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哲學:愛的本質是什麽?

2024-02-23文化

「真愛使人們的「精神之眼」可以看到被愛者身上隱藏的較高價值。愛使人眼光明晰,而非使人盲目。愛讓我們看透事物的本質,讓我們看見了事物固有的隱藏的價值。

然而並不是愛自身抓住這些本質及價值,那是其他情感和認識活動的作用。愛具有一種特別的認識論功能,也就是使人類對價值可能性的敞開,在原初的愛的行為中,人類精神首次開始知覺到並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有事物存在,這就是存在的愛。

愛擔當了人類精神的先鋒,就這樣把人類精神推向世界和那些可能的然而還不現實的價值。同時這種原初的愛的行為是作為一個最重要的基礎被包含在愛他人的行為之中的。」

現象學家舍勒,對「愛」,有了很深刻的洞見,我們接下來就考察他【愛的秩序】中,對愛的闡釋。

愛的秩序

一、愛與認識的關系

舍勒在【愛與認識】一文中首先以歌德的一句話「人們只能認識自己所愛的,愛或激情越強烈越充沛,認識就越深刻完整」,和列奧那多達·芬奇的名言「偉大的愛是偉大的認識之女兒」,將他所關註的愛與認識的內在緊張關系展示出來;「對歌德而言,認識行動始終奠基於愛,對達·芬奇而言,愛的行動則奠基於認識。」帕斯卡爾作為西方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曾提出「愛即理性」的思想。在帕斯卡爾看來,理性行動奠基於情感行動。

舍勒對此極為贊賞。為了進一步廓清這久被攪亂的二者之真正的關系,舍勒從世界思想史的範圍進行了型別論的比較,最後得出結論;印度式的愛理念與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代表的希臘式的愛理念,均是理智主義的。理智主義將愛理解為知識推進的附庸,它是從匱乏的知識到豐富的知識的過渡和「運動」;它作為存在的動因則相當於物質的渴望;爭取分有理念。

愛的秩序

在舍勒看來,愛是人的本質。「在人是思之在者或意願之在者之前,他就已是愛存在者。人的愛之豐盈、層級、差異和力量限定了他的可能的精神和他與宇宙的可能的交織度的豐盈、作用方式和力量。」舍勒認為,愛是人之為人的本質,人是「愛」的存在。愛在人的存在中起著根本性的奠基作用,它乃是人認識世界並做出意誌行動的前提。換句話講,人首先是透過愛或者說首先是在愛中與世界發生著交往關系;沒有愛,世界就不會向人照面,它也因此不會成為人的認識物件和意誌物件。只有愛得深、愛得廣,人的精神世界才能超出當下的經驗世界,與更加廣大的本質世界和價值世界聯系起來,人的理性認識活動也才能得以擴充套件。沒有對真理和本質的愛,一切認識活動就不可能出現。

愛的秩序

什麽是愛?

愛是提升價值的活動。「愛是傾向或隨傾向而來的行為,此行為試圖將每個事物引入自己特有的價值完美之方向。」愛是人所特有的價值傾向以及隨這種價值傾向而來的發掘事物價值的行為。舍勒認為,愛是一種內在的價值指涉。愛不是一種情感狀態,而是一種實作、一種運動,是一種自覺行為、一種精神意向行動。也就是說,愛的意義只在愛本身,在於在愛心中充溢、在於愛的行動付出。

愛的秩序

愛指向的並不是一種更高的價值,而是指向提升價值的運動。愛本身在其上達過程中,自然不斷帶出更高價值的湧現,就好像它是自己流出來的一樣。因此愛原本地創造出價值,愛將的愛的行為中,人類精神首次知覺倒並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有物存在,這就是存在的發端。愛擔當了人類精神的先鋒,把人類精神推向世界和那些可能的然而還不現實的價值。同時這種原初的愛的行為,是作為一個最重要的基礎被包含在愛他人的行為之中的。

愛的秩序

愛的行動既優先於認識,也優先於意願,認識始終以愛為前提。「愛始終是激發認識和意願的催醒女,是精神和理性之母。」對某物感興趣和對某某的愛,是為一切其他行動奠基的最基本、最為首要的行動,我們的精神在這類行動中才能把握某種「可能的」物件。它們同時為指向同一物件的判斷等認知行為構成了基礎。根據舍勒的看法,

