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安徽十大名面

2024-06-18美食

面條在中國,目前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歷史。因其制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即可當主食又可作速食,早已為世界人民所接受與喜愛。中國面的做法也是五花八門 ,品種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地方特色也極其豐富,就拿我們今天要說的八大菜系的徽菜發源地~安徽說起。

安徽,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還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安徽省的區域處在一個「南北共生」的過渡地段,皖南愛吃米,口味較為清淡。皖北愛吃面,口感重鹹辣,正是因為如此,安徽地區也誕生了很多地方性的特色名面,獨具特色,種類繁多,深受大眾的喜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安徽的十大名面,感受傳統與美味的交融,感受一下安徽的多面文化。

安徽羊肉面,羊肉面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是當地特色面,譬如陜西榆林、內蒙古大部,安徽蕭縣、含山、丹陽、全椒等。安徽的羊肉面也有幾個地方的主要特色,以下面的五款特色羊肉面為安徽羊肉面的代表。

第一款,馬鞍山含山羊肉面,馬鞍山等地的特色羊肉面,以其鮮嫩的羊肉和獨特的湯底而受到大眾的贊譽。面條煮熟後,淋上濃郁的羊肉湯底和調料,再撒上蔥花和香菜,讓人垂涎欲滴,久吃不膩。

第二款,丹陽羊肉面,安徽馬鞍山博望區丹陽鎮的一道特色美食,也稱當塗縣丹陽羊肉面。以羊肉大鍋面為最佳,這種面條相傳是明代一位江湖郎中所制作,並一直留傳至今,後逐漸成為當地風味面食佳品。該面取煮熟羊肉片為主料,面條下鍋煮熟以後,放入有蔥花、辣椒醬、豬肉圓、皮肚、鵪鶉蛋、香菇、菠菜、鹽、醬油的火鍋中,羊肉片放最上面,沸騰後三分鐘左右即可享用。以面條滑潤、香、辣、味厚為其主要特點,所用的羊需經過春冬兩季的滋養,膘肥肉嫩,燉出的湯味醇且膳味小,素有「夏天羊肉賽人參」之說法。成品看著色香味俱全,聞著香氣濃厚,羊肉細膩松軟,鮮嫩細滑,面條韌性十足,高湯鮮甘綿醇。

第三款,香泉羊肉面,馬鞍山和縣香泉鎮地處皖東。此羊肉面好吃的關鍵是選材,首先羊肉的品質與眾不同,因為飼養山羊的水是當地溫泉水,本身就含有天然的各類微量元素,加之本地餵養山羊的飼料都是農作物、稭稈等,使得羊肉的口感十分勁道。其次「面」也是有講究的,它不是普通的筒裝面,而是來自附近善厚及本地農家的手工掛面,當地稱「水面」。這種掛面本身就是一道享譽八方的名小吃,再與此地的羊肉相結合,其滋味您可想而知。

很多面館會在整潔的廚房中間擺著一口不銹鋼大桶,掀開蓋子,裏面盛著熬好冷卻的羊肉湯,每有客人來吃香泉羊肉面,他就從桶裏舀出羊肉湯,在鍋中燒熱下入面條,等面條煮開後,放入醋,再汆入鹵制好的羊肉,撒上蒜葉,一鍋香泉羊肉面就做好了。一碗香泉羊肉面,不僅承載了香泉人世世代代流傳的美味,更蘊藏了香泉千百年來的歷史厚重感。

第四款,宿州蕭縣羊肉面,蕭縣羊肉久負盛名,入伏食羊肉、喝羊湯,是徐淮地區的傳統習俗。蕭縣的「吃伏羊」吃的不僅是美食,更是代表了當地的傳統文化。據說蕭縣羊肉的美名已有300多年,說是在古代的時候蕭縣的民間就有吃羊肉,喝羊湯,配面條的飲食習俗,還有說無羊不成宴的說法,更有「味壓江南十二樓,名震蕭淮三百裏」的美譽。

第五款,滁州全椒羊肉面,選用當地優質羊肉,羊肉鮮嫩多汁,面條勁道爽滑。搭配特制的辣椒和調料,讓人回味無窮。其中馬廠羊肉面更是安徽滁州全椒縣馬廠鎮的一大特色,也是全椒羊肉面的傑出代表,這碗面采用香味濃郁的羊湯作為湯底,搭配原生的手工掛面,快出鍋時淋上一點醋,激發羊肉的鮮味,再加上秘制的辣椒醬,整碗面吃著酸辣爽滑,肉嫩適口,湯鮮肉爛、濃香撲鼻,輔之以當地特制的手工掛面、黃豆醬汁和辣醬,滋味妙不可言。隆冬時節,對很多當地人來說,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馬廠羊肉面是再熨帖不過的了。

