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對話楊大偉:物象的復歸

2024-02-02文化

瞬時針

InstantaneousPointer

Opeing: 15:00PM20thJan

藝術家Artists

段建偉 Duan Jianwei

張方白 Zhang Fangbai

顧黎明 Gu Liming

蔡廣斌 Cai Guangbin

羅荃木 Luo Quanmu

葛震GeZhen

周偉華 Zhou Weihua

馬軻 Ma Ke

魏青吉 Wei Qingji

羅凡 Luo Fan

李洪波 Li Hongbo

策展人: 陳蘋

Curator:ChenPing

學術主持: 孫磊

Academic Chair: Sun Lei

出品人: 亓申

Producer: Qi Shen

主辦: 物物藝術空間

Sponsor: Wu Wu Art Gallery

瞬時針:當代藝術邀請展於2024年1月20日下午三點在物物藝術空間開幕。開幕當天,對楊大偉進行了采訪,以下是采訪文稿。

采訪人: 楊老師好,昨天晚上到的是吧?

楊大偉: 對。

采訪人: 展覽看過了嗎?

楊大偉: 剛剛看了一遍,參展的大部份藝術家,我都很熟悉的。在這個展覽以前跟孫磊老師做了一些交流。

采訪人: 那請您簡單談一談看後的感受吧。

楊大偉: 我覺得整個展覽的思路特別好。他整個是把中國當下,雖然說不是最活躍的,但是相比較來說最有歷史感的,有沈澱的,甚至說有些從現代主義轉向當代藝術思考的一些藝術家,做了一個小的集合。比如說像在這次展覽當中,我看到有幾位是本土走出去的藝術家。

比如說像顧黎明、魏青吉。我覺得這可以促成對山東本土文化的一個思考。即為什麽從這裏走出去的人才可以做這件事,為什麽我們不能有一個讓藝術家得以自然的生長的生態。我覺得這個展覽帶來這麽一種觸動和反思。

而且這個展覽的空間指向很大。我說這個空間是當然是一個物理性的空間。上海的蔡廣斌,北京的段建偉,山東的馬軻,南京的羅荃木、葛震。參展的作品無論是畫面表象還是畫面背後的精神,都暗合了學術主持孫磊先生的這麽一個學術訴求,思想的流動性被凝固在畫面中,成為時間的一個真實的點。展覽不大,但很聚焦。

顧黎明【山水賦-潤物NO2】100x80cm布面綜合材料2022-2023

采訪人: 那楊老師是怎樣理解瞬時針這個概念之於觀看的意義的。

楊大偉: 我前段時間幫一個朋友做了一個展覽,叫「現代」兩個字。他一開始叫時光,我覺得時光不足以清晰表達意圖,時光是一個很泛泛的概念。因為時光可以是記憶,時光也可以是當下,但是時光很難成為未來。時光是曾經,時光也是當下。但是現代是什麽?現代就是未來和曾經的鏈連結,現代其實不存在於科學概念裏,它是一種不斷的現在。所以這就是我為什麽說這是一個暗合的原因,這個暗合就在於不斷的觸及到未來的可能性。我理解的瞬時針裏面還有一個閉環的意識,其實它來自於我們對時間的認識。往往我們在界定這個時間的時候,往往會把它歸結為一個具體的事物。比如說二十四小時,日晷等等。我覺得對一個東西的反復思考可能就構成了我對順時針的一個態度,這種反復性關乎於歷史的疊加,物象的復歸。

段建偉【冬天人像】40×30cm布面油畫2020

采訪人: 楊老師剛才也提到了時間,以您的經驗,時間在繪畫的敘事中是否存在一種共性。

楊大偉: 如果從大處說,時間是不存在的。就像我所說的「現代」,其實也是一個時間概念。

每個人對於畫面中時間解讀的維度也不一樣,比如說馬軻的繪畫,可能更多的是一個沈澱。沈澱意味著它的背後還隱藏著什麽東西,那個被覆蓋掉的東西可能就構成了時間。至於魏青吉理解的時間,可能是時間生成的一些事情,也就是關於特定時期社會文化的對應性思考。因為時間本身就不好用以概念性的話語去界定,所以時間賦予他們的一些行為也就不好界定。

馬軻 【姿勢】100 x 81 cm 布面油畫 2023

采訪人: 今天我們在一個更多元的語境裏面去反思繪畫,您認為我們反思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裏。

楊大偉: 當我們分地區,或是跨界域去看架上的時候,全球其實只有中國和德國對這一塊情有獨鐘。義大利偶然也有,但在美國這些幾乎沒有的。我覺得繪畫在很多語境中已經變得現在極其乏力了。因為繪畫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可是這樣的生態為什麽在中國、德國,包括義大利依然還有保留,我認為這和教育有關。

因為現在中國的教育主體是學院派的東西,很多藝術家其實都是從學院派這個背景下走過來的。如果能對學院派繪畫構成一種叛逆行為,這其實就是繪畫的力量,是一個方面。另外我覺得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還會認為繪畫還有值得做下去的空間,但是如果談到未來,可能確實會存在極大的挑戰,而且應該會很快到來。

就好像曾經我們先輩們把戲曲都做成一個很高級的一個藝術表達方式,可是現在它為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我覺得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僅僅之於當下而言,繪畫能解決的問題也非常有限,無論是能夠在當下構成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批判也好,作為一種問題意識的提出也好,對物的一個真實表達也好,我覺得可能都會有一些客觀的障礙。

羅荃木【山谷】210×130cm布面油畫2022

采訪人: 您如何看待藝術展覽中的寫作,以及寫作跟展覽實踐的關系。

楊大偉: 在國內傳統的展覽的概念裏邊,沒有策展人,也沒有學術主持。中國傳統的展示方式,其實就是雅集,組織者即是策展人。大家三五成群一個月的時間,形成一個小範圍的談會。所以說中國有這種概念,比西方要晚一些。但是有了這個概念以後就能與西方人產生邏輯上的聯通了。

至於策展人概念的誕生,我覺得這主要取決於現代主義。其實作代主義以前是沒這個東西,特別是戰後藝術,戰後藝術是把世界的這個藝術中心從法國轉到美國,我覺得這裏邊是其實是一個國家力量,但這個國家力量不是顯性的。然後在這些思潮和運動中必然涉及一些宣言,必然形成了一個個學術主張。然後逐漸就構成了這種批評和被批評的,一個相互觸發的關系。

所以說寫作就當下而言依然極其重要。就像這個展覽,當藝術家和寫作者平行去看的時候,寫作者的問題,可能也是藝術家的問題,寫作者的問題可能會構成藝術家的反向思考,這樣展覽的表達才會飽滿。並且寫作者或策展人在遴選藝術家的時候,其實就已經開始開始寫作了,而不僅是生成的文字本身。

采訪人: 謝謝楊老師。

楊大偉: 不客氣。

(來源:物物藝術空間)

畫家簡介

楊大偉, 山東曲阜人。先後就讀於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存取學者。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浙江傳媒學院教授,美術館常務副館長,策展人。作品被海內外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