,有很多精彩創意。所以今天真是大IP,你要改編它,有很好的基礎。改編有成功有失敗,但可以肯定,【封神演義】如果照著原著拍,一定會失敗。

另外像【說唐】【說嶽】【楊家將】之類,在民間的影響也很大,但也是寫得一般,「四大」也就沒它們什麽事。

就像現在有些文藝比賽,有專家評分,有觀眾評分,最後看綜合得分。現在這個「四大名著」的說法,也是一個綜合考量的結果:【儒林外史】等等是被群眾打分淘汰掉的,【封神演義】等等是被專家打分淘汰掉的,最終勝出的就是這四部了。

哪幾部作品代表中國傳統長篇小說的最高水平,每個人心裏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但現在這個組合,確實差不多是最大公因數。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勃

責編 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