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整理了【三國誌】40條封神名句(下)

2024-06-14文化

寫著發現,全部寫完快一萬字了,索性分成兩篇發吧。但願這些句子,對大家有小小的幫助。閱讀上一篇可以點選【<三國誌>40條封神名句,關於修身、成事、哲理字字珠璣,收藏下來肯定有用】進行閱讀。

04 成事篇

6.巧詐不如拙誠。

【出處】 【三國誌·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註引【傅子】: 曄有膽智,言之皆有形。諺曰"巧詐不如拙誠",信矣。以曄之明智權計,若居之以德義,行之以忠信,古之上賢,何以加諸?獨任才智,不與世士相經緯,內不推心事上,外困於俗,卒不能自安於天下,豈不惜哉!
【釋意】善於巧詐,還不如拙笨誠實。
【擴充套件】這是傅玄對劉曄的評價。是說以劉曄的明智和頭腦,假如用德義、忠信約束自己,就會成為真正的賢士。而他卻依仗自己的能力,當兩面人,人前人後對魏明帝各說一套,致使自己失寵難以善終,實在是太可惜了!同傳中,董昭對曹操說過這樣的話:"蓋聞孝者不背親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誌士不探亂以僥幸,智者不詭道以自危。"意思是誌士不應該在亂世中投機,然後用欺詐手段肯定會使自己陷身危險。同班為臣的劉曄應該聽過董昭的這段話,可見他是沒有聽進去,這才是最大的可惜呀。幾千年後的曾國藩聽進去了一部份(以拙誠示人),他就成功了。

7.士之出處,宜度德投趾,可不之節,必審於所蹈。

  • 【出處】 【三國誌·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 孫盛曰:然士之出處,宜度德投趾;可不之節,必審於所蹈。故高尚之徒,抗心於青雲之表,豈王侯之所能臣,名器之所羈紲哉!自非此族,委身世塗,否泰榮辱,制之由時,故箕子安於孥戮,柳下夷於三黜,蕭何、周勃亦在縲紲,夫豈不辱,君命故也。夔知時制,而甘其寵,挾藥要君,以避微恥。詩雲"唯此褊心",何夔其有焉。放之,可也;宥之,非也。
  • 【釋意】士人出仕,應該先用德來衡量然後再決定自己的行動,當遇到可與不可之間的事情,一定要審慎地做出選擇。
  • 【擴充套件】德是尺子,慎是態度。
  • 8.事留變生,後機禍至。

    【出處】 【三國誌·魏書·董二袁劉傳】註引【九州春秋】: 初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但坐言語漏泄,以五營士為兵故耳。五營士生長京師,服畏中人,而竇氏反用其鋒,遂果叛走歸黃門,是以自取破滅。今將軍以元舅之尊,二府並領勁兵,其部曲將吏,皆英雄名士,樂盡死力,事在掌握,天贊其時也。今為天下誅除貪穢,功勛顯著,垂名後世,雖周之申伯,何足道哉?今大行在前殿,將軍以詔書領兵衛守,可勿入宮。"進納其言,後更狐疑。紹懼進之改變,脅進曰:"今交構已成,形勢已露,將軍何為不早決之?事留變生,後機禍至。"進不從,遂敗。
    【釋意】事情滯留不辦就會發生變化,貽誤時機就會招來災禍。
    【擴充套件】同傳還有一句話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和這句話說的是同一個意思。再結合上一條「可不之節,必審於所蹈」,行成了一個完整的處事原則:行動之前甚至對待,抓住時機,當機立斷,方能成事。

    9.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 【出處】 【三國誌·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註引【益部耆舊傳】: 後丞相亮問秦宓以安所長,宓曰:"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 【釋意】要記住人家的好處,而忘掉別人的過失。
  • 【擴充套件】這是秦宓稱贊當時的學者任安(不是太史公【報任安書】的哪個任安)的話,多年後北周文帝對一位叫蘇亮的官員也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周文帝甚重之,有所籌議,率多會旨。記人之善,忘人之過,薦達後進,常如弗及,故當世敬慕。」
  • 10.開誠心,布公道。

  • 【出處】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 【釋意】對人以誠心相待,公正無私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 【擴充套件】這段話是陳壽對諸葛亮的總體評價,除了那句「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外,其他的都沒有什麽爭議。這足以說明諸葛亮在政治和人格方面的魅力:真誠永遠是必殺技。
  • 11.以善相待,無不致快也;以不善相待,無不致嫌隙也。

