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讓馬未都先生心馳神往的景泰藍,復活回家!

2024-06-14文化

中國文物被大英博物館視作最重要的收藏之一,總數多達23000余件,珍品如山。

這裏的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例如河北行唐縣清涼寺壁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等等。

馬未都曾說,他對大英博物館向往已久,在參觀完世界上所有重量級的博物館後,最後才到大英博物館。為什麽?他說,若實在需要一個理由的話……用中國傳統說法,這叫壓軸。

在參觀大英博物館前,他心裏早已做好準備,有幾件藏品是一定要看,並且要細看的。其中就包括這件——明宣德景泰藍龍紋大蓋罐。

大英博物館原始高畫質圖

景泰藍是民間俗稱,學名叫銅胎掐絲琺瑯。按明朝宣德爐、成化杯、萬歷櫃之稱謂,景泰藍也應誕生在景泰年間,但恰恰與眾不同,景泰藍早在元朝已引進中國,不過是在明朝景泰年間得到景泰皇帝青睞而名聲鵲起。

這件宣德大罐用彩強烈,使用了景泰藍罕用的黑彩,觀之有厚重之感;其紅彩色重,較一般紅色深沈,配上大面積黃彩,讓景泰藍的藍色基調反而不甚顯現。龍紋兇猛,五爪如風車旋轉,雙目圓睜,張口露齒,一副大明宣德之氣勢。

尤為重要的是口沿處有「大明宣德年制」和「禦用監造」兩處內外重復款識,罐內又重復鐫刻一遍,表明此罐為宣德皇帝獨享,可見當年皇帝也是酷愛此物。

馬未都說,他曾在多本書上見過這只明宣德景泰藍龍紋大蓋罐,但僅限於想象。在大英博物館,當他看見這只大蓋罐時,雖有心理準備,仍難免心中稱奇。

讓國寶回家,讓文物回歸,家國永安的聲音越來越強烈,至此故宮景泰藍復原總設計丁明鴻與自己的師傅根據大英博物館館藏的【明宣德雲龍紋蓋罐】為原型,精心復制了【盛世國韻祥龍罐】,傳遞了「用銅胎掐絲琺瑯帶文物回家,用景泰藍講好中國故事」的美好心願。

「創作這一作品也是並非偶然」。他告訴記者,很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和朋友去大英博物館參觀,館內的中國文物每件都堪稱稀世珍寶,尤其在33號中國館看到這件著名的【明宣德雲龍紋蓋罐】。近距離觀賞,與藝術的沖擊力一同撲面而來的是「這樣的寶貝只能留在國外」的深深遺憾。也就是那一瞬間,他就萌生了一個念頭:「要重新把這件絕世珍寶復制出來,讓國寶回家,讓文物火起來,讓更多的喜歡他的人都能夠收藏」。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銅胎掐絲琺瑯雲龍紋大蓋罐】是明代宣德皇帝禦用之物。在中國歷史上,長達33年之久的「永宣盛世」期間,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催生了藝術的黃金時代,也為明朝成為景泰藍在中國歷史上發展的第一個巔峰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收藏家馬未都與明宣德掐絲雲龍紋蓋罐合影

【明宣德掐絲琺瑯雲龍紋蓋罐】能令大名鼎鼎的大英博物館都如獲至寶,除了它本身的藝術價值外,更因為它世所罕見,已經成為中華乃至世界的藝術遺珍。明代帶有官方年款的掐絲琺瑯只有宣德、景泰、嘉靖、萬歷年間制造。由於年代久遠、造價高昂、禦制產量有限等原因,如今得以傳世的明代早期掐絲琺瑯器已經寥若晨星,帶宣德款的龍紋掐絲琺瑯,全球更是只有2件而已。遺憾的是,這僅有的2件,長期流失於海外。一件在瑞士藏家尤爾德裏夫婦手中,長期借給蘇黎世萊特博格博物館展出。另一件,便是早在1967年入藏大英博物館、被重點館藏的【明宣德掐絲琺瑯雲龍紋蓋罐】。

透過對此件文物的復制,更能傳遞和彰顯文化自信,讓文物復活,讓國寶回家,意味著藝術創作裏要展現濃厚的家國情懷,「這是一次很有挑戰性的創作。」丁明鴻說。祥龍罐不是一味的復制,更要傳達出作品所表現的文化歷史和藝術價值。

故宮景泰藍復原總設計師丁明鴻

丁明鴻坦言,創作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難題。特別是這次跟自己的老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戴嘉林首次精仿這件作品,首先器型的大小,因為原作是62x55厘米,現在要復制成縮小版的,這個紋飾和尺寸的搭配要合適;

其次是掐絲,這次的祥龍罐的龍更加靈動,對掐絲的要求很高,一般來說沒有5年以上的師傅很難掐的這麽活靈活現,再次就是點藍,這件作品大面積的留白,更是增加了點藍的難度,崩藍、流釉的風險很大,最後就是進窯燒制次數也增加了不少,傳統的景泰藍要2-3次進窯,而此次景泰藍【盛世國韻】更是多達5-6次反復燒制,因為景泰藍是銅與火的藝術,一個細節都要反反復復很多次,稍有不慎就會損壞,不可修復,只能重新在做。」丁明鴻告訴記者,都是反反復復重復無數次,才達到了如今滿意的效果。

讓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回家!中國景泰藍大師做了這件事......
為什麽馬未都要單膝下跪!
馬未都尋寶大英博物館盛贊宣德景泰藍雲龍紋蓋罐
大英博物館,33號廳,讓人心馳神往的宣德龍紋大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