爐橋雞絲面,又叫爐橋手搟雞絲面。安徽省定遠縣西部的爐橋鎮,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爐橋鎮的雞絲面,以雞湯為底,雞絲為料,做工精細,湯汁鮮美,以其獨特的調味和面條口感而聞名。

傳說在康熙年間,爐橋方氏家族有一位才子官居至翰林大學士,有一年回鄉探母,其母重病多日不起,雖覓得山珍海味,其母不曾嘗一口。為解母憂,方翰林不避庖廚,與妻親選精面以手搟,再佐以母雞湯為料,做好之後端到其母面前,其母胃口大開,心情漸好,不久便康復。因此面系方翰林為孝敬其母所創,故又稱「孝面」,後該面為爐橋方氏家族傳承至今,漸成為家喻戶曉的名面。

此面除了在爐橋有店之外,像周邊的合肥、淮南、蚌埠、定城鎮、水家湖等地都有以爐橋雞絲面為主的面館,面條根根分明,湯清面筋道,入口醇香而又帶有韌勁,讓人食欲大增。吃過的人都贊不絕口,耐人尋味。

安慶牛肉面,安徽省安慶市的代表名面,這款牛肉面它不像蘭州拉面那樣清淡,它的湯底是用純牛骨湯熬制,搭配上特制的辣椒牛肉,湯汁香辣濃厚,厚重鹹鮮,面條吃著勁道柔韌,非常過癮。

這道牛肉面的魅力在於其獨特的口感和豐富的味道。精心挑選的牛肉經過燉煮後,散發出濃郁的香味,與面條的麥香完美融合。面條爽滑勁道,牛肉鮮嫩多汁,再配以獨特的調味品,使得每一口面條都充滿了層次感和滿足感。

除了美味可口外,安慶牛肉面還有一個特點~價格親民。這使得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來遊客,都能輕松品嘗到這道美食。因此,無論是清晨的第一餐,還是深夜的夜宵,安慶牛肉面都是人們的不二之選。

安慶牛肉面早已憑借其獨特的口感和選料精致的特點,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美食佳話。這道以牛肉為主要配料的面食,歷經數十年的升級和發展,如今已成為了安慶美食的一顆璀璨明珠。

淮北燙面,淮北地方文化特色的名小吃,讓不少身在外地的淮北老鄉魂牽夢繞。在當地無論是學校門口,還是醫院門口、各大街小巷幾乎都有這種燙面館。可以說是淮北地區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小吃之一。

在淮北,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大街小巷裏賣燙面的店門口總是排著長隊。選用優質面粉制作,經過特殊處理後,面條口感滑嫩。搭配鮮美的湯底和調料,讓人食後回味無窮。

燙面的獨特制作工藝使其成為了淮北地區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款特色面。這種面很細,有點像米線或粉絲,它有著米線的爽滑和勁道,吃著香辣酸爽開胃。淮北燙面的好吃程度已經影響了到周邊城市,如宿州、徐州、蕭縣、阜陽、合肥、甚至是蘇州等大部份城市,頗受當地人喜愛。

關於燙面的歷史你知曉嗎?相傳在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安定天下之後,休養生息,以農為本,廳行節約,當時的農民為了下地幹活方便,發明出了壓制後曬幹的速食面,在唐太宗的治理下,四海知唐威名,享譽世界,海陸往來不斷,面食也作為商品和文化,隨即傳入日本和西亞諸國,被當地人換作「唐面」,後因文革破四舊才被迫改名「燙面」。這就是燙面的由來!一種跨越千年的美食,還不趕緊來碗「盛世‘燙’面」壓壓驚!

亳州渦陽幹扣面,在渦陽有這樣一段話:「渦陽有老子,渦陽有九龍井,渦陽有天靜宮,渦陽還有香飄天下的渦陽幹扣面」。安徽省亳州市渦陽地區的一種獨具風味的特色傳統面,渦陽是當地有名的農業大縣,這裏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人們的一日三餐也基本都是以面食為主,幹扣面自然也是渦陽人一日三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一個關於渦陽幹扣面的經典段子:到北京,不到長城很遺憾。到杭州,不到西湖很遺憾。到渦陽,不去老子廟很遺憾,不吃碗幹扣面,就等於沒有來過渦陽。

在渦陽縣城的大街小巷布滿了大大小小經營幹扣面生意的攤位、店鋪,一條巷子少則三五家,一條街道多則十多家,毫不誇張地說,幹扣面宛若根根絲線,纏繞了古雉河集的每個角落,幾乎覆蓋到這片土地的每個村鎮。

