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三體】在日本大火,日本人從何了解中國?

2024-07-23文化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三體】在全球範圍內一度迎來改編熱潮,日本也盯上了劉慈欣這位中國當代科幻文學領軍人物,由劉慈欣的小說【贍養上帝】改編的日本漫畫,已經在日本角川旗下COMIC Hu和Comic Walker兩大網漫平台以及niconico漫畫平台開啟連載。

劉慈欣本人也對作品的日漫化獻上親筆寄語,並表示:「這個故事在漫畫家筆下將如何呈現呢?我比任何人都期待。」

劉慈欣的【三體】在日本發行日文版後,曾經創下單周加印10次的熱銷神話。在日本亞馬遜上,【三體】每一部的評分都在4.5星以上。有日本書店的店員表示:「30年來,只有村上春樹的書才能達到這般銷量。」那麽,在他之前,日本人愛看什麽型別的中國書呢?

日本哲學家井上円了在【漢學再興論】中論述,「明治以前,漢學最盛,士人所謂學問者,皆漢學耳……」

漢學傳入日本,最初是靠遣唐使和赴日普法的中國高僧。他們把帶到日本的中國典籍復刻,在知識分子中傳播,這種復刻的書籍就叫和刻本漢籍。伴隨和刻本漢籍的大量發行,漢學從寺院逐步走入日本民間。

就連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都有漢學素養傑出者,包括武田信玄、上杉謙信、伊達政宗,他們都留下了自己的漢詩作品。江戶時代後期的吉田松陰、高杉晉作等日本學者、企業家、政治家頂禮膜拜的「大前輩」,都有較高的漢學造詣。

關儀一郎編纂的【近代漢學者傳記著作大事典】收錄了2900多個日本漢學家的名字、2萬多部古代中國典籍,以及漢學在日本發展的年表和派系等。日本人醉心漢學,大量制作和刻本漢籍,留下了日本現存的諸多中國古代典籍,包括【四庫全書】裏沒有的宋代楊萬裏的【千慮策】,還有【點簡齋詩集】【橘洲文集】【雪岑和尚續集】【唐宋千家聯珠詩格】【遊仙窟抄】【標題註疏小學整合】等等。

那麽,後來是什麽力量讓漢學,讓中國書籍跌下第一把交椅的呢?是蘭學,即荷蘭學。根據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文獻,17世紀前期,為了阻止天主教在日本傳播,日本政府頒布了閉關鎖國令,但與此同時保留了一處通商口岸,允許荷蘭商人在長崎一帶開展貿易,於是長崎成為當時日本了解歐美世界的唯一視窗。彼時,荷蘭是歐洲科技強國之一,由荷蘭商人獻給日本幕府的【草木誌】和後來的【動物圖說】是最早對日本學術界產生影響的西方書籍。

幕府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於1720年放寬禁書令,於是日本人從荷蘭商人那裏購買並轉譯了很多西方近代科學書籍,包括醫藥學、博物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等。江戶時期後期,以傳授西方學術思想為代表的私塾——「蘭學塾」大量湧現。

日本書籍出版協會的匯總報告顯示,日本出版市場長期依賴進口,尤其明治維新以後,為了更快更好地推進現代化,大量進口西歐國家的科學、思想、文化領域的書籍。轉譯出版的書籍在出版領域占據較高比例,一直到二戰結束。

近年來,日本也從中國進口很多中國古典名著,包括【三國誌】【論語】等,熱門書籍【三體】還進入日本亞馬遜2020年圖書年度銷售榜前60名。

如今日本人並非不愛看中國書籍,只因其喜好與從中國進口的書籍不太相符——從中國進口的書籍多以服務學者的古典文獻為主。更多日本人關心中國的經濟、時事、社會流行趨勢等,日本書店裏的書籍擺放明顯反映了這一點——與中國相關的書籍多放在距離入口較近處,便於讀者尋找,它們大多為日本人自己編寫的有關中國的書籍。

有的日本店家非常看好中國書籍市場,專門銷售中國書籍。位於東京都神保町的內山書店就是一家專門銷售有關中國書籍的書店。第一任店主內山完造與包括魯迅在內的中國文化人士交往頗深。作為漢語學習者和中國研究者的「禦用」書店,店內主要售賣「看起來很難讀的」中國書籍。

但近年來,這家中國書店的書籍種類出現變化,從中國進口的漫畫明顯增多,【魔道祖師】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閱讀從日本進口的中國書籍,年輕一代的日本人還開發了各種渠道關註、關心中國。如今不少日本青年是「數位原住民」,他們註冊了中國的微博和小紅書等平台帳號,在書籍之外,透過更迅速、更有時效性的方式了解中國、認識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