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敦傑(山東)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作為沂蒙人,總是神往海的獨特風韻和那那美麗的傳說。一次偶然的機會,終於實作了我攬勝沿海的夢想。
五月二日七時許,和文友一行六人,自沂水古城駕車,開啟了遠去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沿海行的旅程。長途顛簸幾個小時,終於到達了此次沿海行的第一站——蓬萊。
人間仙境——蓬萊
位於山東半島北端的蓬萊,屬煙台市轄縣級市,它以八仙過海的傳說名震遐邇。
下午3時,穿蓬萊市區,沿迎賓橋北行,不久便到了水城南門——振揚門。此門始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拱形的門洞,高6公尺,寬3公尺,進深14公尺。門樓為兩層閣樓式建築,外觀三層正檐,明廊畫柱,氣勢壯觀。入門北行,至「水師府」。水師府為三進式仿古建築,每進有正廳和東西廂房各一。大門南向,正對振揚門,東西兩側有四塊鬥拱飛檐碑亭。柱亭內分立「忠」「孝」二字巨碑,碑的背面分別鐫有民族英雄戚繼光及其父戚景通的生卒年月。
穿過古市一條街和「水族館」,便是「登州古船博物館」。博物館於太平樓南側,建於1990年,是仿古園林式建築,正門為仿古彩繪牌樓,琉璃瓦覆頂。大門兩側是隸體楹聯,上聯「古船曾捍海疆猶存雄風壯華夏」,下聯「博物長留仙境更有巧思昭蓬萊」,橫批「神遊」。大門西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首任海軍司令員張愛萍將軍行書「登州古船博物館」陰刻大理石巨碑,東側是嵌有仿古船航海圖案的花崗巖浮雕。
館內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是古登州港沙盤和兩方PVC顯示板,顯示板逼真地演示出「登州港」古代連線海內外繁華的交通和幾百年來的滄桑變遷。第二展廳展出1984年小海清淤時出土的元代古戰船。
出「古船博物館」繼續北行,便是戚氏勝跡。勝跡之一的戚繼光祠堂為三進院落家廟式建築。進入祠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兩側的陰刻「千秋隆祀典,百戰著勛名」「海上威風」的楹聯,前廊明柱上是馮玉祥將軍手書「先哲捍宗邦民族光榮重萬世,後生驅敵愚熱忱慘淡繼前賢」,正祠前廊明柱楹聯為郁達夫書「撥雲手指天心月,拔劍光寒倭寇膽」。正殿中央是戚繼光坐像,塑像後方兩側是「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楹聯。
參觀完戚氏祠堂,沿古船博物館轉向西行,即到了「登瀛橋」。此橋是登臨蓬萊閣的必經之路,長60公尺,寬9公尺。橫臥海上,氣勢磅礴。橋東端是人間登州,橋西為仙境「瀛洲」。
漫步橋上,放眼遠眺,蓬萊閣上雲煙縹緲,遊人如織,南部振揚門巍巍聳立,瓊台樓閣,散布其間;近觀小海之上波光鱗鱗,風帆點點。不由得使人想起【嶽陽樓記】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名句,「碧海仙槎心神飛越」之感油然而生。
5時左右,雲簇霧擁中,我們登上了蓬萊閣,仙閣淩空,超脫凡塵之感油然而生。說來也怪,適才雲霧彌漫的海島,剎那間雲消霧散,落日爭輝,天地豁然,乾坤朗朗。
