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公用品牌的邊界——異域丨區域品牌論

2023-12-05美食

茶業的特殊之處,在於豐富多樣的產業特質。在中國,有上百個茶葉公用品牌,這些不同的品牌受到不同區域特質、風土人情的影響,呈現出燦爛的產業圖景。

「說茶」聯合農業公用品牌管理專家、茶葉行銷專家、奧格威管理咨詢合夥人田友龍,深入剖析茶葉公用品牌特色,開啟茶葉公用品牌建設的路徑與方法專題解讀。

區域概念不同頻,公用品牌難建成!

公用品牌建設有兩大力量,物性內生力和外源市場推力。

△柘榮縣茶園 柘榮茶葉協會供圖

物性取決於自然地域,推力取決於行政力量。

公用品牌建設大潮中,常遇到自然地域與行政區域概念不同頻的情況,田友龍將其稱為異域,這是當下比較鬧心的一個難題。

一個區域,兩種不同的概念

公用品牌是「雙特」產物,區域限制是底層,當區域公用品牌變成「市場+市長」雙輪驅動之後,曾經單一的區域概念變得復雜起來。

物性特征上的區域概念:

茶是從土地裏長出來的,吃的是自然資稟賦這碗飯,高度依賴地理環境、土壤條件,降雨量含水量,溫度濕度、日照等自然條件,是特異地域生成的特異物種。從物性功能上講,公用品牌的區域應該是一個自然地理概念,山川河流等自然環境標簽作為限定品牌區域的邊界更合理。

行政推力上的區域概念:

公用品牌曾經是市場選擇的結果,當下是行政建設的產物。當下的公用品牌建設事關鄉村振興戰略大局,是自上而下的一件大事,必須政府主抓,政府的推力大小是品牌成功的關鍵,外源推力的邊界是一個行政區域概念,通常是省、市、縣行政主體的某一級。

錯位,社會發展的選擇:

自然地理區域,是一個經濟概念,特點是產業相同,便於統籌發展;缺點是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低,區域邊界易封閉。

行政管轄上的區域概念,產業和經濟只是一個維度,還必須考量人文風貌,社會治理等諸多要素,必須打破自然地空間的區隔。從宋開始,中國行政區域就打破了山脈水系為標準的地理空間分化法,采用「犬牙交錯」式的區域分化,讓社會發展更平衡,更有利於社會治理和社會安定。

從此,自然區域與行政區域錯位就成為常態。比如四川盆地邊緣的漢中,民風民俗產業跟廣元巴中更接近,行政上屬陜西管轄;慶陽與陜西省關系更緊密,行政上由甘肅領導。

錯位,中國茶的一道大難題

行政區域概念與自然地理區域概念錯位,已發生數百年,其它行業已基本適應,茶卻一直與之磕磕碰碰,適應起來相當的艱難。

茶是中國的原生產業,千百年長盛不衰,關鍵在於有物種和文化兩個支點,物種與文化都有區域性,常用地域符號來表達。

中國行政區域打破山脈水系重組後,一些行政區域延用山脈與水系概念,一些區域透過重新命名閃亮登場。區域重組為茶制造了一個沖突不斷的大麻煩——同宗同源卻不共享茶文化!

茶文化不共享,一衣帶水甚至同宗同源的兩個茶產區,一個產區吃盡茶文化紅利,在茶產業一路領先,品牌風光無限;一個產區不得不重塑靈魂,重頭再來舉步為艱;這是產業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一個重復建設工程,成本與代價相當高。

這絕非危言聳聽,案例相當的多。比如祁門與池州都屬黃山一脈,同為祁紅原產地,祁門縣占盡祁紅原產地概念,池州則無這個概念聯想,甚至池州一度被排除在祁紅核心產區之外,巨大的爭議連綿多年。還有更復雜的情況,自然資源和產業文化跨省分割;比如婺源本屬黃山山脈,歷史上一直隸於徽州,文化產業風俗與黃山高度一致;行政區域重組後,婺源隸屬江西,與黃山割離,也就主動與黃山茶文化說再見,這讓鶩源茶在中國茶圈一直沒太強的存在感。

△寧德茶園(陳敏 攝)

概念匹配,重構茶葉頂層設計

異域不是個案,茶葉公用品牌建設大潮中已是必須解決的問題,如何才能破解?

茶葉公用品牌建設的基礎內生力是自然區域,品牌的引擎外源力是行政主體,行政區域概念與自然區域概念進行匹配,找到界定茶葉公用品牌邊界的辦法,就能找到異域的解決辦法。

行政區域完全覆蓋自然區域,此情況下品牌建設有新老兩種不同幹法。老茶區,使用者已習慣成自然,使用者記憶符號是山脈水系還是行政概念,這是唯一標準。新產區,沒有茶文化沈澱,使用者心智中沒有辨識符號,必須借助行政的公信力為品牌背書,行政區域概念成為公用品牌界定的標準。

行政區域與自然區域異位,一般情況是茶產業有歷史文化沈澱,產業之根被行政概念分割而無法均沾,此時茶葉公用品牌建設必須用巧勁,回歸到茶文化這個核心支點,必須跳出行政區域概念,找到其文化載體的自然區域,回歸到山川河流等概念來界定區域。

用山脈水系解決異域問題,看似簡單,這其實是一個產業的頂層設計;必須從全域出發,根據自然稟賦,歷史文化沈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茶產業進行整體規劃,協調好各區域產業成長路徑,讓多區域形成合力避免互搏,引導產業健康持續成長。

茶葉公用品牌跳出行政概念有兩個層面:其一、開啟市域的邊界,全省產業整體布局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其二、省域開啟邊界,相鄰諸省從產業價值最大化出發,統一規劃產業,協同行動,實作全產業永續發展。

當下,異域概念的公用品牌茶產業還沒有實踐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四川與貴州聯手,打造白酒金三角,湖南、江西兩省一致行動,打造「湘贛紅」全域全品類農業品牌,為茶破解異域提供借鑒學習的經驗。

△安溪茶園(「說茶」 攝)

區域重組,任重而道遠

異域的破解之道,其實是茶葉公用品牌重新定位。知易而行難,真要跳出行政區域概念來重構茶葉公用品牌的邊界,還有諸多困難要克服,還要走很長的路。

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區域產業發展戰略與路徑差別很大,一個區域將茶作為支柱性產業來抓,另一個區域對茶的重視度可能不太高,對茶的投入意願相差會很大;比如碧螺春是一張好牌,江蘇省並不太看重茶的價值貢獻,不管好牌王牌就是不太用;不同行政主體要在茶產業上達成共識,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茶葉公用品牌建設,是政府主導企業主營的雙驅模型,政府開好頭、布好局之後,市場唱戲的主體是企業,企業能力有差異,其參與競爭的收獲就有雲泥之別;黃山與鶩源相比,黃山茶業經營主體數量更多體量更大能力更強,雙方聯合打造公用品牌,黃山就會獲得很強的「馬太效應」;不同產區的利益訴求與協調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這是異域遲遲無法破局的關鍵點。

異域突破,意味著茶減少內耗,走上產業協同發展之路,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下期精彩

繼續聚焦茶葉公用品牌建設的路徑與方法探究,別錯過下期:

12月9日

【一個品牌三大產品——文化茶】

撰稿 / 田友龍

美編 / 姚藝玲

編委/ 王妙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