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端午至,賽龍舟!速度與激情綻放文化魅力

2024-06-08文化

轉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

端午節臨近,多地開展了多姿多彩的賽龍舟活動,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更增添了節日氛圍。從造船時的匠心獨具到比賽時的奮楫爭先,龍舟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承載著人們追求卓越、團結協作、勇於爭先的美好品格。請看人民日報體育版端午節特別策劃。

廣東佛山疊滘龍船傳承數百年

龍船漂移奮楫向前

人民日報記者王蘭寧

「咚咚咚……」急彎近在眼前,鼓手孔德誌稍稍放緩了擊鼓節奏。埋頭劃槳的隊員們感知到鼓點的細微變化,逐漸降低劃槳擺臂的頻率。

幾秒鐘後,控制龍船方向的隊員以槳為舵,引導龍船「搖頭擺尾」。船尾眼瞅著即將撞岸,忽而方向一轉,貼著岸邊橫掃而過——龍船優雅地完成了水上漂移,輕巧地拐過彎道。進入直道,龍船開始加速沖刺,一槳下去,猶如離弦之箭,沖出四五米遠。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桂城街道,疊北社群東勝東龍船隊正在開展夜間訓練。驚險刺激的龍船漂移,引來岸上陣陣喝彩。

選手在疊滘端午龍船漂移賽中奮力揮槳。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在疊滘,素有‘端午大過年’的說法,扒龍船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小時候,每當聽到河湧傳來鼓聲、吶喊聲,兩只腳就忍不住跟過去。等到上高中時,我終於擠上龍船,成為一名扒仔。」41歲的孔德誌是一名社群工作人員。他從16歲時開始劃龍舟,也就是俗稱的「扒龍船」,鍛造了一身好本領,今年首次被推選為鼓手。

汾江河從九處流入桂城街道疊北社群、疊南社群,這裏河湧縱橫交錯,溪滘曲折回環,因此得名疊滘水鄉。當地人傍水而居,熟悉水性,孕育出獨特的疊滘龍船。

獨特在於「險」。疊滘水鄉灣多且淺窄,與在寬廣水域開展直道競速不同,疊滘龍船是在一條條百轉千回的狹窄水道上開展急彎競速。水道平均寬度僅6公尺,船身卻有25公尺長,可見難度之大。

目前,當地共開辟了S彎、C彎、L彎和直道等4條天然賽道。人們還在賽道的拐角位置打上木樁或壘起石堆,故意收窄河道,增加龍船轉彎振幅,提高比賽難度。

「以最快的速度過最急的彎,龍船水上漂移是必備技巧。」孔德誌介紹,扒仔們需要默契配合,根據鼓聲變換劃槳姿勢,控制劃槳速度。船頭船尾的舵手要把握好出彎的角度、力度。水上漂移驚險刺激,稍有不慎,就可能撞岸翻船。

正因為有難度,當地龍船隊紛紛請來專業教練,開展技能訓練,提升團隊水平。

「扒龍船體力消耗大,比拼的是耐力。春節剛過,我就開始了體能訓練。」東勝東龍船隊隊員陳盛濠今年24歲,大學畢業後回鄉就業,成為佛山市南海區南海雙語實驗學校的一名體育教師。家在疊北社群的他,從小就在岸邊看扒龍船,對這項運動更是情有獨鐘。今年,他毛遂自薦,加入東勝東龍船隊。

這幾年,有不少像他一樣的「後生仔」加入隊伍,傳承龍船文化。臨近端午,每晚8點半到11點,隊伍都會開展針對性訓練,朝著前三名發起沖擊。雖然從學校趕到分組有30多公裏路程,但陳盛濠從不缺席。

疊滘龍船已傳承數百年,是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疊滘龍船,靠的就是不怕困難、無懼艱險、團結奮鬥的勁頭。無論河道多麽狹窄曲折,也要敢於拔頭籌、爭上遊。」孔德誌認為,扒龍船將當地人敢闖敢拼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也持續煥發著新的生命力。

據悉,疊滘龍船正式比賽在端午節假期舉行,當地18支龍船隊采用「4天4賽」制,每天比拼一個賽道,讓市民遊客盡情感受龍船漂移的速度與激情。賽前,還將舉辦祭龍、遊龍等儀式。

