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凱瑞希那穆提:不斷與別人比來比去,這種比較扼殺人心|大心學8

2024-04-18文化

【專欄簡介】「大心學」的內容包括陽明心學、慧能心學、老子心學、克氏心學、稻盛心學、聖吉心學。它揭示了人類的心靈障礙,提供了修心的工具,給了我們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有緣者可添加關註。

前面三篇文章提到,人類的心靈受到種種的束縛,其一是「過去的記憶」,其二是「對未來的妄念」, 其三是「覺性的窄化」,本篇文章講人類的心靈受到的另一種束縛——「與他人的比較」。

1.什麽是「與他人的比較」?

1948年的6月至1960年3月,凱瑞希那穆提(以下簡稱克氏)一直與一位身心遭受重大創傷的年輕人保持著書信聯系。他在信中對年輕人說,「我們總是不斷與別人比來比去,我們和那些較為幸運的人相比,或是以自己的本來面目和應有面目相比」。

克氏還說,「我們都是從比較中長大的,我們的教育和文化都以比較作為基礎,因此我們永遠奮力想變成另外一個人」。

克氏認為,「以自己的本來面目和應有面目相比」,是奮力想變成理想中的自己,而「和那些較為幸運的人相比」,則是「奮力想變成另外一個人」。 之所以「總是不斷與別人比來比去」,是因為「我們都是從比較中長大的。」

2.「與他人的比較」形成什麽樣的心靈障礙?

克氏說,「這種比較確實會扼殺人心,使人墮落,扭曲我們的觀察」。

·這種比較會扭曲我們的觀察:它使我們只看到那些「較為幸運的人」,卻看不到自己的真相,看不到自己的特質,覺察不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沖動。

·這種比較會扼殺人心:它使我們覺察不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沖動,或者雖然覺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沖動,卻抗拒這種內心深處的沖動,不去做自己真正愛做的事。

·這種比較會使人墮落:克氏說,這種比較會「助長競爭,殘酷,野心之類的東西」。事實表明,「奮力想變成另外一個人」即是一種「野心」,為了實作「變成另外一個人」的野心,必然會去「競爭」,而這種競爭很可能是殘酷的,甚至是不擇手段的。

3.如何從「與他人的比較」的困境中解脫出來?

克氏指出,「了解自己的真相,就能展露創造力。要面對自己的特質,覺察內心深處的沖動,不要有抗拒,這樣的心不只是機靈,而且是明察秋毫的。這樣的心必須一開始就具足,不是最後才擁有,你必須給它充分的機會開花結果。從一開始就不去追尋結果,而是去做自己愛做的事」。

克氏這段話有幾層意思:一是要「了解自己的真相」,要面對自己的特質,要明察秋毫的覺察內心深處的沖動;二是不要抗拒這種「內心深處的沖動」,必須給它充分的機會開花結果;三是從一開始就不去追尋結果,而是「去做自己愛做的事」。 「去做自己愛做的事」,才會有好的結果。

從維特根史坦的成長看,其父親是奧地利著名鋼鐵工業企業家,本來安排他學習工程學,以便日後繼承父業,做鋼鐵大王。然而,維特根史坦沒有按照父親的安排去做,而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選擇師從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學習研究哲學,最終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

4.現實生活中的案例

·高考填寫入學誌願,很多人不是面對自己的特質,覺察內心深處的沖動,而是聽父母的安排,「奮力想變成另外一個人」,看到什麽行業的人賺錢多,就選擇什麽專業。

·畢業後選擇工作崗位,也不是面對自己的特質,覺察內心深處的沖動,去做自己愛做的事,而是「奮力想變成另外一個人」, 看到什麽崗位的人賺錢多,發展前景好,就選擇什麽崗位。

·有一部電影,片名為【何以飛翔】,男主人公以翔,很有美術天賦,從小喜歡畫畫。由於經濟上的原因,他一段時間放棄了美術老師的工作,到澳門賭場做荷官,錢掙了一些,但並不快樂,甚至與心愛的阿美鬧到分手的邊緣。醒悟後,他又回到學校當老師,且出於對澳門古建築的熱愛,畫出了有創意的作品,被提為美術系主任,且與阿美和好如初。

在這部影片中,三次出現畫家高更的一幅畫,其表現的意境是「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他的畫作,主要不是畫人們看得見的東西,而是畫人們看不見的東西,畫出自己的本真與追求。影片告訴我們,要做自己愛做的事,而不是「奮力想變成另外一個人」。

「大心學」的其它內容,將在後續文章中一一展開,有緣者永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