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回顧:中國每年吃掉全球70%的西瓜,而在西瓜原產地卻很少有人吃瓜?

2024-06-19美食

每到炎熱的夏季,空調、冰淇淋和西瓜就變成了許多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當然如果三者可以同時存在就更好了。中國人吃西瓜的方法也是日新月異,從切成很多份大家分享到簡單粗暴地抱著半個 西瓜 吃,再到現在出現的「西瓜球碳酸飲料」桶,吃瓜變得越來越有創意。

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每年可以吃掉全球70%的瓜,是當之無愧的吃瓜大戶。可是大家知道嗎?西瓜的原產地並不是中國,它是一種外來物種。但是如今卻有西瓜的原產地鮮少有人吃西瓜的說法,這又是為什麽呢?

西瓜產於非洲

雖然如今中國是世界上每年生產西瓜最多的國家,可是當我們去探尋西瓜的歷史時就會發現,它其實是一種外來物種。對於西瓜的原產地到底在哪裏,其實說法有很多,不過比較被大家認同的一種說法是:西瓜的老家在非洲。

雖然非常難以置信,但是西瓜的原產地似乎真的是非洲。據悉早在4000年以前,埃及人就已經開始種植西瓜了,它最初只是一種葫蘆科野生植物,不過當人們發現它獨特的口感和解渴的功能之後就開始進行人工培育,最終將其徹底培育成了「可食用瓜」。那麽又是憑什麽判斷西瓜是源於非洲呢?

這是因為考古學家在考察埃及的古墓時,在古墓當中的壁畫上看到了栩栩如生的西瓜果實團和藤蔓圖案。不僅如此,在墓室當中他們還發現了西瓜籽。所以說,幾千年前埃及的法老們可能就和我們一樣在「啃西瓜」了,這樣一說感覺距離瞬間就拉近了一些。

西瓜可以消暑解渴這件事情相信大家都知道,所以它很快就因為自己這突出的特性開始受到其他國家人民的歡迎。在公元前4世紀時,位於地中海延安的羅馬和希臘就已經有了關於種植栽培西瓜的記錄,甚至是身處南亞地區的印度都出現了西瓜。待到中世紀,西瓜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流行的水果。後來更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打通,進入了中國,迅速引起了國內「吃貨們」的追捧。

作為原產地的非洲為什麽現在鮮少有人吃瓜了呢?這與經濟發展有一定關系,大家都知道非洲的多數國家都是比較貧窮的,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種植糧食填飽肚子已經很不錯了,不可能浪費太多土地去種植西瓜。

再者,其實靠北部的非洲國家當中西瓜還是比較常見的。之所以會有許多言論指出「非洲人不吃西瓜」,是因為另外一件事情,而這件事情發生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和那裏的非裔關系密切,與非洲大陸上的人卻沒什麽關系。

那麽,究竟是什麽事情將西瓜和非洲人之間聯系上了呢?透過研究就可以發現,非洲人不是不喜歡吃西瓜,是因為不喜歡西瓜背後象征的含義。

這使得不少人一頭霧水,西瓜還能有什麽含義?雖然在中國的四川方言當中「瓜兮兮」也有說人傻的意思,但是也與非裔無關啊。而西瓜在美國確實有著「歧視」的意味,在它背後還有一段抗爭史。

美國黑人對「西瓜形象」的抵制

對於種族歧視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在美國白種人和黑種人之間的矛盾還是比較深的,他們甚至經常會因為「種族歧視」的問題將對方告上法庭。表現種族歧視的形式有很多種,其中「西瓜形象」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許多白種人常常會使用「西瓜」來攻擊黑人。

這種歧視在大家的心中形成了心照不宣的認同,換言之它變成了一種潛在的標準。如果你邀請美國的黑人朋友前往家中做客吃西瓜,他可能會感到很生氣,因為這件事以他們來看象征著 歧視 。那麽,本來只是水果的西瓜究竟是從什麽時候開始「背鍋」的,這一歧視定義又是怎麽來的呢?

通曉世界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世界歷史上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殖民統治時期」,而非洲大陸就是受害最慘重的地方。那時販賣黑人的貿易也非常的猖獗,而美國的黑人在那時大部份都是農場主的奴隸。

奴隸主對於奴隸從來都不會心慈手軟,所以壓迫是在所難免的。而當時農場主的土地上會種植大量作物,其中棉花和西瓜可以作為典型代表。

當棉花成熟時,農場主就會命令黑人奴隸去采摘 棉花 ,采摘的棉花需要達到一定量才可以休息,而設定的數值又幾乎是無法完成的。在無法完成任務的奴隸就會把西瓜悄悄放在棉花底下,再拿去稱重,這樣就可以「蒙混過關」了。

而且當時的農場主對待黑人奴隸的態度很差,也不會提供很好的生活保障。不僅不發薪資,還會動輒打罵。只會在西瓜豐收的季節時,「大發慈悲」的賞賜黑人奴隸幾個西瓜,還要求他們在吃西瓜的時候牢記這是主人的恩賜。

因此,西瓜在飽受壓迫的黑人心中早就「變了味道」,它不再是一種水果,而是象征著那段屈辱的血淚史。後來南北戰爭結束之後,無數黑人恢復了自由身。他們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種植西瓜,並且拿來兜售或者食用,甚至將之作為慶祝節日的重要食品。

