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方濤
是否一道美食,可以讓你想起記憶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8月31日下午,作家、學者潘城攜新作【小快朵頤】,與杭州電視台知名主持人安峰(阿六頭)一起做客杭州市上城區解放路新華書店,與讀者共赴一場文學「美食盛宴」。
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快朵頤】,是作者潘城積累多年而成的飲食小品文集,以每篇千字左右的短文組成,語言洗練幽默,妙趣橫生。百余篇小文在正面描寫「吃喝」美食的同時,側記了許多有名或無名的人物,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現了時代變遷與人情冷暖。
活動現場 浙江攝影出版社供圖
用食物勾連起時代的側影
「有個詞叫大快朵頤,形容吃飯時耳朵、腮幫子都在動。但我覺得做人做事,不求‘大快’,‘小快’即可。少吃多滋味,飲食也是如此。」
現場,作者潘城聊起了【小快朵頤】的緣起。由於多年來往返全國各地,喜愛美食,作為嘉興籍作家,潘城應【嘉興日報】之邀,開設「小快朵頤」專欄。
寫著寫著,許多關於飲食的記憶「活」過來了,於是,潘城堅持每周一篇,從不間斷,而一百多種食物背後各種各樣的人物,也逐漸勾連起了一個時代的側影,並最終編匯成集。
【小快朵頤】潘城 著 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
潘城認為,小品文從宋元文人筆記發展,到了晚明張岱,達到散文的一個高峰。自己也希望把這批文章寫小一點,吃得要少,文體要小,格局要小——「小江南的小城之春。小弄堂、小辰光、小徑、小店、小竈、小菜、小酒,小快朵頤……」
分享過程中,潘城回憶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美食,往往不是什麽名貴食材,而是家常飯菜。
比如,一道魚頭滾豆腐,在潘城家鄉有一種風俗,吃魚頭可以順便占蔔,如果兩塊魚頭上的骨頭立住,就代表著有客上門。
「從前慢,吃一次魚頭滾豆腐,或是遠方來客人,都是很重要的事。」潘城感慨道,現在我們吃到的東西越來越豐富,但似乎和自然的關系卻越來越遠。所有食材都是大自然的饋贈,當我們品味老味道時,其實是試圖透過食物,重新尋找我們與自然的關系。
而在安峰看來,從【小快朵頤】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安峰把周作人、汪曾祺、王世襄等名家的作品吃透了,但在輸出時,化為了自己的血脈,「鐵馬金戈是一種風格,小橋流水也是一種風格,可以說,這本書與潘城的精神內涵、他的自身修養是緊緊相連的。」
活動現場 浙江攝影出版社供圖
舌尖上的江南味道
作為一部飲食小品文集,【小快朵頤】中既有對於飲食文化的獨特觀點,又飽含了潘城借飲食寄托鄉愁與抒發漂泊感的情味。
以江南美食為經,海外飲食為緯。全書一半的篇幅寫的是嘉興、杭州、上海一帶的「江南飲食」:
「文人標榜食蟹文化,總要提「蟹八件」,那是蘇州興出來的,或錘、或鉗,或撬、或挑,高明者吃幹凈整只蟹,能將空蟹殼、空蟹腳完整還原。這種文雅吃法的前提大概是衣食無憂,有身價的人或詩書人家為了吃相好看,流行起拆蟹工具。吃大閘蟹就得牙舌並用,靈巧自如,或啃、或咬、或嘬、或舔,連吃二三只,舌尖鮮得發痛,方能盡興。」——【大閘蟹】
「無論如何,粽子必須有角,所以歷史上北方把粽子稱作‘角黍’。【荊楚歲時記】載:樹葉裹米投江用以祭祀,可以消災。此後就與屈原有了關系,成為‘愛國主義食物’。粽子為什麽有角?端午為什麽要吃粽子?大致有這麽個邏輯,模仿牛羊等犧牲的頭用以祭祀,因而有角,且要放肉。但粽子從功能上說,其實是古人出行、勞作時最簡單美味的‘便當’。」——【天下第一粽】
安峰手繪「思維導圖」 浙江攝影出版社供圖
談起江南美食,對杭州本土飲食深有研究的安峰,還現場拿出了一張自己閱讀【小快朵頤】後手繪的「思維導圖」。杭州菜歷來分為「湖上幫」和「城裏幫」兩大流派,「湖上派」用料以魚蝦和禽類為主,「城裏幫」則擅長烹製肉類。安峰從兩大流派故事談開去,將【小快朵頤】中的細節穿針引線,娓娓道來,贏得現場讀者的連連掌聲。
安峰表示,毫無疑問,潘城是飽含著情感在寫作,透過他的文字,我們能在粗茶淡飯中體會到生活本味。人和食物、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都能在這本書中看到。
正如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鮑爾吉·原野評價的那樣:「精妙的小品文字,學者的視野見識,吃喝的趣味背後總有獨特的記憶與心靈閃現。」
潘城,學者、作家,嘉興人,現居廈門。廈門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神奈川大學歷史民俗資料學博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出版長篇小說【藥局】,專著【茶席藝術】【雋永之美】【一千零一葉】【人間仙草】【小快朵頤】等。在【文史知識】【隨筆】【農業考古】【香港文學】【延河】【文學報】【江南】等處發表文章。科普作品【竹林碳覓】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策劃的紀錄片【中國茶,東方神藥】獲美國電視艾美獎最佳紀錄片獎。
(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