5月18日,鹽步老龍起龍儀式在南海區大瀝鎮舉行,全國現存最老的鹽步老龍「抖落」一身淤泥,再次與世人見面。起龍船、遊三河等禮俗活動將持續熱鬧一整月,直到端午過後,老龍才會重新藏入船塢。

如今,扒龍船這項民俗活動,已成為南海區全民健身的新風尚,2024南海龍舟超級聯賽覆蓋7個鎮街,共有55場賽事。

湖南汨羅非遺傳承人制造龍舟40余年

打磨技藝傳承匠心

人民日報記者楊迅

開方、打磨、拼接……湖南汨羅江河堤下,九子龍屈原龍舟有限公司的造船廠房內,木屑紛飛,造船師傅們揮汗如雨。隨著端午臨近,一條條形態各異的龍舟日漸成型。

許桂生檢查龍舟船舷。

新華社記者李尕攝

「從正月初九到現在,都沒停過工。」造船廠內,65歲的嶽陽非遺民間龍舟制造技藝傳承人許桂生格外忙碌。他個子不高,面龐紅潤,幹起活來是把好手,時而手把手為員工提供造船指導,時而聚精會神雕刻龍頭。「今年端午節前,要趕制運往各地的多個龍舟訂單,我和師傅們加班加點,閑不下來。」許桂生說,今年已售出50多條木制龍舟。

位於汨羅江畔的汨羅市因屈原而聞名,也被稱為「中國龍舟名城」「龍舟故裏」。

許桂生出生於龍舟世家,許氏龍舟制造技藝傳到他這裏已是第五代。他1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木工,20歲制造了人生第一條龍舟,如今已從業40余年。

參加龍舟賽是汨羅人一年中的大事。不少隊員為了訓練和參賽,甚至會專門請假。隨著龍舟賽事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們對龍舟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許桂生也不斷改進制造工藝。

傳統龍舟的船底呈倒三角形,阻力相對較大。許桂生嘗試將倒三角形的兩條側邊,向內拉出弧度,看起來像倒「八」字。改動後,龍舟破水力度更大,速度得以提升,穩定性也更強。為了適應現代龍舟賽的標準化要求,他還將玻璃纖維薄膜工藝套用到木質龍舟的舟身和舟底。「這一工藝讓龍舟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減輕了重量、減小了阻力,還獲得了國家專利咧!」說起做龍舟,許桂生止不住話頭。

造船廠房一角,一座龍舟陳列館內收藏了多種和龍舟相關的物件,墻上的展板展示著龍舟的制造過程。如何進行祭龍頭儀式,如何為龍頭上紅、點睛……許桂生如數家珍。

陳列館裏,一艘龍頭鳳尾的龍舟引人註目,這正是汨羅龍舟區別於其他龍舟的特殊制式。鳳尾一般由9根長竹片塗上紅漆制作而成。龍舟劃動之時,鳳尾閃亮搖曳,令人賞心悅目。

從選材、伐木到放樣、撐台;從組船、撚縫到上漆、繪鱗,許桂生樣樣精通。龍舟制造講究技藝傳承。在許桂生的帶動下,許多曾經的學徒、工人自立門戶,建起龍舟制造廠。許桂生直言:「不怕‘帶出徒弟餓死師傅’,希望龍舟文化代代相傳。」許桂生的兒子許名南,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跟著父親學習手藝,同時透過網上行銷,將龍舟業務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除了自己造龍舟,許桂生還幫助各地策劃龍舟賽事,推廣龍舟文化。近年來,「南舟北移」成為行業熱詞,過去更多活躍於湖南、廣東等長江以南地區的龍舟賽事,往北走進黑龍江,往西延伸到新疆,劃龍舟的時間也從端午前後延續至農歷六、七月。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未鬥水悠悠。」歷史悠久的汨羅龍舟,透過一代又一代的匠心傳承、手藝創新,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京津冀大學生龍舟賽吸引近300名學生參賽

以賽為媒促進交流

人民日報記者李家鼎

選手在2024天開津南園京津冀大學生龍舟邀請賽中。

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陽光灑在水面,波光粼粼。「登舟!」教練一聲令下,南開大學龍舟隊副隊長張子洋與11名隊友在舟內坐定,屏氣凝神。

