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歷史的塵埃——中國哲學史之先秦諸子道家:楊朱

2023-12-20文化

先秦時期,道家也是主流學派,人們第一想到的是老子。還說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不然, 雖然生活在同一時期,但並無師徒關系。 老子代表作【道德經】此書是否由他本人著作仍然存在爭議,有部份人認為是其後弟子編輯匯總。

道家起源,就是周朝整個社會體制瓦解,一群自視清高「隱者」組成。他們退隱後,還提出一個思想體系,賦予他們的行為意義。為自己的不問世事而自成一派提出學術支持。他們也認為儒家那一套是救不世間,這個世界已經糟糕透頂,我就索性不聞不管,達到避世的目的。道家的早期也被人定義為三個階段: 以楊朱為代表的是第一階段,老子為第二階段、莊子為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的楊朱肯定很多人不熟悉他,他出生不詳,去世不詳。 感覺他是被人故意遺忘的存在。 他的學說也是透過其他人的著作中體現;孟子本人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於楊,即歸墨。」 在孟子時代可見楊朱的思想影響之深,可惜他的事跡沒有被後世傳頌,即便留有著述,現在也不復存在了。

【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說:楊朱即使拔一毛可以對天下大利事,他都是不會去做。戰國後期 【韓非子】 也有相同論述:「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脛一毛」。他們兩人都對楊朱的學說做了評價。 孟子經常拿楊子和墨子進行比較,楊朱主張為我,就算是拔去自己一根毫毛有利於天下,他也不願意幹。墨子主張兼愛天下,哪怕是磨破腳底只要對天下有利,他都願意幹。 可以得出楊朱的基本觀念: 「為我」、「重己貴生」 ,這些學說顯然是反對墨子的主張「兼愛」。

孟子為什麽會對兩家進行對比, 因為孟子也是批評墨家的發起人 。他續孔子儒家思想的另一個「大家」。 對道家和墨家的論述,來重新樹立儒家的核心地位。 【列子·楊朱】一書又有其它說法:「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 普通百姓犧牲自己去滿足國家的利益,這是不對的.把整個國家的利益拿來給一個人享受,這更不對.如果人人都能對自己的利益做到一毛不拔,則這個天下就算真正大治了! (參照易中天老師的論述)

這就引出了個人利益與集團利益的論述。當發生沖突時,我們應該保護自身利益。其核心是: 當有人受害,就有人得利,有人失去,就有人得到,不拔一毛就代表不願意付出為他人或自己的利害得失, 沒有了得失就是讓自己保持自然的真性,不起羨慕、欲求,達到重生的境界。 這是中國最早采用辯證進行論述, 塵世間總是矛盾的,得不到所謂的完美,所以選擇著避世、隱居。

辯證論述在西方早也有,在 【理想國】 裏面,柏拉圖用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對話: 談論利益與得失,朋友與敵人,償還與債務。引出正義定義的矛盾,然後論證正義的真正含義 。柏拉圖是透過列舉中的推演過程,告訴人們怎麽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辯證思維, 然後學會追本溯源,尋找問題的本質。( 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讀讀原文,相當有意思。)

從整體來看楊朱思想,以「避」來闡述自己對社會現狀的無賴,就如現在的「躺平思想」。既然改變不了,就放任不管,過好自己就行了。 有時避世就真的能避開紛爭,可人世間的事總是無常。當你避無可避時該面對的還是的面對。 這也是東、西方思想的不同之處,出發點不相同,論證的方法也不同。

道家第二和第三階段也是楊朱思想的延續, 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思想,莊子重養身提出「齊物論」等思想 。都是道家發展的一個過程,今天就講到這裏,後面再闡釋「無為」和「齊物」的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