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墳頭塌小子孫稀」:農村墳頭的象征

2024-09-09文化

在廣袤的農村社群,墳頭的狀況承載著深厚的象征意義,尤其對於年長者而言,流傳著「墳頭塌小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的說法,足見人們對墳頭維護的看重。

新下葬的墳墓,其包裝與裝飾並非即刻進行,而是依據逝者的年齡與離世時間來決定。例如,倘若逝者年逾八旬,可能會與其配偶合葬,如此在下葬時便會設立墳頭與石碑。即便不選擇合葬,家屬也會在一年內盡快完成墳頭的建立與石碑的立置,這一過程亦被稱作「立碑」。

對於未滿八十歲離世之人,通常需在三至五年後,方可進行立碑與包墳頭的儀式。各地習俗或有不同,在我的家鄉,新墳一般不會即刻包墳頭。然而,出殯後的第三天去圓墳,卻是一個普遍的習俗,此過程通常包含三個步驟,亦對應著三個特定的習俗。

圓墳,實則為對逝者的一種紀念活動。在下葬後的第三天,即隔了一天後,家屬會前往逝者的墳墓前進行圓墳,為墳墓添土。同時,他們亦會燒紙錢,一邊燒一邊向逝者敘說家中近況,諸如是否盈利、孫輩是否考入大學、是否成婚、有無子嗣等。這般對話,仿若與逝者交談,仿佛他們並未離去。

當然,不同地區的習俗存有差異,圓墳的具體做法亦因此而異。在某些地方,圓墳的儀式極為嚴謹,通常會在下葬後的第三天上午進行。參與圓墳的僅限逝者的直系親屬,如子女、配偶、子孫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等,其他關系稍遠之人則不得參與。

參與圓墳之人中,年齡最長的長輩會引領其他親屬圍繞墳堆順時針走三圈,這一習俗在農村被稱為「踩房子」。之後,還需進行「踩院子」的步驟,即在墳墓下方左右對稱地走出一個長方形的路線。這兩個步驟,可理解為家屬為逝者建造住房與菜園的儀式。

在墳墓下方燒紙錢,有些地方則在下葬當天於墳頭上燒紙。燒紙錢完畢後,依長幼順序向逝者磕頭,兒媳與孫媳需放聲哭泣,有的地方規定必須大聲哭泣,否則視為不吉利。

儀式結束後,主家會準備食物款待參與圓墳之人。之後,會依照傳統的「做七」儀式進行,包括頭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祭、周年祭、三年祭等。

當然,這些嚴格的喪葬與祭祀禮儀,通常適用於年長者,對於年輕人離世的情形,儀式相對簡單,通常無需守孝一年或三年。這些對年長者的嚴格葬俗,亦是農村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