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休謨:究竟什麽才是自我?

2024-06-17文化

物與我:不可知之域

心靈中只有知覺,倘若我們問,知覺的產生是否由於外物的作用,心靈之外是否存在物體,休謨的回答是不可知。倘若我們 接著問,心靈中知覺活動的原因是什麽,有沒有一個自我或者靈魂作為活動的承載者,休謨的回答也是不可知。心靈之外的實體是一個虛構的概念,心靈本身也不是一個實體。

不存在心靈實體

休謨之前的哲學家,幾乎都相信心靈是一個實體。休謨指出, 哲學家們既然已經開始相信一個論證,便是除去了所有可感知的性質,我們就沒有一個外界實體的觀念,那麽,這個論證同樣適用於心靈之內的情形,除去了所有的知覺活動,我們對心靈也不能形成任何觀念。因此,不存在心靈實體。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我思」本身就預設了「我」是一個實體,「我」是「思」的原因。按照休謨的理論,心靈中只有 「思」即知覺,沒有任何根據在「思」前面加上一個「我」。

貝克雷否認外界實體的存在,但相信心靈實體是存在的。他承認我們無法感知心靈,因此對它不能形成任何觀念,不能知道它的本性,但認為我們可以借它所產生的結果知道它是存在的, 它是一個能夠感知的能動的主體。按照休謨的理論,這無疑又是推斷因果關系的那種習慣在作祟。事實上,我們並不知道心靈活動的最終原因是什麽,因此沒有理由設定心靈實體的存在,當然也就談不上能否知道它的本性了。

總之,心靈中只有知覺,我們也只知道知覺,妄圖解釋知覺產生的原因,無論是在心靈外部設定一個物質實體,還是在心靈內部設定一個精神實體,都是毫無意義的。

心靈中沒有自我這個印象

我們經常說「我」這個詞,若要問自我究竟是什麽,休謨告訴我們,我們只知道它是知覺發生的一個場所,可是對自我本身不能形成任何印象。由於觀念只是印象的復本,所以,我們也不能擁有一個真正的自我觀念。

如果有任何印象產生了自我觀念,那麽,按照假設,這個印象在我們一生的全部過程中應該是始終同一的。我們的知覺在不斷變化,而在知覺的所有變化之中,這個能夠產生自我觀念的印象應該永遠保持不變。但是,我們的心靈中根本沒有這樣一個保持不變的印象,只有接續而來的各種印象,由這些印象不可能形成自我的觀念。

休謨講他自己內省的體驗:當我試圖反省自我時,我始終捕捉不到一個沒有知覺的我自己,只能捕捉到某一些知覺,一些感覺和情感,諸如冷或熱,痛苦或快樂,愛或恨,悲傷或喜悅,我所體驗到的自我只是這些知覺的組合。

當我的知覺在一個時段裏失去了的時候,例如在酣睡中,那麽在那個時段裏我就覺察不到我自己,因而的確可以說我的自我不存在了。當我因為死亡而永遠失去了一切知覺,再也不能感覺、觀看、思考並且有所愛和恨的時候,我就算是完全被消滅了,而且我想不出還需要什麽才能使我的自我徹底不存在。

一切知覺的消滅就是自我的消滅,兩者完全是一回事。我們的一切特殊知覺是各個不同、互相分離的,因而是可以分別存在的,不需要任何東西來支撐其存在,我們也想象不出它們會以什麽方式屬於一個自我。不妨假設心靈降低到了甚至一個牡蠣的生命階梯以下,假設它只有一個知覺,例如渴或饑的知覺, 試著在那種狀況下來考察它,除了那個知覺以外,你還能想象出任何東西嗎,還能有任何自我的觀念嗎?如果沒有,那麽加上其他知覺,也不能給你那個觀念。

休謨認為,

任何人在做了認真而無偏見的反省之後,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即心靈中找不到一個單純而同一的自我觀念

。倘若有人說自己能夠找到,休謨說,他不會再和這樣的人辯論,所能做的讓步只是承認自己和這樣的人有本質上的差異,那就各自保留自己的看法吧。

經典是什麽?是願意一代一代口耳相傳的智慧,值得一讀再讀歷經磨礪的靈魂。經典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躲不開的。

但「經典」多時代遙遠,晦澀難懂,難免會讀不下去或讀不懂,為此讀書無數的哲學家周國平老師和夫人、哲學博士郭紅女士,特意攜手打造了一套「經典擺渡人」系列的讀書課,由兩位老師親自做您的讀書引路人,帶您一起從經典中汲取營養,為人生答疑解惑。

本次課程將歷時半年,共48次課,含24部中外經典,6大主題,人生幸福涉及的婚姻與家庭;性與愛情;財富與理想;心態與境界;生死與信仰;藝術與審美等每個方面都會一一講解,借助書籍與兩位老師的半生智慧,帶大家迅速進入和諧幸福、愉悅自洽的美滿生活。

你將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1次價值3000元的線下雅集分享會,

與周國平、郭紅等名家現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