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寧 攝影/劉軍
到煙台時,恰逢雪天。霜凝山海,雪覆城郭。目之所及,即便再龐大的物什,也要隱遁形跡,屈從於被自然裁決的律法。縱使雪總會帶來一些詩情野趣,但蕭疏和岑寂始終是這個季節的主音。
風雪交加之際,真正能夠抵禦寒意的,只有火。火是人性養成的原力,是文明鍛制的熱源。我們所信奉的光明與希望,庶幾都跟火密切相關。
在煙台,火的最傑出作品,是魯菜。
火候
煎、炒、烹、炸、煮、熬、燉、溜、燒,汆。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詞語,源自中國烹飪經年累月的實踐積累。依著這些玄妙的方式,食材才能一點點地脫胎換骨,變成別具特色的美味。
煙台魯菜的烹飪手法,還要更加紛繁復雜,據說多達58種。如今,即使是技術嫻熟的廚師,能夠掌握超過其中半數的也是鳳毛麟角。當然,正如同俠義小說裏的武林秘技一樣,拿住食客的胃口,未必一定需要面面俱到;「一招鮮,吃遍天」,便已足夠。
火候,非常重要。
盡管各類廚具已經高度智慧化,甚至只需一個按鍵,便能解決復雜的溫度變化問題,但在真正的廚師面前,調動感官來觀察火候,依然必不可少。在鳳尾大蝦下鍋之前,中國烹飪大師範維泉依然會探手到鍋的上方,遙遙試一下油溫,此時鼻腔也能敏感地觸到一絲淡淡的油香。裹好糊的大蝦在油溫六七成熱時下鍋,既能鎖住內裏的水分,外皮恰好膨化出張揚的形狀。所謂「外酥裏嫩」這種四處泛濫的說法,大約都是對油溫精確控制的結果。
所城裏街區的「網紅店」煙台飯館,有幾樣出名的炭烤海鮮。無論是原生的鳥貝、扇貝丁還是外來的北極貝,都要忠實地突出一個「鮮」字。火,在這個時候要收斂鋒芒韜光養晦,用溫存的方式,與怯生生的貝肉來一次短兵相接,旋即,便可以上桌了。這樣烤出來的貝類,清香鮮嫩,帶著肌體本質的原味。
更絕的是「烤海腸」。一根海腸,整條身形被簽子串得筆直,保證了賣相也保證了受熱。在炭火上打幾個滾,撒上小撮鹽粒便可以下竈。整條吞下嚼咽,此等吃法頗有些粗放,卻也有貫通海陸、相濟水火的快感。據老板呂衛東說,海腸在煙台是分時價的,他家的烤海腸卻是定價,原材料貴的時候,賣一條都要虧掉幾元錢。但按照整年來看,算算盈余還是有得賺。他認為,生意的基礎還是人情,算得精細反而賺不到大錢。
這種不算規矩的「規矩」,其實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火候」。
時鮮
海腸,這種看上去有點兒古怪的海產,是膠東地區由來已久的美味。坊間傳言,早年間缺少工業調味品的時候,煙台福山的大廚們,會將曬幹的海腸子磨成粉,添加到湯和菜裏提鮮。當然,這些傳奇已經無從稽考。
然而近年,有一種美食確實從煙台走紅,直至紅透半邊天。這,就是海腸撈飯。
煙台旺角小漁村,是一家很有特點的館子。海腸、韭菜、鮮肉切丁,加上雞蛋炒制,再配上泰國香米飯,一份海腸撈飯就這樣出爐了。嘗起來鹹香鮮甜,海腸的硬脆和米飯的軟糯,搭配得也是錯落有致。
其實,這道菜是趕時間趕出來的。小漁村的副總經理徐偉鵬,便是「海腸撈飯」的創始人之一。他說,大概在2015年,一位常來的熟客到店裏吃飯,因為急著出差,讓給他簡單做點吃的。徐偉鵬就按照膠東常見的韭菜海腸的做法,加上米飯雞蛋等材料,炒了一份海腸撈飯,沒想到大受歡迎。後來他又跟師傅一起不斷調整配方,形成了這樣一款風靡各地的菜品。
渤海灣,絕對算得上老饕們的洞天福地,各類時鮮始終供給著琳瑯滿目、絡繹不絕的食材。當然,山東各地的陸產也同樣豐富,兩者搭配起來,更是相得益彰。
比如,章丘大蔥遇上海參,便是汁厚味美的「蔥燒海參」;濰坊韭菜偏愛軟體動物,和筆管、魷魚、章魚都能和光同塵;而個頭巨大的帶魚,則需要幾根茼蒿來輔佐了。當然,時鮮未必就是出水即食,很多經過日光海風炮製的幹貨,真正成為了食譜裏的「幹貨」。在重新入水的一刻,潛藏已久的細胞炸裂、精魂復蘇。它們也許不是主材,但卻能夠為菜品增香提鮮,所以這裏的魚幹海米,都是了不起的調味佳品。
從蔥燒海參到海腸撈飯,創新無處不在。真正永不過時的「時鮮」,是廚師們不斷探索的「匠心」。
傳承
福山廚師,曾經極富盛名。
