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豈止是滿足人的胃,還撫慰人的心

2023-12-06美食

朱鉅銀是國家級特級廚師,自1994年10月隨「雪龍號」首次南極科考起,共赴南極18次,北極4次;越冬兩次,度夏4次。他若不退休,赴極地次數最多的大廚紀錄還會增長。他獲南極考察金質和銀質獎章各1次、銅質獎章3次,五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第一眼看到「雪龍號」

「還記得我第一眼看到‘雪龍號’考察船時的那份欣喜,那一眼讓我明白,此生我必定會與極地考察結下不解之緣。」朱鉅銀的話裏洋溢著詩意。因而,後來面臨是回「向陽紅10 號」船還是到「雪龍號」的選擇時,他毅然選了後者。

朱鉅銀和他最愛的「雪龍號」

1993年,朱鉅銀從巴拿馬籍日本船「金色企業號」勞務派遣回來才五個月,就作為後勤保障的廚師被派去接「雪龍號」。回首往事他充滿自豪:「那是大年初三,國家海洋局派25個人去烏克蘭接船,我是其中之一。」他們先到莫斯科住在中國駐俄使館,等烏克蘭簽證。半月後,他們坐國際專列直奔烏克蘭赫爾松船廠。

要接的船是蘇聯解體前瑞典訂造的。朱鉅銀說:「驗收不達標,要改很多地方。買賣雙方談不攏,廢除了合約。曾留蘇的中國老工程師,從俄羅斯老師處獲悉此資訊,馬上向有關部門匯報。有關部門派團考察後馬上拍板,僅花1750萬美元買下了這條新船。」

這艘維他斯·白令級破冰船買下後被改造成極地考察船,成為中國第三代極地破冰船和科學考察船,也是中國最大和唯一能在極地破冰前行、能以1.5節航速連續沖破1.2公尺厚冰層的考察船。船長167公尺,寬22.6公尺,總噸位14997噸,配備1架雪鷹號直升機,可乘載130人。它被命名為「雪龍號」,「龍」為中國,「雪」是南極冰雪世界。起名者是中國南極科考事業的奠基者和組織者武衡。

「雪龍號」考察船

朱鉅銀因廚藝與「雪龍號」結緣。

朱鉅銀學廚時已22歲。1979年,他告別下鄉6年的星火農場,頂替長輩進上海桅燈廠。他本想去車間學技術,沒想到卻被分到食堂當炊事員。接受培訓6個月後,他到徐匯飯店學烹飪基礎,到衡山賓館學上竈和管理,學習采購、配菜、燒菜和制定一周菜譜等。學成回廠,他燒的第一個菜是魚香肉絲,食堂作為小鍋菜推出。他勤懇認真學烹飪,師傅的評價是:「到農場鍛煉過的人就是不一樣,這小夥子會有出息的。」

1985年,在廠裏當後勤大組長管兩個食堂的朱鉅銀,透過面試和政審赴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工作。沒過幾月,他又從局機關食堂被派到「向陽紅10號」,開始了遠洋考察船上的廚師生活。朱鉅銀說:「剛開始,對我來說是困難和痛苦的。第一次體驗到長時間離開家人的寂寞,幾個月在茫茫海洋上的煎熬,那份難受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到的,還要經過大風大浪的考驗。」

1994年10月,「雪龍號」南極科考首航,朱鉅銀隨船開啟他的極地人生。到他2017年退休這23年裏,他航行約60萬海裏,相當於繞地球28圈。

企鵝歡迎「雪龍號」的到來

驚濤駭浪中自制「老虎菜」

上「雪龍號」去南極,朱鉅銀擔任總廚。他告訴我:「所有食品由我下單。幾百噸食品,其中50多噸葷菜、脫水素菜和幹菜,有40多種。食品加日用品,就是一個超市。」

朱大廚簽發的【食材配送預訂單】

主食有大米、面粉、掛面;肉有豬、牛、羊和家禽肉。船上還帶著火腿肉、醬鴨、熏雞,烤麩、幹腐竹、金針菜、金絲筍、黴幹菜等。調味品有麻油、辣油、蠔油、沙拉醬、香辣醬、咖哩粉、蔥粉和青芥末等50多種。

「雪龍號」有5個廚師,負責100多人吃飯。每日選單提前一天貼出。朱鉅銀的菜譜是他從「向陽紅10號」 起積累的,包含適合考察隊員口味的菜式80多種,重營養、講搭配、多口味。早餐每人一個雞蛋、兩盒牛奶或豆奶。有兩種粥、四種點心,兩種醬菜。午、晚餐四菜一湯,其中四菜是兩大葷一小葷一蔬菜。晚上還供應夜宵。

豐盛的飯菜

與之前工作過的同型別船相比,朱鉅銀說:「‘雪龍號’廚房先進,電氣化程度高。用電磁竈,不用柴油不用明火。」為防風浪,炒菜鍋固定在竈頭,燒菜有扶手。風浪大時,燒葷素大雜燴,只燒半鍋,不讓菜晃出來,燒湯改成沖個紫菜湯。只有風平浪靜時,他才開油鍋,不然熱油飛濺要傷人。

