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台州美食印象:冬季養生,這幾道台州菜別錯過

2024-01-07美食

冬季養生,這幾道台州菜別錯過

最近,台州人的餐桌上,常常會出現一鍋滋而不膩、溫而不燥的燉雞或鴨煲。不同縣(市、區)的人,在吃法和做法上還有不同的偏好。

在近日釋出的「味美浙江·百縣千碗」1000道風味美食名錄中,台州有橘仙蒸雞(黃巖)、生炒大陳海鮮雞(椒江)、石斛燜雞(天台)三道菜品入選熱菜(雞肉類),灰煻煨鴨(路橋)、八寶煨老鴨(溫嶺)、辰星農田稻香鴨(仙居)、烏藥老鴨煲(天台)四道菜品入選熱菜(鴨鵝肉類),另有一道碧青三黃雞(仙居)入選了冷菜(家禽類)。

自然食材

台州人熱愛美食,尤其推崇自然純正的食材。許多台州菜,無需繁雜的烹飪技巧,單憑地道的食材,就能在食客心裏占據一席之地。

仙居的農田稻香鴨,便以食材「出圈」。

仙居水田較多,當地農民采用稻田養鴨的生態種養模式。春季插秧後,農戶就往稻田裏趕仔鴨,任其在田地裏撒歡奔跑,啄食雜草害蟲。待到秋季水稻完成收割,稻田鴨也長成了。如此一來,既發揮了家禽生態除蟲的作用,又實作了稻鴨雙豐收。

因為被放養在稻田裏,這些鴨子在萬物靈氣中生長,長年保持規律的運動,肉質格外緊實有彈性。每到秋冬季,農田稻香鴨就成了當地的人氣食材,有時甚至「一鴨難求」。

在仙居人的餐桌上,鴨子大多以清燉鴨煲的形式出現。做法十分簡單,農田稻香鴨加入姜、蒜等作料,小火燉煮兩小時以上,讓鴨肉的香味充分散發出來。出鍋後,湯汁香醇,鴨肉軟爛,這便是當地人所追求的保留食材本味。

見識過農田裏的鴨,台州還有生長在海島上的雞,同樣風味卓絕。

椒江大陳島漁產豐富,海鮮多得吃不完也賣不盡,除了曬制成魚幹蝦幹,還用來餵養島民養殖的家禽家畜。也就是說,連島上的雞,都是吃著海鮮長大的。

台州匠味海鮮樓的廚師團隊,就以這種產自海島的雞為食材,制作了一道生炒大陳海鮮雞。這道菜雖不見海鮮,細細品味卻有一種獨特的鮮味,可謂「品鮮不見鮮」。

生炒大陳海鮮雞

同樣憑借食材名聲大噪的,還有天台的石斛燜雞。

鐵皮石斛是天台山出產的名貴中藥材之一,生長在陡峭的懸崖上,汲取天地間的濕潤之氣。

如何將當地這種名貴中藥材的滋補作用最大化?天台的廚師團隊研制了這樣一道菜,將鐵皮石斛和土雞一同燜燒,做成美味的藥膳,能中和溫補,將食材的營養價值發揮到上佳效果。

做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石斛燜雞,需選用天台原生的小土雞,雞肉鮮嫩又有韌性,特別適合燜制。用冷水將小土雞、火腿、豬蹄焯水備用,豬蹄可以讓燜雞口感更加濃稠,火腿則是為了提鮮,更加突出雞肉的底味;將這些食材擺放在砂鍋內,石斛洗凈切段,也放入砂鍋,再加入花雕酒、醬油、冰糖、蠔油等調料,燜制四個小時,前三個半小時小火慢燜,再轉中火收汁。