「啪!」發令槍響,3艘龍舟揮槳出發,向著400公尺外的終點駛去。張子洋揮動船槳,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鼓點,將槳葉有力地一下下側插入水。舟頭,龍首昂揚;舟尾,浪花朵朵。

近日,2024天開津南園京津冀大學生龍舟邀請賽在天津市海河教育園區大學生水上運動中心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河北美術學院等6所高校的學生龍舟隊伍奮楫競渡,迎接端午節的到來。

張子洋已連續3年參加該賽事。「今年,我們參加了200公尺和400公尺兩個計畫,都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績。」張子洋說,相較於取得好成績,他更享受每一次在水面上與隊友並肩作戰、奮力拼搏的感覺。

2020年,張子洋考入南開大學電子資訊與光學工程學院,從小熱愛運動的他,很快被龍舟運動吸引。「龍舟的造型體現著傳統文化之美,與其他水上競技計畫相比,龍舟更註重鼓手、舵手、劃手三者之間的配合,體現的是團結協作的能力。」張子洋說,龍舟越劃越「上頭」,他一堅持就是4年。

課余,隊員們在健身房苦練力量;4月到10月,每逢周末,龍舟隊便下水練技術、練配合。自2007年成立以來,南開大學龍舟隊在各類比賽中獲得100多項榮譽。

「這幾年,京津冀高校間的龍舟比賽非常多,不久後,我們還要去石家莊再賽一場。」張子洋說。豐富的賽事安排,讓京津冀三地高校以龍舟為媒,切磋技藝的同時,也增加了交流。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我們以賽事為平台,促進三地青年學子加深交流,共同感受傳統文化與體育競技之美。」天津海河教育園區管委會產教融合工作負責人魏楠介紹,今年共有三地6所高校、15支隊伍的近300名學生參賽,還首次增加了槳板比賽。

為了提升各支隊伍的參賽體驗,龍舟賽場地特意選在環境優美的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內的一片水域,主辦方還對水域實施了提升改造,修建了浮台等設施。「我們將繼續加強合作,努力提高協同辦賽水平,為京津冀高校學子打造高品質的體育交流平台。」魏楠說。

傳統文化落心田(快評)

近日,一則視訊在網上流傳:廣東汕頭,一支幼稚園小朋友組成的龍舟隊,在泳池裏有模有樣地劃行。小小年紀,鄭重其事,讓人看了忍俊不禁又心生感動。據悉,這家幼稚園自去年開始組織龍舟訓練,還邀請造船師傅為孩子們打造了小舟小槳。劃龍舟的意趣,種進小小心田。

近年來,節日裏的傳統體育活動持續火熱,不僅在當地群眾中具有極強的號召力,還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前往觀看、參與。

從傳統體育活動中,讀懂鄉愁。以疊滘龍船為例,時至今日,它已不單是一場賽事,更寄托著遊子們濃濃的鄉愁。許多外出務工的鄉民、海外僑胞,都會趁著端午節返鄉,參加一年一度的盛會。獲勝的村子還會宴請鄉裏。「扒龍船」的號子,對遊子而言是最動聽的聲音。

從傳統體育活動中,看到傳承。今年春節期間,7歲的揭陽小女孩林熙悅在路邊練習舞獅時,一支舞獅隊恰好經過,坐在車上等紅綠燈的隊員們敲鑼擂鼓,為林熙悅加油助威。這一暖心故事,被網友貼切形容為:「小獅子」找到了「大獅群」。耳濡目染間,傳統體育活動生生不息,吸引越來越多人加入。參與其中,人們增強體質、磨煉意誌,更感悟拼搏、團結的傳統美德。

從傳統體育活動中,見證創新。龍舟樣式與時俱進、船槳材料越來越輕、賽事舉辦範圍「北移西擴」,一項項創新舉措,讓傳統體育活動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煥發更多生機。

從傳統體育活動中,感受文化。英歌舞、醒獅、賽龍舟……它們傳承千百年而至今生命力旺盛。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運動的樂趣,更能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而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愛並投身傳統體育,也必定能讓傳統體育綻放出更迷人的時代光彩。

刊於【人民日報】2024.6.7第11版

本期統籌:婁霄霄、周羽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