到南極走1個月,到北極走半個月。去南極必經南緯40度至60度間南大洋的咆哮西風帶,終年5到6級西向風和4至5公尺高大浪。其中南緯45度至58度7級以上大風每月7至10天以上,人稱「魔鬼西風帶」。3公尺以上的巨浪,徑直撲向3層高的駕駛台。

2007年12月29日,朱鉅銀在「雪龍號」上和大家一起包餃子迎新年。 張建松攝

風浪一來就個把星期,有人吐得想跳海。考察隊員平躺,船員4小時一班,上班要吃東西。朱鉅銀說,船動人不動,船不動人動。幸好自己不暈船。

2008年2月14日晚,執行第24次南極科考的「雪龍號」剛跨過零度經線就遭西風帶氣旋襲擊,8級大風掀起滔天白浪,向船狠狠打來。就是平躺在床的人,也會被甩到對面床上,廚房裏的調料瓶也摔碎好幾個。朱鉅銀對隨隊采訪的新華社記者張建松說:「不行。不行。我站不住了,快找個凳子坐下。」張建松以她女性的細膩觀察到:「連‘雪龍’號上的‘元老’朱鉅銀大廚也感到難受了,工作時失去了往日的從容。」

吃飯時間到了,餐廳冷清,只有十來個人,有的人甚至一周都吃不下飯。暈船隊員身邊雖有八寶粥、餅乾等,朱鉅銀還是希望他們出現在餐廳,他不是怕費心費力、好不容易做出的飯菜無人問津,他是覺得只有吃下營養豐富的熱飯熱菜,才有抵禦風浪的精神和體力。他想方設法調動大家的食欲,主食增加面條、烤番薯和地瓜粥等,配菜清淡爽口。他自制的「老虎菜」——黃瓜和尖椒切丁,加香菜撒蔥花,調拌醬油,色艷香鮮脆辣,讓暈船者胃口頓開。吃飯時,他還在一旁講笑話,鼓勵暈船隊員多吃。

讓隊員吃上家鄉菜

新鮮蔬菜在南極奇缺。朱鉅銀首赴南極時,就遇到106天沒補給的情況,吃完蔬菜吃豆腐、豆芽。2000年在考察站,他們在長達6個月的封凍期沒吃到新鮮蔬菜,只能吃水發幹菜,還有自制的豆芽、豆腐。「雪龍號」每年補給一次食品,但航行一個月蔬菜的保鮮度就打了折。南極綠菜難覓,最多吃到的是大白菜、馬鈴薯、洋蔥「老三篇」。隊醫認為:蔬菜存放太久,大部份營養流失,吃的只是植物纖維。

2015年,長城站、中山站建溫室,開始無土栽培實驗,實施國家支持的「南極極端環境溫室蔬菜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計畫。從此,他們每周可吃兩次綠色新鮮蔬菜。到2017年,在南極的我考察站都引進無土栽培技術,四季能吃到新鮮蔬菜。生菜長得最好,三四天可收,油麥菜四天一茬,雞毛菜五天一茬,還有黃瓜、番茄、韭菜等。

生菜豐收

溫室蔬菜長勢喜人

「對廚師來說,生活條件的改善,對夥食提出了更高要求。」朱鉅銀說他每天工作超18個小時。每天3:30起床準備點心,7:00早餐供應麵包、蛋糕、油條、包子、烙餅等八種點心,面疙瘩和酸辣湯兩種湯。11:15午餐後睡3小時起床準備晚飯,17:15晚餐後準備夜點心。朱鉅銀一個覺也拆成兩次睡,這習慣影響至今:睡到半夜起來,從冰箱裏取出第二天要燒的菜解凍,再睡下。2015年,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飛來,機組人員要夜裏十一二點回來。為讓他們吃上熱飯菜,過去21時能睡一覺的朱鉅銀又要深夜加班。

他說在極地「主廚是你,幫廚也是你,配菜員是你,洗碗工也是你。設計一周七天不重樣的選單是你,十天半月燒一桌菜供大家聚一起樂呵呵的也是你」。他被稱為「極地全地形名廚」。

科考隊員來自各方,朱鉅銀要知曉各地菜系才能兼顧隊員的不同口味。每餐要營養搭配、口味均衡,就連每天的粥都要翻花樣,除白米粥外,皮蛋、燕麥、玉米粥等輪番亮相。一周28只菜不重樣,後來是兩周不重樣。

有幹有濕的早餐

朱鉅銀與大家一天三餐見,加上極地去得多,與一批批隊員相熟且談得來。他透過閑聊了解各人口味,有隊員想家就特制一個專屬他的家鄉菜。就是一碗面也照著隊員老家口味做:北方炸醬面,南方荷包蛋面。他給病人做病號飯,腸胃不好的就燒肉糜、蝦仁糜給他吃。到節日,他包餃子並拿出看家本事準備大餐。