石斛燜雞

石斛燜雞上桌後,色澤鮮艷、香氣撲鼻,夾上一塊雞肉,肉質細嫩、口感鮮嫩,燜出來的湯汁滋味鮮美、鹹香適宜。

匠心烹飪

山海台州,有著各種大自然的饋贈,而地道的食材也離不開餐飲從業者的匠心烹飪。

在黃巖區西城街道世紀大道,有一家外觀並不起眼的老店,兩代掌勺人憑借一道橘仙蒸雞,三十年來俘獲了無數黃巖人的胃和心。

橘仙蒸雞

「黃巖有個習俗,產婦坐月子會用營養豐富的黃花菜燉雞進補,橘仙蒸雞就脫胎於這道鄉土菜。」老板兼主廚黃晨介紹。

上世紀九十年代,黃晨的父親在自家樓下開了一家小飯館,將獨家秘制的特色仙人雞作為招牌菜。「我們嘗試了很多原料。我父親覺得,兩年左右的老母雞燉湯最好喝。」黃晨介紹。

黃巖人愛吃黃花菜,姜湯面、紅燒肉等都會以黃花菜為輔料。這道橘仙蒸雞裏的黃花菜,在食客中有口皆碑,有的客人甚至為了吃黃花菜而買雞。黃晨透露:「我們試過很多種黃花菜,發現本地產的黃花菜燉久了容易爛,吃起來糊糊的。有一次去西北旅遊,我發現西北產的黃花菜久煮不爛。雖然成本比較高,但我們一直采購這種黃花菜。」

黃晨正在制作橘仙蒸雞。

橘仙蒸雞的烹飪方式很特別,采用類似土法高壓鍋的「隔火燉」來煨制食物——將燉雞的砂鍋放在鐵鍋裏,墊上瓦片,再倒扣一口鐵鍋,將食物蒸熟。「這種做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自身的鮮美,讓這道菜的味道更具特色。」

砂鍋底放兩張竹席,放入拍松的姜塊、切片的洋蔥,再放入擦滿老抽的老母雞,加入腌豬腳、浸好的黃花菜,倒入黃酒、少量醬油,加入清水,蓋上豬肚……一下午的時光,就在大火加熱、中火慢煨裏流逝,直至雞湯的香味濃郁撲鼻。一鍋橘仙蒸雞上桌,雞肉紅潤、軟嫩酥香,湯汁金黃、香氣襲人,配菜色澤鮮艷、軟爛可口。

制作這道菜,至少需要四個小時,沒有耐心便無法成就這道「鮮美得天上的仙人也要聞香而來」的美食。

路橋的灰煻煨鴨,同樣以傳統的工藝和匠心的烹飪而著稱。

灰煻煨鴨

食材一股腦鋪進瓦罐,倒入山泉水,以荷葉封口、黃泥封罐,埋進柴火灰裏煨制五個小時以上。最後,挖出瓦罐,敲開黃泥,才能品嘗到醇香的鴨湯和鮮嫩的鴨肉。

灰煻煨鴨的特別之處,在於采用柴火灰或炭火灰、草木灰煨制,鴨肉吃起來有一股特別的煙火氣。這種煨制方法又叫燼煨,即用帶火的灰(如柴竈裏柴梗焚燒後留下的余燼)把生的食物燒熟。

以前,農家采用燼煨是為了不浪費柴梗等燃料的最後一點余熱。可以說,這是物質匱乏的艱苦歲月裏,勞動人民勤勞節儉和聰明智慧的縮影。而今,這道傳統美食又因為獨特的煨制工藝,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在傳統做法裏,農戶們選用本地野放土鴨,搭配黃花菜幹、香菇、生姜和蔥結,條件好一點的人家會加少量筒骨或豬腳、豬肚等,調料只用簡單的黃酒、鹽和少許白糖,煨好的鴨湯原汁原味。現在,有的餐廳會加入蟲草、鹿茸、枸杞、黨參等中藥材,滋補功效更佳。」路橋區餐飲協會秘書長陳冬誠介紹,制作這道菜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老鴨清洗幹凈整只入罐,無需焯水,「這樣煨制的鴨湯汁更清亮」;其次是保持恒溫慢煨,溫度不宜過高,「否則鴨肉會失去軟嫩感」。

一道養生膳食,不僅能讓你品嘗到鮮香醇美的台州味道,更能讓人感受到台州餐飲從業者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