  • 【出處】 【三國誌·魏書·任蘇杜鄭倉傳】註引【杜氏新書】: 喜欲恕折節謝己,諷司馬宋權示之以微意。恕答權書曰:"況示委曲。夫法天下事,以善意相待,無不致快也;以不善意相待,無不致嫌隙也。而議者言,凡人天性皆不善,不當待以善意,更墮其調中。仆得此輩,便欲歸蹈滄海乘桴耳,不能自諧在其間也。"
  • 【釋意】對人以善意相待,沒有不愉快的;如果以不友善地相待,沒有不造成矛盾的。
  • 【擴充套件】魏明帝時期的征北將軍程喜本想讓杜畿之子幽州刺史杜恕向自己屈服,所以指使司馬宋權示意,而杜恕不從。杜恕說出了上面的話。程喜於是借處斬鮮卑之事彈劾杜恕。杜恕本當被處死,最終因父親為國事死而被免為庶人。
  • 12.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出處】 【三國誌·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 陶謙死,太祖欲遂取徐州,還乃定布。彧曰:"……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裏。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願將軍熟慮之。"太祖乃止。
    【釋意】用大事取代小事也好,以安全取代危險也好,都是權衡當時的形勢決定的,這樣不用擔心根基的不牢固了!
    【擴充套件】這是荀彧在曹操攻徐州不得而兗州又被呂布、陳宮奪取後說的話。這話一針見血,要曹操認清根本,放棄一些安危,抓住主要矛盾,先平定兗州,再找機會去攻徐州。事情發展,果然如荀彧的預料。所以,曹操才說荀彧「吾之子房也」。

    13.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 【出處】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註引【九州春秋】: 備住荊州數年,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裏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裏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
  • 【釋意】時間在不斷流逝,人很快就老去,這個時候沒有抓緊時間建立功業,是多麽悲傷的事情呀!
  • 【擴充套件】這是個人感慨最深的一句話。由這段話專門濃縮成了一個成語叫「髀裏肉生」。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員親內建兵的老將,尋常的士人,誰會在乎大腿多生了一些贅肉呢?
  • 14.要言不煩也。

  • 【出處】 【三國誌·魏書·方技傳】註引【管輅別傳】: 輅為何晏所請,果共論易九事,九事皆明。晏曰:"君論陰陽,此世無雙。"時鄧飏與晏共坐,飏言:"君見謂善易,而語初不及易中辭義,何故也?"輅尋聲答之曰:"夫善易者不論易也。"晏含笑而贊之"可謂要言不煩也"。因請輅為卦。
  • 【釋意】重要的事情不用啰啰嗦嗦地說。
  • 【擴充套件】關於管輅lù,我剛好不久前在【小話三國 | 三國第一預言家 能測禍福還能預知生死……】中寫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了解。
  • 15.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割斷。

  • 【出處】 【三國誌·魏書·任城陳蕭王傳】註引【典略】: 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於制春秋,遊、夏之徒不能錯一字。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割斷。劉季緒才不逮於作者,而好詆呵文章,掎摭利病。
  • 【釋意】有南威那樣的容貌,才有資格品評美女;有龍淵劍那樣的鋒利,才可以議論寶劍。
  • 【擴充套件】不要好為人師!不要好為人師!不要好為人師!
  • 05 哲理篇

    1.福來有由,禍來有漸。

  • 【出處】 【三國誌·吳書·吳主五子傳】: 夫福來有由,禍來有漸,漸生不憂,將不可悔。向使魯王早納忠直之言,懷驚懼之慮,享祚無窮,豈有滅亡之禍哉?
  • 【釋意】福氣降臨是有原由的。災禍的降臨,是逐漸累積起來的。
  • 【擴充套件】所以很多災禍是可以預見的,而很多好事情是自然來的。這就號召人們,多行好事,莫問禍福。
  • 2.素絲無常,唯所染之。

    【出處】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釋意】尚未染色的絹沒有顏色,給它染什麽顏色它就是什麽顏色。
    【擴充套件】這是陳壽給後主劉禪的蓋棺定論。就是說劉禪就像一個白紙一樣,遇到諸葛亮這樣的賢臣,就是個明君;遇到黃皓那樣的奸臣,他就是個昏君。這讓我想起諸葛亮【出師表】中的那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還讓我想起一句更經典的話,那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一句台詞。嘉靖說:「 沒有所謂真正的賢臣,賢與不賢有時候也由不得他們,看清楚了,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哎,政治動物,哪有什麽賢臣與奸臣,君子和小人?

    3.矯枉過正,則巧偽滋生。

  • 【出處】 【三國誌·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 夫矯枉過正則巧偽滋生,以克訓下則民誌險隘,非聖王所以陶化民物,閑邪存誠之道。和洽之言,於是允矣。
  • 【釋意】如果過度糾正錯誤,就會滋生虛偽和狡詐。
  • 【擴充套件】如何掌握尺度,一直是一個很核心的問題。
  • 4.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窺禍於未萌。

  • 【出處】 【三國誌·魏書·王毌丘諸葛鄧鍾傳】: 明者見危於無形,智者規禍於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長為周賓,陳平背項,立功於漢。豈晏安鴆毒,懷祿而不變哉?
  • 【釋意】明智的人在危險還沒有形成時就能預見到,智慧的人在災禍還未發生時就會有所覺察。
  • 【擴充套件】防患於未然。
  • 【出處】 【三國誌·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 【釋意】蛟龍得到雲和雨,就不會被束縛在池塘中。
  • 【擴充套件】有遠大誌向,高超本領的人,終究會掙脫束縛脫穎而出。2024年的朋友們,現在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