曾經作為奴隸主的白種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便氣急敗壞,指出黑人能吃西瓜這種水果不過是因為過去他們大方的賞賜。甚至在後來將西瓜的某些特性誇張解讀,再與黑人聯系起來,表達歧視的意味。

據相關記載來看白人將黑人愛吃西瓜詆毀為「懶惰、無知」等負面行為,將西瓜子與黑人生育聯系起來,諷刺黑人生育能力強,產子如同西瓜子一樣數量多。

所以,西瓜在美國黑人的心中早已不是一種水果,而是變成了一種歧視的「符號」。許多白人還在此基礎上創造了許多黑人「西瓜形象」,比如美國1915年拍攝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當中就表示黑人把吃西瓜當做生活樂趣,而這種樂趣與白種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對比之下立見高下,以此暗示黑人愛好有多麽「低俗」。

1948年馬丁·路德·金在克洛澤神學院學習時,曾被邀請參加聚會,餐桌上有西瓜。他由此借機發揮說道:「我不願讓人看到吃西瓜的樣子,因為很多人將西瓜與黑人聯系在一起。」

可見,美國非裔不願意吃西瓜是因為其象征著「人種歧視」。而有些說法直接說非洲人都不吃西瓜了,這種理論明顯有失偏頗。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現在仍有白種人使用西瓜攻擊侮辱非裔,他們也不會在意到底是美國黑人還是真正的非洲人,在歧視者眼中只要皮膚是黑色他們都會「一視同仁」,確實非常過分。

中國是產瓜和吃瓜大國

沒想到西瓜在國外竟然還有這種意思,這確實會讓作為單純 「吃瓜」 的中國人感到費解。不過也很正常,許多東西的本義都在隨著社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每一年的網路熱門詞就是明顯代表。

但是不管怎樣,我們愛吃西瓜這件事情是毋庸置疑的,並且中國早就實作了「吃瓜自由」,換句話說,我們不僅是吃瓜大國,還是產瓜大國。2017年時全球的西瓜產量大約是1.1億噸,其中8000萬噸都是來自中國,而且排名第二的土耳其產量不過才400萬噸左右,和中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可見,生產西瓜這件事上中國可是「一騎絕塵」。

研究西瓜市場的學者對於中國的人民對於西瓜的年均消費量也進行了統計,對比後發現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的2到3倍,每年全球70%的西瓜都進了中國人的肚子。為了實作大家的吃瓜需求,當然要多種植一些西瓜了。所以這些年中國的西瓜種植面積基本保持在穩定的數值,從相關統計數據來看2013年全國種植 西瓜 的總面積為182.8萬公頃。

並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口味也愈加挑剔。不僅要西瓜口感爽脆、汁水四溢,一些「懶人」還愛上了新品種無籽西瓜。總之,現在西瓜市場當中品種愈加多樣,可供給大家的選擇也越來越多。

西瓜在中國的引種栽培史

從西瓜的名稱就可以看出,它來自於西邊,所以歷史學家們對於西瓜如何進入中國又是何時進來的這件事一直十分好奇。

最開始有學者提出,公元前4世紀時,西瓜不僅進入了地中海沿岸,也進入了中國,因為在戰國時期各路縱橫家頻頻使用「瓜分」這個詞。這一理論乍一聽還挺有道理,但是細究之下就會發現那時「瓜分」中的瓜其實是指中國本土的 薄皮甜瓜

黃盛璋指出:西瓜起源於非洲,埃及最早栽培,後來沿向世界各地傳播;西瓜由中亞傳入今中國南疆西部最早當在哈剌汗朝東疆以哈什為東都時,第一次見於五代胡嶠【陷虜記】,五代時並未傳入中國內地。

不過,有關於西瓜的傳入時間是眾說紛紜的。主要有以下五種代表:西漢傳入說、南北朝傳入說、五代傳入說、南宋傳入說和元代傳入說。但是不管怎麽說,西瓜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還憑借著自己的口感成為了廣受歡迎的水果。

中國特色「西瓜文化」

西瓜在中國出現已久,並且也根據人文環境形成了相應的文化。與美國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西瓜文化不同,中國人民賦予了西瓜文化許多非凡的含義。

比如說非常講究的 西瓜禮制 。這指的是古人吃瓜非常講究,處於不同社會等級的人能夠食用的部份往往不一樣。在【禮記】當中就有這樣的描述,「為天子削瓜, 先剖成四瓣,再橫切為八,用烯(細葛布)覆蓋」。到了現代吃西瓜時,許多長輩總會將最甜的「瓜心」分食給小輩,這種無聲的疼愛在代代之間傳承。

此外, 瓜雕藝術 也是明顯的代表。眾所周知,古代中國人的心靈手巧超乎想象,相信大家在學習【核舟記】時就早有領教,在手藝人眼中可謂是「萬物皆可雕」。

西瓜當然也不例外,清代李鬥所寫的【揚州畫舫錄】當中就有記載康乾年間,人們雕刻的「西瓜燈」。因此不要羨慕外國人在萬聖節做的南瓜燈,我們也有自己的「西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