憑閣攬勝,心曠神怡。東望水城,帥旗飄揚,當年戚家軍抗倭叱咤的雄風亢音,似猶回蕩在海天之上。西邊田橫古寨,飽經滄桑的座座炮台,像極了一位位歷史老人,踞蹲岸邊,向海頷首沈思。北眺海天,浩浩渺渺,一望無際。南望市區,煙雨萬家,檐牙高啄,樓高廈偉,鱗次櫛比。在導遊小姐鶯聲燕語中順著纖指依次望去,八仙幻宮、海濱公園、海水浴場、八仙渡海口和八仙居度假村等,爭入眼簾。以蓬萊閣為提挈,以「仙閣淩空」「海市蜃樓」「獅洞煙雲」「漁梁歌釣」「日出扶桑」「萬裏澄波」「萬斛珠璣」「銅井金波」「漏天滴潤」等景點為核心構成的這幅圖畫,端的是人間仙境。
翌日淩晨,復乘船冒雨至長島,後又隨車搭乘蓬萊新港直達大連客輪「英華號」向大連駛去。
站在甲板上,給人一種天大、地大、心亦大的感覺,任思緒隨海風恣意飛揚。
船行至海心,已是黃昏分時。這時,刮起了大風,船大振幅的搖晃,使得不少乘客嘔吐不已。甲板上的浪漫晚餐自然也草草收場。
七個多小時後,晚11:30分,終於抵達此次旅行的第二站——大連。
在隨後的幾天裏,我們興致勃發,先後遊覽了虎灘樂園、水族宮,飽賞了五四廣場流光溢彩的夜景,參觀了百年軍港旅順。
大連,這座美麗的城市,令人徜徉其間,垂涎流連。但整個沿海一行,給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威海劉公島。
蜚聲中外的劉公島
5月6日,我們又乘船至威海,遊覽劉公島。劉公島本身不大,面積約3平方公裏,島上建有北洋海軍的提督署。
因諳熟中學歷史教材中關於甲午海戰的慘痛歷史,所以我們一路凝重無語。待踏上島,遠遠望見的便是手拿望遠鏡對海觀察的海軍提督丁汝昌的大理石雕像,足有十幾米高。雕像正中,是正楷「甲午海戰館1894年」字樣。海戰館有九個展廳,每個展廳均是集大型雕塑、巨幅繪畫、仿真模型及影視多種藝術於一體,部份展廳還采用了聲光、電控等現代高科技手段,再現了當年北洋水師悲壯的歷史實景,如臨其境。
隨著擁擠的人群,漫行在大廳,迴圈播放的著名播音趙忠祥充滿凝重情感的解說,仿佛把我們帶進了戰火紛飛的年代,那采用聲光電控手段制成的模擬戰場形象逼真:那隆隆的炮擊聲,那波濤洶湧的海面,那一艘艘冒著黑煙、吐著火舌的戰艦……畫面形象地再現了鄧世昌在戰艦身受重傷,撞擊日艦,突遭魚雷襲擊時「義不獨生」「仍復擲自沈」的悲壯英烈的一幕。雖致遠、經遠兩艦沈沒,但定遠、鎮遠、靖遠、來遠等四艦力敵九艦。中日黃海大戰歷時4小時40分,以日艦倉皇逃跑、北洋艦隊暫勝而告結束。1895年1月20日,清政府「保船制敵」的消極防衛政策致使日軍從山東沿海後路防禦空虛的榮成都市灣登陸,終致全線潰敗。在劉公島保衛戰中,雖敵眾我寡,但北洋艦隊將士毫不畏懼,血灑海疆,在中國近代史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
劉公島,作為中國第一個近代海軍基地,既向世界展示過它的輝煌,又留下了千古遺恨。
走出甲午海戰館,拾孤島石級而上,來到劉公廟前,清涼的海風夾雜著霧氣流嵐,直撲腦門。在熙攘的人群中,我極力追尋著歷史的遺跡,回味著那段苦澀的歷史,無限的傷感油然而生,不由得面對大海,向那些曾在這裏灑下鮮血、魂歸大海的英烈致一莊嚴的軍禮。
作為劉氏後人,既然來劉公島,拜謁船神劉公劉母那是一定的。 「探幽訪古謁劉公,鳴鐘響鼓降福祥」,休息片刻之後,隨著古幽悅耳的鐘聲,我們走進了劉公廟。
劉公廟位於甲午海戰館北側,是劉公島又一綜合性景點。說起劉公廟,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公元249年,漢室劉氏皇族一支為逃避曹魏追殺,落難來到石落村(即今日威海),此後,劉氏夫婦常乘船到島上開荒種地,接濟過往船只,搭救遇險的船只,後被尊為「船神劉公劉母」,後人在島上修建了劉公廟。
還有一個神話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艘漁船在大海航行迷失方向時,突然發現前方有火光,順著火光劃去,到一小島,原來是一對老人燃起篝火在為漁船引航。漁夫大喜,問其姓名,老婦人說是劉公劉母。劉公劉母飯菜招待漁夫飽餐一頓,又安頓其住處,並請漁夫轉告漁人,凡海中遇險,自可到此島落腳。次日晨起,不見了劉公劉母,詫異之余,自言自語地說:「難道我遇到了神仙搭救?」