首先 ,如果沒有對某物的「興趣」,就根本不能有對此物的「感覺」和「觀念」。

其次 ,正是愛引導著我們對感知物件的選擇或篩選。換句話說,只有以愛為中介,那些客觀存在的事物才有可能被我們所實際感知。

再次 ,對事物認識的深入是與我們對事物的興趣成正比的。認識的增長乃是人對事物的愛或興趣的結果。任何可能的世界影像的形成,都取決於愛和旨趣行動的建構、方向和關聯,而且我們的世界影像的任何擴充套件與深化,都與我們愛和旨趣的範圍的先行擴充套件和深化有著本質性的關聯。基於此,舍勒認為,正是在愛的「詢問」中,世界才不斷「吐露」自身。因此,不僅對世界的認知行為奠基於愛,同時被認知事物在愛之中的自我開啟才使自己達到完滿的存在和價值。

愛的秩秩序

二、愛的秩序

舍勒認為愛的秩序是原初性、本體本原性的東西。在愛的秩序基礎之上構建與塑造出人的精神氣質或性格,進而形成價值評估與價值選取的系統。愛的本質被規定為一種在世界之中和世界之上的營造行為和構建行為。愛是事物朝著其原型生成、湧升的原動力。愛參與萬物,無所不愛,故也無所不知、無所不願,這個愛即作為宇宙整體之位格中心的上帝。人在思之在者或意願之在者之前,就已是愛存在者。崇高的愛的行動,在價值上始終高於純粹的認識行動,摯愛的德性高於「思」的德性。而愛的秩序是一種上帝秩序,是世界秩序的核心,人之在屬於愛的秩序,愛的秩序是人之本己的一部份。

人性

愛的秩序是人的道德核心,決定了一個人如何看世界、如何行為活動。在舍勒這裏,「愛的秩序」具有雙重含義;一是規範性含義;二是描述性含義。前者是指愛的秩序是與人的意願意誌相聯系的一種內在要求,而且也只有與人的意誌相聯系,才成為一種客觀規範。後者乃是對現象學本質直觀所發現的、作為先驗事實的愛的秩序的描述。一旦我們發現了作為先驗事實的愛的秩序,我們就可以把它作為規範來對具體的價值行為或價值事實作出評估。由此可見,愛的秩序的規範性含義是以它的描述性含義為基礎的;脫離了後者,作為規範的愛的秩序就只能是主觀任意的,從而也就失去了作為規範的可能性。

愛的秩序

但是舍勒也說;「誰把握了一個人的愛的秩序,誰就理解了這個人。」)因為愛的秩序乃是生命個體的最基本的道德核心,他的一切價值選擇都以之為源泉。愛的秩序在生命個體身上的體現就是他們的性情或氣質。舍勒又說;「性情規定著這個人最基本的決定要素;在空間,他的道德處境,在時間,他的命運,即可能而且只能發生在他身上的一切東西的縮影。」這段話包含了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概念,它們展示了「愛的秩序」的兩個重要方面,即空間、時間。空間既指一個人的周圍世界的價值,也指一個人與他人共享的道德世界。時間指的是命運,也就是僅只可能發生在一個獨特個體身上的一切。

秩序

由愛的秩序就進一步導致了愛的秩序的失序或「迷戀」之可能。這種失序或迷戀有絕對與相對雙重含義。前者是指人將某種有限的善或某種具體物的價值充填到絕對域,以為在此一有限善上最終滿足了他的愛的沖動。我們將此種被虛妄絕對化的善稱為偶像。人或者信仰上帝,或者信仰某一偶像,二者必居其一。而相對的迷戀是指依據其已有的愛的方式、種類的實際結構而進行價值取舍,從而違反了愛的價值的客觀等級秩序。當人們欠缺一種對希望、信仰的前瞻,欠缺「對形而上之愛的景觀的體驗」,才會有迷戀,反之則意味著破除迷戀的開端。

愛的秩序

在舍勒看來,現代人已陷入愛的「迷亂」當中這種「迷亂」的產生與現代人把人的整個情感生命主觀化、心理化的做法密切相關。由於現代人在否認人的情感生命有其明證性和合規律性的同時,從各種具體的情感和價值物件的不斷變化出發,把情感和價值判斷視為主觀任意的,所以,現代人的價值追求也就失去了客觀的價值座標。這即意味著一切價值追求在現代人那裏就都變成了可能。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價值的平面化和價值深度在現代社會的喪失。這也就是舍勒所說的「價值的顛覆」。舍勒極力反對這種在人的情感和價值問題上的主觀主義和心理主義的做法,他堅信存在著「心的邏輯」「心的秩序」和「心的數學」。透過現象學的本質直觀,舍勒發現了一個先驗事實。在這個先驗事實中,一方是有秩序的愛,另一方是客觀的價值等級秩序,這個等級秩序既與有秩序的愛意向相關、被它所揭示,但又獨立於它而存在。在舍勒看來,人只有按照這樣一種客觀的價值等級秩序所確立的價值方向去生活,才會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

愛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