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政和茶葉——茶葉發展史(八)

2023-12-07美食

20世紀50年代末,人民公社建立之初,茶山均屬公社和生產隊所有,其時,政和全縣茶山面積曾達17000畝(1133公頃),年產量300噸上下,但從1960年開始,全國遭遇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茶葉生產也不例外。1961年,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降至8554畝(570.20公頃),毛茶產量降至145.70噸,還不到1959 年產量的50%,政和茶葉生產走入低谷。

1964年2月,全國掀起「農業學大寨」運動,山地開發成為學大寨主要計畫。10月原稻香大隊正式並入國營稻香茶場,使稻香茶場增加了近 3000畝山林資源,為此後大規模墾殖茶園創造了條件。同時,利用稻香大隊的水碓和水力資源以及茶葉初制加工場所,建設水電站和茶葉初制加工廠,成為政和第一家國營茶葉初制加工企業。

1965年7月,福安專署農場管理局為加強對全區農墾系統茶葉生產的技術指導,從福安縣各茶場和農校茶葉專業畢業生中抽調9名茶葉技術人員,在稻香茶場組建「福安專署農管局稻香茶葉實驗站」(時政和縣隸屬福安專區),該實驗站貫徹「立足稻香,面向全區,摸索經驗,指導生產」方針,在很短時間內就建立了40多畝茶樹品種園,引進了30多個品種進行觀察,對比研究,後來在政和茶區推廣的福安大白、福雲六號、梅占等新良種都是引進的。同時,對政和工夫的初制加工技術也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技術革新,從而大大提高政和工夫初制品質。當年 12月,稻香茶場生產的紅毛茶被選送到北京,參加「全國茶葉產品展覽會」,獲國家農墾部和福建省政府頒發的產品優質獎,此後連續三年均保持產品特級之榮譽。

1966 年初,為進一步提高政和工夫的初制品質,先後從浙江杭州和本省福鼎分別引進50型電動揉茶機和40型電動揉茶機,前者安裝於稻香茶場初制廠,後者安裝於外屯古元和鎮前角阪茶葉初制廠,從此揭開機械制茶新篇章。

1966年8月,盡管茶葉生產受到一些沖擊,特別是一些茶葉專業技術人員在運動中遭受到不公的對待,但總的來看,茶葉生產仍然在艱難中有所發展。

1969年,國際政治形勢發生重大變化,中國和蘇聯關系徹底破裂、東歐國家發生政治分裂,原以蘇聯及歐洲市場為主的政和工夫紅茶外銷中斷,由是大振幅壓縮紅茶產量,改為主產烘青綠茶。

1969 年以前,政和茶廠隸屬福建省外貿茶葉進出口公司,1970 年起,劃歸政和縣人民

政府管轄。

隨著國內外茶葉市場的變化,政和自1970年後,基本停止紅茶生產,而烘青綠茶的大量生產,則促成了政和茶葉品種的一次大變革一一茉莉花茶開始獨樹一幟。

茉莉花原產於波斯灣附近,於東晉時傳入中國,晉代嵇會所著【南方草木狀】一書中已有記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則對茉莉花的特征、特性、栽培及利用價值有詳細記述。中國最早種植茉莉花是在南海,福建大約在清代中葉開始種植茉莉花,當時只是作鼻煙香料,後隨著生產的發展,茉莉花的用途越來越廣。1972 年,政和茶廠從廣東汕頭引進雙瓣茉莉花苗40多萬株,分別在縣良種場、官湖、勝利等村試種,首開閩北種植茉莉花之先河。經過幾年實踐和科學研究,在海拔250公尺以下、年平均氣溫18℃以上的七星溪、松溪下遊兩岸的熊山、星溪、石屯、鐵山、東平5個鄉(鎮)、31個村大面積種植。至1978年,種植面積807畝,產花41.90噸。

1978年 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揭開序幕,政和的茶葉生產也開始實行不同形式的茶園生產責任制。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到1979年底,全縣茶園面積發展到46500畝 (3100公頃),當年毛茶產量 947.20噸。精制各類茶葉1000.20噸。其中政和茶廠加工警制各級花茶113 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