此後,凡遇險船民,過往船只迷失方向者,都能看到一堆篝火為他們引航,問時,老者皆曰「劉公劉母也」。多年以後,為感恩賑危賜福的劉公劉母,人們建造了劉公 廟,劉公島由此名。
出劉公廟,沿公路轉西行,不遠就是甲午戰爭博物館。
走進博物館,依次參觀了北洋海軍陳列室、禮儀廳、復原陳列室、威海衛之戰陳列室、北洋海軍將領會議蠟像室、丁汝昌殉難處、致遠艦打撈文物展廳、北洋海軍將士紀念館、北洋海軍將士名錄墻。各個展室均運用了光電技技術與景箱沙、圖片與實物相結合的手法,再現了甲午威海衛之戰的慘痛歷史。
「海軍將領會議廳」以人物蠟像的形式,再現了1894年8月8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與主要將領在此商討迎敵戰略的軍事會議的場景。會場人物形象(包括衣著、膚色、神態、舉止等),與真人幾無二致,栩栩如生。
11時,天空突現烏雲,不久便下起了小雨,淅淅瀝瀝的,一時間,霧鎖島礁,煙雨迷蒙,似是蒼天垂淚泣英魂。
天涯海角——成山頭
離開劉公島,告別威海,我們驅車來到山東半島最東端,有「中國好望角」之稱的榮成成山頭。
成山頭,又名「天盡頭」,與日本、南韓隔海相望,有「東方的天涯海角」之譽。公元前219和前210年,秦始皇曾兩次駕臨此地,留下了「秦橋遺跡」「射鮫台」「神雕山」及國內唯一的始皇廟等。據【史記 始皇本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文武百官西出鹹陽東巡,行至成山頭時,頓見仙山雲霧繚繞,大海煙波浩渺,白浪濤天,始皇拈須怡然自樂,「仙境,天盡頭也」。當時,侍立左右的李斯遂手書「天盡頭」,立巨碑作傳,意為始皇「恩澤臣民,掃六舍,威加天邊」
【本紀】還有公元前210年始皇第二次來成山的記載:「方士徐福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而自以連督候,大魚出射之,自瑯琊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
而今,成山頭作為山東半島最東端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其浩瀚碧藍、巨浪飛雪、突兀騰伏、滄海吮吸、氣勢恢宏、景象萬千的自然景觀吸引著國內外遊客。
沿觀海長廊,領略了波浪濤天的浩瀚景觀,經國際燈塔過始皇廟,我們又興致勃勃地參觀了神雕山國家自然動物保護區。
大海的寬闊與壯美,賦予了我詩一般的情懷。一周的沿海旅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劉公島,因為它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警示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作者介紹 】劉敦傑,山東沂水人。中共黨員,中小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青年文學家】雜誌理事。先後在【人民教育】、【雪花】、【山東教育】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作品百余篇,著有【杏壇擷英】、【東臯傳說】、【從前有座山】等。
【 編輯制作 :滑溜,本名劉健。憨派文學創始人,主張站在街角心無旁騖地展現社會底層的特殊群體。著有憨派文學奠基之作【滑溜】一書。【中國憨派文學】主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