比較引人關註的是一個細節是,渦陽幹扣面的從業者大多數為女性,更多的是少婦,且個個身手不凡,顏值出眾,還獲得諸如面條西施、面條貂蟬、面條昭君、面條玉環等雅號,為渦陽幹扣面加分,且秀色可餐,人氣更旺。

渦陽幹扣面主要是用煮熟的黃豆芽作鋪墊,搭配上蒜汁、蔥花、味精、食醋、醬油、香油等佐料,然後把煮熟的面條覆蓋在上邊,拌勻即可食用,裏邊最重要的就是靈魂辣醬,這樣做出來的面條不但吃著有嚼頭,還帶有濃郁的醬香。口感豐富多樣,香辣可口。已成為渦陽街面上的一道迷人的風景。

農諺雲:不熱不冷,四季不明,稼穡不生,五谷不豐。生長在老子故裏、道源渦陽,因此,渦陽也被人們喻為「東方的耶路撒冷」,而渦陽幹扣面,則被外國友人親切地稱之為「聖城中國面」。

阜陽格拉條,也叫格拉面,阜陽地區的特色面,因為在阜陽「攪拌」用方言說的就是「格拉」的意思。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口感而備受喜愛。面條經過特殊處理後,口感勁道爽滑,搭配特制的醬料和配菜,味道豐富多樣。

提到阜陽的格拉條,就不得不提到大詞人蘇東坡,北宋蘇東坡在潁州掛職,探郊訪友,途中肚饑難忍,至一農戶家中,表明其身份,求物充饑。農戶慕其才情,意欲厚待。奈何家貧,缺魚無肉。逐以面奉上,並將家中僅存芝麻醬,黃瓜,豆芽等物至於碗內。匆忙中未及攪拌。上桌後,蘇東坡見色澤誘人,胃口大開。農戶提醒鹽,醬油等調味品未及調勻。蘇東坡隨手上下一攪拌。食後贊不絕口。便問此為何面?農戶一時不知如何應對。隨口答道:「格拉條!」,格拉是阜陽當地土話。即攪拌也。蘇東坡食後總念念不忘,回府後即命下人同法做之,後傳揚開來,便成為了後來的阜城特色小吃。

格拉條這種面條比較粗,有點像放大版的義大利直麵,比武漢的熱幹面要粗一些,給人感覺很粗壯,顏色金黃,吃著很有嚼勁,香辣可口。阜陽人吃格拉條時,一般都會配上一碗豆芽湯或者用面條湯沖熟的雞蛋湯,再搭配一些鹵雞爪或者鹵鴨頭一起享用。

淮南牛肉湯面,淮南被稱為「牛肉湯之都」,淮南牛肉湯,徽菜沿淮片的代表之一,是蘇北豫魯皖一帶家喻戶曉的名小吃。具有鮮醇、清爽、濃香的特色。,以其醇厚的湯底和鮮嫩的牛肉而著稱。

關於淮南牛肉面有這樣一個傳說,民國時期,河南人李洪成在淮南任督軍時,常喝牛肉湯,有一天老母親想吃河南手撕面,督軍就用淮南牛肉湯給母親下面,母親吃後連連誇好。從此李督軍常用淮南牛肉湯面來招待家鄉的親戚朋客,來表達其鄉情未改。

淮南牛肉湯面的面條勁道有彈性,搭配香辣的調料和蔥花,讓人欲罷不能。牛肉湯肉肥湯鮮,特別是加上蔥花,滋味更鮮。不黑湯,喝多不上火,嗓不幹,再配以粉絲或面條、千張、豆餅,最後撒上香菜,滋味醇厚,回味無窮。

淮南牛肉湯面是平民美食,在淮南隨處可見淮南牛肉湯面館的身影,到淮南旅遊觀光的遊客也會頻頻駐足,找一店子,吃上一碗香噴噴的正宗淮南牛肉湯面,喝湯吃面,那真是一種享受。

蕪湖蝦籽面,又稱蝦面,安徽省蕪湖市的傳統小吃。屬於回族烹飪系面點。這道菜曾經是安徽蕪湖當地人最難忘的「奢侈品」。從前的它,只能在他們生病或生日時食用。現在的它,已經成為普通人「負擔得起的享受」。曾經是安徽蕪湖人念念不忘的「奢侈品」,如今已經入選了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蝦籽面選用優質面粉制作,面條細軟爽滑。湯底以鮮美的蕪湖蝦籽為主,蕪湖蝦籽面是用長江中青蝦的籽,配上多種佐料,先熬成高湯再加上用純手工揉制而成的小刀面一起煮出來的美味蝦籽面,不但面條有韌性而且營養還很高,還帶有海鮮的鮮味。搭配多種調料熬制而成,鮮香四溢。每一口都仿佛能感受到大海的鮮美。

