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以藝報國 惟實勵新——唐一禾的藝術足跡

2024-03-31文化

原標題:以藝報國 惟實勵新——唐一禾的藝術足跡

七七的號角(油畫) 唐一禾

縫(素描) 唐一禾

江津寫生之一(油畫) 唐一禾

【藝旅回望】

藝術是人類思想極高的表現,而各民族在自然的條件上,是保有各民族美的特質的。

——唐一禾(1905年—1944年)

風雲激蕩的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藝界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愛國救亡運動。眾多美術家用畫筆書寫了波瀾起伏的民族獨立史。作為其中的先驅,唐一禾始終將美術創作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繪就了以藝報國的人生華章。

唐一禾,1905年出生於湖北武昌一個醫生家庭,先後就讀於武昌美術學校(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前身)與北京美術專科學校,並投身到五四運動與北伐戰爭的宣傳工作中。1931年,他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巴黎美術學院,在艱苦的條件下篤誌不倦,承襲了法國學院派紮實的寫實功底,曾獲學院「羅馬獎」,作品入選法國春季沙龍。

1934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歸國後,唐一禾回到武昌藝專從事美術教育工作,以滿腔熱血投入到愛國救亡運動中。這一時期的【還我河山】【正義的戰爭】【七七的號角】等作品鮮明地表現出藝術家「以藝為矛」的創作理想。其中,油畫【七七的號角】刻畫了一支青年宣傳隊奔赴城鄉進行抗日宣傳的場景,雖為小尺幅作品,卻擁有極強的藝術張力。有美術史家曾評價:「抗戰文藝中,音樂有【義勇軍進行曲】,美術有【七七的號角】。」

「到民間去」是唐一禾始終踐行的藝術主張,這離不開他長期以來對於民生的關註。歸國後不久,唐一禾計劃創作大型油畫【偉大的行列】,為此他繪寫了一系列以勞動人民為主題的素描,這些作品延續並強化了他此前的素描理念:摒棄清晰的輪廓線,而用概括的筆觸和塗抹來塑造塊面結構,營造虛實效果。這需要創作者對描繪物件的結構和明暗關系等有深入的理解,可見他對法國學院派的繪畫技法已掌握得爐火純青,並突破其桎梏,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繪畫語言。

富有感染力的寫實技法,使得唐一禾對於現實主義題材的創作更加得心應手。油畫【祖與孫】中,老人微微佝僂著背,雙目並無神采,但牽著孫兒的粗糙大手依舊有力,與孫兒稚嫩的臉頰形成對比,凸顯出彼時勞動人民的堅毅與艱辛。唐一禾於1940年後創作的【女遊擊隊員】【村婦】等油畫作品,聚焦抗戰民眾與勞動人民,帶有深切的人文關懷,在繪畫語言上雖秉持嚴謹的寫實主義風格,但畫面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同時借鑒了印象派明亮的色彩表現。這種在創作中的開放包容與突破創新,皆反映出畫家對西方藝術如何「為我所用」的探索實踐。

透過不斷地創作研究,唐一禾認識到必須用民眾可以理解的藝術語言才能夠傳遞思想、引發共鳴,唯有以開放的胸襟吸納中西方藝術精髓,並結合時代需求為作品註入靈魂才是正確的道路。基於此,唐一禾最終形成了兼收並蓄、融貫中西的現實主義創作面貌。

生活雖清貧,但唐一禾從未改變藝術初心,堅守著藝術家的情操與使命,不為名利所動。武昌藝專西遷後,唐一禾以肖像畫馳名畫壇,曾有社會名流慕名前來以求畫像,但唐一禾都婉拒了:「我的畫是要傳下去的,因此我畫的人也要傳之永久。」而面對其他學校的高薪聘請,他說:「學校培養了我,如果離開,怎麽對得起我的兄長和這些學生呢?」

1944年,唐一禾當選為「中華全國美術會」常務理事,在赴重慶參會並為武昌藝專募捐的途中不幸罹難。歷經顛沛流離,唐一禾的作品多已散佚,現存於世的僅有七十余件。僅存的一張自畫像,甚至是在包裝食物的桐油紙上試筆的,即便如此,其具備的感染力依然能夠震撼人心,從中不僅能感受到藝術家天才的感知力和表現力,也可以窺見其雖敝衣糲食但勤勉篤行的生命歷程。

作為20世紀中國美術創作與教育的先驅,唐一禾不僅身體力行地探索著藝術的創新,更是言傳身教,潛心育人。有的學生在畢業後不顧高薪聘請執意留校工作,有的學生在唐一禾遇難、武昌藝專風雨飄搖之際返校執教以報其恩。唐一禾知行合一,秉持「以藝為矛」「到民間去」「兼收並蓄」等藝術理念,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美術人才,影響著近現代中國油畫的本土化行程,正如其留法同學吳作人所評「為藝術辛勤探索,為教育忘我獻身」。唐一禾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特的藝術面貌,更在於其承載的強烈愛國情懷和舍身忘我、不懈奮鬥的民族精神,這些藝術經典在中國美術史上散發著不朽的光輝。

(作者:徐丹丹,系湖北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