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故續談】由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編輯出版,本書由館長馮楠擔任主編,館員陳福桐、張彥夫擔任副主編,楊祖愷、許國珩等參加編輯。本書從不同側面記述了近百年貴州社會歷史事件、風雲人物、英賢軼聞趣事,以及地方民族風情、歷史名勝古跡等。編輯中,突出筆記文學所具有的野史雜說的特點和地方特色,務求史科翔實,文風簡約,生動活潑,對近現代史聊補缺聞。
田秋請準貴州開科取士
汪育江
思南人田秋,明代正德年間入京登進士,曾官福建布政司右參政、四川按察使、廣東布政使。貴州自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省,至嘉靖中的百余年間,全國兩京十二省都各自設有鄉試科場,唯獨貴州是歸並在雲南省。凡是要考舉人的秀才都要到雲南去應試,千裏迢迢,行旅艱難,這對貴州選拔人才帶來很大的不便。貴州曾多次向中央王朝申請自設科場,都未如願。
嘉靖年間,正在京城做諫官的田秋為了開發貴州人才,決心要向朝廷爭取在貴州設立科場。他把所見所聞眾多學子遠赴雲南的艱苦,向皇帝上了一道【開設賢科以宏文教疏】。疏中敘述了儒生們遠赴雲南科考,其中,有貧寒而無川資者,有幼弱而不能徒行者,有不耐辛苦而返於中途者。至於中冒瘴毒而病於途中者,往往有之。疏入,朝廷命貴州巡按王杏勘議。王杏支持田秋的建議,據實具奏,得到批準。從此,定雲南貴州兩省解額,雲南40名,貴州25名。嘉靖十六年(1537年),貴州開了鄉試的首科。
田秋為了鼓勵青年學子,扶持貧困人家子弟,還捐買了試卷,又倡導貴州士紳捐資買卷田。故貴州自開科至清末廢科舉制度時,歷屆考生都不自買試卷。此後,田秋還上【請建務川安順印江學疏】,以廣文教。大意說,貴州省當時只有府衛建學,而無州縣建學。這些州縣離府衛較遠,江河阻隔,如遇夏秋水漲,學子上學困難。況且,地方多才,又因休養生息已久,富而未教,未免遺憾,請朝廷撥款興學作育人才。因田秋的努力,三個州縣終於先後建立起儒學。
(來源:貴州省文史研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