阜陽太和板面,又稱安徽板面、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特色小吃,安徽代表性名面,因在案板上摔打而得此名。

關於太和板面的兩個民間傳說:

相傳,太和板面源於三國時期。「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和張飛,在駐守潁州(現今安徽阜陽),張飛吃面總嫌太軟、不筋道、清淡無味,脾氣本來就火爆的張飛對此非常不滿,於是廚師經過多次琢磨,經過上百次的實驗,和面成功了。而後張飛對廚師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湯為料,廚師靈機一動,添加近十多種能食用的藥材和羊肉一起烹煮羊肉,熬出濃郁的羊湯,專門為張飛做面,張飛吃後頓感可口,頓時心情大好,有此故事,後人也稱太和板面為「張飛板面」,之後安徽板面便在穎(阜陽)、宛(南陽)、襄(襄樊)等地廣為流行。

另一傳說,清朝的兩廣總督徐廣縉,大新徐寨村人,清嘉慶年間進士。一生為官歷任多職,一向儉樸、親民、廉潔。據徐寨人講,徐廣縉回鄉省親,即脫去官服,背起糞箕與鄉民一同施肥耕田。徐廣縉在外漂泊一生,晚年酷愛家鄉面食,有次經過村莊見一農家做面,把面搓成小條,用搟面杖壓扁,雙手拉著面的兩頭,在面案上邊拉扯,邊甩打,並行出啪、啪、啪的聲音。徐廣縉品嘗後大贊,面筋道爽口,並問這叫什麽面,農家告訴他叫「甩面」。徐廣縉說在木案板上做的面,湯清、面筋,就像我為官一任,清爽做事、板正做人,就叫板面吧,從此「板面」這一稱呼便流傳了下來。

太和板面在安徽真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口感而聞名。精髓在於湯料的制作,多種用料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按照特定的順序熬制,面條在案板上摔打而成,寬扁厚實,搭配濃郁的湯底和香辣的臊子,給人第一印象就是濃湯寬面,臊子紅亮,綠的菜葉,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用料精、制作細、食之味美,久吃不厭。

泥鰍掛面,也叫泥鰍下掛面,安徽合肥肥東縣的特色小吃,安徽滁州全椒縣的特色美食。也是徽菜系的代表之一,其特點是使用泥鰍和掛面烹飪而成,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味道偏辣,泥鰍滑嫩,掛面筋道,老少皆宜。

在制作過程中,通常先將泥鰍煮熟,然後加入煮好的掛面,用醬油、鹽、素油等調味。三四月份是吃這道泥鰍掛面的最佳季節,因為這正是泥鰍最肥美的時候,不會因泥鰍過老而肉質粗糙,也不會過小而欠缺一些泥鰍的鮮味。所以最好選用黑背泥鰍,這種泥鰍不僅肉質鮮嫩而且肉多,吃起來更滿足!

泥鰍掛面不僅需要上好的泥鰍,掛面也須得是上乘。來自於六安地區的手工掛面,口感更加勁道。這手工掛面的選用季節可是很有講究的,十月份以後制作的掛面就是這道菜需要的掛面,韌性十足不易斷,而且吃起來有嚼勁。制作過程中加入少許的鹽,且更便於保存。

此外,泥鰍掛面在湖北荊州洪湖匡家湖一帶也有制作,雖做法各家有異,但都是當地的家常美味。剛剛做出來的泥鰍掛面,色澤鮮艷,泥鰍肥美鮮嫩,輕輕一吸就能脫骨,肉質非常細膩,軟彈的掛面吸收了泥鰍的鮮味,滑嫩可口,湯汁濃郁,鮮香微鹹,吃上一碗既解饞又爽口。

泥鰍掛面既可以是一道菜,也可以是一道主食。很多人去徽菜餐館吃飯必會點這道菜,因為既可以在喝酒時當成菜吃,也可以喝完酒後當主食吃。

泥鰍與掛面看似八竿子打不著,但其實這二者一起做出來的美食讓人簡直欲罷不能。鮮美的泥鰍,綿軟的掛面,濃郁的湯汁,連吃三碗也不嫌多!

安徽十大名面你覺得怎麽樣?安徽比較有名的面還有,馬鞍山當塗大肉面、安慶炒面、池州小刀面、蕭縣雞絲面、亳州炒面、亳州鹵面、泰和羊肉面等等,你還知道有哪些好吃且有特色的面?「八皖大地」和「江淮之濱」的安徽,不光有「人間仙境」、不光有「蓮花佛國」、不光有「天下第一奇山」、不光有「天下名茶」不光有精品徽菜,切莫忘了,還有各式各樣的皖式小吃,徽式面點等等。點贊關註不迷路,這裏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