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西坡:走油蹄髈

2023-12-08美食

風靡江南的走油蹄髈,「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西南山坳坳裏也能安營紮寨。

【史記·項羽本紀】有「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一節文字,其中「生彘肩」三個字,似乎從來也沒被註釋清楚。難點在於:一、項羽怎麽可能拿生的彘肩請樊噲吃?雖說「力拔山兮氣蓋世」,但霸王好歹文藝青年的氣質還在,否則何以吟出流傳千古的【垓下歌】?斷不會如此無禮吧。於是,有人給「生」字作考證,說雕版、印刷時缺損所致,當是「全」字的訛傳。很有道理啊。二是彘肩,解作豬肩肉。豬有肩嗎?我長那麽大,倒沒註意,這是知識結構的嚴重缺陷。趕快「度娘」,權威的解釋全躲了起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網頁給你上「豬只身體解剖圖」——豬果然有肩,肩肉的位置大致在豬頸肉的後方、前腿肉的上方,面積不大,俗稱「梅花肉」。然而,「全」+「梅花肉」組合,在我這裏通不過——「全」的概念,必須在有明確「邊際」的狀況下才能成立,如餐飲中「全雞全鴨全蹄髈」,一點兒不糨糊。一塊邊際不清的豬肉居然稱「全」,令人難以接受,現實生活中恐怕沒人會這麽講。

「彘肩」究竟是塊什麽肉?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三)寫道,唐代大臣崔安潛篤信佛教,不碰葷腥,宴請同僚時,用面粉或蒟蒻做成假的「豚肩」「羊臑」並上色來對付,「皆逼真也,時人比於梁武。」「豚肩」就是彘肩;「羊臑」是什麽?羊的前肢下半截,或指(人)自肩至肘前側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按照對等原則,在豚肩和蹄髈之間畫等號,說得過去。【禮記·禮器】:「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陋矣。」證明拿蹄髈做祭品,是常見的風俗。

事實上,我們平時所謂「肩膀酸」「五十肩」,更多的是偏於膀而不是肩。

啰裏啰嗦,只為可以推匯出一個結論:蹄髈在秦漢時期,是上等食材。

作為豬肉精華部位之一的蹄髈,深得高凈值人士青睞,有案可稽。

徐珂【清稗類鈔】說,乾隆帝每逢過節都會宴請群臣,賞賜他們的並不是山珍海味,而是不曾煮熟的蹄髈。

【清稗類鈔】談掌故,最大的不足便是不講出處。我在昭梿【嘯亭續錄】一則「派吃跳神肉及聽戲王大臣」,倒是找到一條大內吃蹄髈的線索,「……膳部大臣捧禦用俎盤跪進,以髀體為貴;司俎官以臂肩□骼各盤設諸臣座前。上自用禦刀割析,諸臣皆自臠割,遵國俗也。」

昭梿與徐珂,身份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前者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七世孫,他的話,可信度較高。

由於蹄髈美味,民間吃起來也決不含糊:「迷弟」之一,當數陸遊,自有他的詩為證。【金瓶梅】第41回(兩孩兒聯姻共笑嬉,二佳人憤深同氣苦)記月娘等人在喬大戶家吃的第二道菜,便是「頓*(火+誇)蹄兒」(燉爛蹄髈) 。晚年唐魯孫念念不忘年輕時吃過的醬肘子、水晶蹄,稱:「大家湊在一塊兒聊天起來,沒有一位不是饞涎欲滴的。」現在,遊人去周莊,品嘗或購買「萬三蹄」的不在少數, 如此方覺不負百元門票開銷。

那麽,項羽給樊噲的會是怎樣一只全蹄髈?紅燒和醬汁少有可能,因為秦漢醬油尚未發明;推想走油蹄髈的可能性反而大,那時,水煮、煎炸、汽蒸等烹飪方法已被采用,而煮、炸、蒸「三連動」,恰恰是走油蹄髈該走的程式。

走油過程就是去油過程。人們面對肥盈腴滿卻毫無懼色,而且十分享受那張「三聯動」後的皮,袁枚【隨園食單】:「有土人先掇其皮,號稱‘揭單被’。」多麽形象,多麽幽默!此時的蹄髈肉,呈現一絲一絲之狀,甘旨嫩滑,入口即化,老少皆喜。

前不久,我在雲南昭通豆沙關古鎮品嘗了一道「走油蹄髈湯」——蹄髈經煮、炸後燒湯,上覆一層類似豌豆苗的綠葉蔬菜,幾乎不見惹眼的油花,另類別致,清香可口。

想不到風靡江南的走油蹄髈,「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在西南山坳坳萊恩營紮寨,正應了孟夫子的名言:口之於味,有同嗜焉。(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