作為魯菜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煙台魯菜以做工考究、味道平胡聞名。清朝到民國,京城有名的「八大樓」和「八大居」多半都是福山人開的。在一眾著名美食家的文章裏,煙台魯菜香氣縈繞。
梁實秋在【鍋燒雞】的開篇中寫道:「北平的飯館幾乎全屬煙台幫,濟南幫興起在後。煙台幫中致美齋的歷史當數最老。」王世襄說:「山東菜在北京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對北京菜的形成至關重要。山東古為齊魯之邦,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飲食文明早在春秋戰國時已達到高度水平,歷經漢唐宋元、下逮朱明已發展成北方菜的傑出代表」。而他最喜歡光顧的東興樓,便是福山人開的菜館。「糟溜魚片」「油爆雙脆」等菜品,曾經招待過魯迅、老舍、胡適、郁達夫等一幹名人。
「油爆雙脆」是用豬肚尖和雞胗,用爆炒的方式做成的。選料雖然平常,但考驗的都是手上功夫。翻炒的力道和油爆的火候一定要配合得當,才能造就又脆又香的終極口感。而中國烹飪大師、福山區烹飪協會會長王永光,在少年時便聽到過關於這些招牌菜的真傳。他族中有位長輩,恰好是東興樓的廚師之一,在漫長冬夜裏,爺倆在炕頭燈下閑來無事,便一直討論著關於福山廚師行的江湖舊事。王永光心向往之,竟然走了一輩子廚師之路。這些年來,他也在不斷地進行創新,以期讓魯菜更多地受到歡迎。「當年,一斤半肉要炒六個菜,廚師也是想盡辦法做出花樣的。而今,市場變了,顧客口味變了,花樣自然也要跟著變。」他說。
如今,福山菜的傳統,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傳承發揚。煙台文化旅遊職業學院,已經成為餐飲行業人才培養的搖籃,是傳承弘揚魯菜文化的重要基地。在面點老師潘曉君的揮動拉扯之下,面團變成了細細的「龍須面」,甚至可以點燃。精於制作面塑的方磊大師,把動漫素材也融入了制作之中。生於1994年的齊魯名廚、蓬萊百納瑞汀行政總廚孫長鵬直言,很榮幸自己能成為新一代的煙台魯菜的傳承者,自己一定會加倍努力,讓福山菜系的招牌越擦越亮。
「追求」,是煙台魯菜代代傳承的動力。在更新的時代、更大的市場面前,「追求」讓他們永遠不會裹足不前。
余味
源遠流長,足夠「講古」;繼往開來,可以「嘗新」。這就是煙台魯菜不同凡響之處。
在味道的繁復之外,煙台魯菜還有什麽?
還有寓意。從傳統的「四一六」「四二八」席面到今天的各樣創新菜品,似乎每一道煙台菜,都要盡力地融入塵世的禮儀章法。四個冷拼要做成「梅蘭竹菊」的樣子,蘋果酥是「平平安安」,家常餅是「合家歡樂」。最常吃的鮁魚餃子,也要尋出「天之驕子」的意頭來。這是典型的山東特色,凡事都容不下潦草。從家常到倫常,一桌之間都是滿堂和氣。
還有文化。飲食,刻在煙台的歷史中。比如著名的魯菜「全家福」,相傳是金石家王懿榮所創。當時他們兄弟為了母親修建新居,將鄉親們帶來的禮品細細烹飪,得到了這融合孝心鄉情的一味珍饈。其食材之豐、味道之雜堪稱「鎮場大菜」。而福山鑾駕莊,也流傳著皇帝用半副鑾駕邀請老禦廚出山入宮的故事。這些關於飲食的傳奇,同樣讓人神往。
還有情懷。1861年煙台開埠。西風吹入,與當地的傳統飲食交融匯集,有了自己的特色。煙台的美酒種類繁多,涵蓋中外,跟這段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而美酒又為煙台美食增色多多。如今,煙台美食又在走向世界。如當地的喜旺集團,自2017年開始,陸續進駐日本、美國、西班牙等地的市場,向著「成為全球的著名食品企業集團」砥礪奮進。
當你穿行於煙台的古街舊巷,定會有家常的香味殷勤留客。如果來到金海灣或是百納·觀瀾,又會驚愕於飲食之法的精致周全。魯菜,是天時地利、海陸水火的交錯和摩挲,是味覺情感、新生故舊的偶拾與雕琢。她容納著一個地域的物質豐饒,也收藏著一個群落的夢想輝煌。誘惑著我們張開味蕾,並穿過我們的身軀,在冰雪的天地中,化為無窮的暖意。
仙境海岸,魯菜之都;冬遊煙台,不亦樂乎?
(來源:齊心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