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璧先生與張大千相識相交長達一個甲子,交往甚密,感情甚篤。二人一起出遊,一起作畫,一起辦展,是中國畫壇上的一段佳話。
1939年,張大千應黃君璧之邀,同遊峨眉山。期間,張大千揮毫潑墨,作畫贈予黃君璧。而黃君璧亦興致勃勃地創作了不少寫生手稿,從峨眉風光中收獲了豐富的繪畫靈感。
黃君璧與張大千同遊峨眉
峨眉之行,兩人互相切磋交流,收獲了不少佳作。後來,兩人在成都舉辦了峨眉之行的聯合畫展。
在領略了峨眉山的風光後,張大千此後還數次登臨峨眉,即使在渡台及僑居海外期間,他仍創作了多幅有關峨眉山的畫作。黃君璧也同樣創作過多幅峨眉山水。
黃君璧【峨眉金頂】
張大千【峨眉金頂】
峨眉秀甲天下,二人都被深深吸引,但對於筆下之山水,他們則各有自己的理解。從兩幅峨眉山水巨制,看兩位大家眼中的峨眉是怎樣的。
張大千【峨眉接引殿】
此幅作品創作於1948年,正值大千先生傳統創作的最盛期,寫出了北宋時期「紀念碑式」大幅山水的氣魄。
畫面設色以青綠為主調,色彩艷雅,富有變化和裝飾性,表現出峨眉山水典麗厚重、氣勢恢宏的特點。
作品采用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突出了山勢的高聳和險峻,筆調雄渾,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
近景處茂密的叢樹間有屋舍數間,屋舍之前有一高士正沿著小路下山;中景處矗立著如刀鋒般的山峰,頗為壯觀,再沿著該小路往上,可見樹叢間坐落著接引殿,層樓疊閣,層樓疊閣,莊重典雅;而遠景處則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側流淌著奔騰湧動的雲霧。
大千先生運用了斧劈皴繪制山體,又以長短披麻、解索、牛毛諸皴法表現山石的層次,線條轉折流暢有力,充滿質感。同時,大千先生在作此畫時已多次登歷峨眉,擁有豐富的寫生體驗,註重寫實性傳達,表現出了峨眉鮮活又本真的味道。
黃君璧【峨眉遊僧圖】
黃君璧的【峨眉遊僧圖】同樣采用了豎幅構圖,以群山的高度落差突出了山「高」「險」的特征。不同的是,黃君璧筆下的峨眉更有空靈之感,幽深古樸,雲煙飄渺,盡顯仙山廷韻。
畫面之上,群山在雲霧的環繞下影影綽綽,朦朧似仙境。畫面的下方,是挺拔青松屹立於懸崖邊,更顯山峰之蒼翠秀美。一名遊僧正往深山行去,盡管身後是險峻的峭壁,但卻透露著平胡寧靜的氛圍。
與張大千瑰麗雄奇的風格相比,黃君璧筆下的峨眉更為秀美靈動,於畫作之中展現「想象之境界」,古意傳神。
黃君璧自道「平生最愛寫雲山」,為此,他遍訪名山大川,在真山真水中尋求繪畫靈感。同時,黃君璧在創作中受到西方寫實畫派的影響,在保留國畫深遠意境的同時,又體現了寫實主義,表現出了獨具風格的山水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