常有外國朋友來站裏吃飯,朱鉅銀做棗泥、肉松等麵包和麻花,老外吃得津津有味。中國的春節,各站站長來串門賀喜,朱鉅銀做了40多盤西餐。

老外也愛吃朱大廚的菜

食物豐富了,環保要加強。餐廚垃圾瀝幹後切碎焚燒,洗碗水自動油水分離,油處理不掉要帶回來,包括豬油和骨頭。現在用微生物餐余垃圾處理機,比過去焚燒廚余垃圾更方便清潔。

是大廚,也是「政委」

朱鉅銀最難忘的是2005年長達400天的長城站越冬。在長達半年的極夜期裏,航班沒了,信件不通,他們的對外聯絡靠電子通訊。打衛星電話每分鐘15美金,大家負擔不起,幾乎與家裏失聯。1997年開始打銥星電話,每分鐘3美金,要到室外對訊號。只有過年,他們可打3分鐘免費電話,通話品質不好,說話有回音。說一句「你好啊」,話筒回響「你好啊」。朱鉅銀笑道:「就這樣,你好我好大家好,三分鐘就沒了。」

南極的年夜飯

長城站從2009年開始有了網路,2015年升級換代,有了Wi-Fi,通訊暢通,他們可與家人視訊電話,可看央視衛星節目。

越冬要寫生死狀。朱鉅銀覺得,物資條件有限、文化生活單調、氣候惡劣還能克服,但逢年過節、特殊節日和生日會讓人產生極度思念。他女兒小時候的「過年」概念不是年三十、春節,而是爸爸在家就是過年。他在極地看到,家庭瑣事、戀愛婚姻問題等,都會讓人難以承受。因無法及時溝通,會發生失戀、婚變的悲劇。一位隊員的妻子患絕癥後,仍鼓勵丈夫堅持在極地工作,最後未能等到丈夫回歸就去世了。「雪龍號」為她拉響三聲長笛致哀。

朱鉅銀感嘆:「國內領導對我們家裏關懷備至,常上門慰問,探望我父母,甚至代辦去世老人後事。能在極地考察站越冬度夏的,一定是意誌力非凡的鋼鐵戰士。」

朱鉅銀會為在南極過生日的壽星烤鮮奶蛋糕。2006年10月6日,他們在極地迎來中秋節,在這思念家人和團聚的日子,朱鉅銀特意做了月餅。長城站管理員曹建西贊說:「他的手藝真好,什麽都會做,而且還很好吃,不愧是‘雪龍號’上的大廚。」

為在南極過生日的壽星烤鮮奶蛋糕

越冬期間,朱鉅銀右側小腿腓腸肌肌肉嚴重拉傷。因缺乏陽光,飲用水又主要取自不含任何礦物質的冰,大家普遍缺鈣。極晝時太陽不落,兩層窗簾擋不住陽光,隊員用紅紙加黑色垃圾袋自制遮光簾。朱鉅銀說:「極晝極夜,生物鐘全亂套,簡直能折磨出精神病來,但我們必須挺過去。」

他身材魁梧卻心細如發:「廚師長不光要會做飯,還要關心隊員。想家了,給大家包餃子。暈船了,就做帶湯手搟面。」有個越冬隊員新婚才40天,想家想得捶墻。朱鉅銀和他聊天,一起去海邊散心,教他不開心時就對大海吼幾聲。過幾天,他對朱鉅銀說:「這招真的有用。」

大家一起包餃子,開心時刻

「我不會跟他們講什麽大道理,而是透過聊那些憨態可掬的企鵝、陰險狡詐的賊鷗、海狗、海豹、海象及各種鳥類,聊地衣苔蘚,聊我的極地經歷,和他們交流相機、手機拍攝的南極美景並傳微信分享。所以,有的隊員叫我‘雪龍號’政委了。」朱鉅銀接著補充,「後勤搞得好,很重要。起到政委的作用。」而在人民日報記者王海林的筆下,「朱大廚就像慈父,每個人都願意跟他多嘮幾句,講講今天的采樣工作遇到了什麽困難,發生了什麽有趣的事情」。

朱鉅銀與科學家一起看隕石樣品

終於迎來仲冬節,它是南半球的冬至、北半球的夏至。只有經歷過越冬的人,才體會到這是南極的重大節日。雖然這一天是南極最黑的一天,但越冬隊員明白:從今天開始,黑夜將一天天縮短,陽光會一天天多起來,回家的日子也一天天近了。在這大慶的日子,朱鉅銀做了一桌菜:鹽水蝦、煮毛豆、油氽花生、熏腸、炒蟹、炒黃芽菜絲、炒菌菇絲……這一天,也是南極各國考察隊員共同歡慶的節日。

長城站的世紀大鐘

自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科考,到朱鉅銀退休的2017年,中國已形成「一船(雪龍號)四站(長城、中山、昆侖、泰山站)」為平台的南極考察總體格局,並計劃建第5座南極科考站。

題圖為朱鉅銀和他的外國「粉絲」

欄目主編:黃瑋 文字編輯:許雲倩 題圖來源:照片除姓名標示外由作者提供

來源:作者:袁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