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道德經】從政之道(恬淡無為——祭公諫征犬戎)

2024-05-05文化

老子認為戰爭行為是有悖大道的,為得道之人所深惡痛絕。祭公勸周穆王不征伐犬戎的事跡,就是對老子「恬淡為上」觀點的集中體現。

犬戎是古戎族的一支。殷周時期,犬戎在涇水、渭水流域遊牧,經常騷擾中原地區。周文王的時候,曾對犬戎用兵,並將其打敗。周穆王時,犬戎的勢力日益強大,不但阻礙了中原地區與其他方國部落的往來,也極大威脅著周朝的統治。

周穆王十二年(前988),犬戎倚仗自己兵強馬壯,拒絕向周朝納貢。

周穆王聽說這件事後,十分生氣,決定親自率兵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謀父聽說之後,趕緊向周穆王進諫。

祭公謀父說道:「現在國泰民安,大王為什麽要征伐犬戎?」

周穆王理直氣壯地說到:「犬戎時常騷擾邊境,還拒絕向周朝納貢。我身為周朝的天子,怎能容忍這樣的事呢?」

祭公謀父勸阻說:「不可以征伐犬戎。先王歷來發揚德治,不炫耀武力。軍隊在平時應該保存實力,在適當的時候動用,一旦動用就要顯出威勢。炫耀等於濫用,濫用便沒有了威懾力。所以周文公作【頌】說:‘收起幹戈,藏起弓箭。我追求美好的德行,施行於華夏。相信我王定能保有天命!’先王對於百姓,勉勵他們端正品德,使他們性情純厚,豐富他們的財物,便利他們的器用;使他們了解利害之所在,再用禮法道德教導,使他們從事有利的事情而避免有害的事情,使他們感懷德治而又懼怕君王的威嚴,所以能夠使先王的事業世代相傳並且變得強大。

「過去我們的祖先後稷做了主管農業的官員,服侍虞、夏兩朝。到夏朝衰敗的時候,廢除了農官,我祖不窋ku因此失掉官職,逃到西北少數民族中。但他對農業仍然不敢怠慢,時常宣揚祖先的美德,繼續奉行他的事業,修明教化制度,早晚恭敬勤勞,保持敦厚誠懇,奉行忠實守信的原則,不窯的後世子孫一直保持著這些良好的品德,並不曾辱沒前人。到武王的時候,他發揚前人光明磊落的德行,再加上慈愛和善,侍奉神明,保養百姓,沒有人不為之喜悅的。商紂王對百姓極為暴虐,百姓不能忍受,都樂於擁護武王,就有了商郊的牧野之戰。這不是武王崇尚武力,他是憐恤百姓之苦而為他們除掉禍害啊。」

周穆王聽了祭公謀父的話,感到很不高興,但還是耐著性子說:「話雖然這麽說,但犬戎生性野蠻,一日不除,後患無窮。我意已決,出兵犬戎,你不必再勸了。」

謀父又勸阻道:「先王的制度是:王都近郊叫甸服,城郊以外叫侯服,侯服以外叫賓服,蠻夷地區叫要服,戎、狄所居之地叫荒服。甸服的諸侯要參加天子對父親、祖父的祭祀,侯服的諸侯要參加天子對高祖、曾祖的祭祀,賓服的君長要貢獻周王始祖的祭物,要服的君長則要貢獻周王對遠祖以及天地之神的祭物,荒服的首領則要來朝見天子。祭祀祖父、父親、是每天一次;祭祀曾祖、高祖,是每月一次;祭祀始祖,是每季一次;祭祀遠祖、神靈,是每年一次;入朝見天子,是終身一次。這是先王的遺訓。有不來祭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來月祭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言語;有不來季祭的,天子就應該搞好政令教化;有不來歲貢的,天子就應該修正尊卑名號;有不來朝見的,天子就應該檢查自己的德行。依次檢查完了,如果還有不來朝見的,就檢查刑法。因此用刑法懲治不祭的,用軍隊討伐不祀的,命令諸侯征剿不享的,派遣使者責備不貢的,寫好文辭向天下通告那些不來朝見的。這樣,就有了處罰的條例、攻伐的軍隊,征討的準備,斥責的命令和告諭的文辭。如果命令文辭發出了還不來,我重新檢查並修明自己的道德,不要勞動百姓在遼遠地域作戰。所以,近處的諸侯沒有不聽從的,遠處諸侯沒有不歸服的。」

「現今自從大畢、伯仕兩位犬戎君主死後,犬戎君長已經按照‘荒服者王’的職分來朝見天子。您卻說:‘我要用不享的罪名來征討他,而且要讓他看看我們的武備軍隊。’這不是違反祖先的遺訓而招致衰敗嗎?我聽說犬戎的君長樹立了純厚的德行,能夠遵循他先代的德行,一直堅守不移,他憑著這些就有理由、有能力抗拒我們。」

穆王不聽,於是禦駕親征,率領數萬精兵討伐犬戎。周朝大軍浩浩蕩蕩進軍到驪山,然而最終卻只得了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來。從戰果來看,這次戰爭的軍事勝利並不大,而且由於穆王對異族采取高壓的政策,其所導致的後果是對周極為不利的。從此周朝在周邊外族中失去威信,荒服諸侯不再來朝見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