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麥當勞中國首家光儲一體「零碳餐廳」落地廣州

2024-03-22美食

3月20日,落於廣州「城市綠肺」白雲山腳下的麥當勞廣州雲山天地餐廳(以下簡稱「雲山天地餐廳」)正式開業,這家餐廳按照國際權威綠色建築認證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零碳排放(Zero Carbon)」標準設計建造,采用「光伏發電+電儲能」綠色能源利用模式。

據悉,「光儲一體模式」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潛力,麥當勞將這種模式推廣到更多門店中。

「今年是麥當勞中國進入‘金拱門時代’的第七年。目前我們已在全國開設了約6000家餐廳,僅去年一年新開餐廳數量就超過1000多家。我們今年還將新開1000家餐廳,到2028年實作10000家餐廳的目標。」麥當勞中國執行長張家茵表示,「綠色增長引擎」是企業高速發展的重要內驅力。

年發電量5.5萬度光伏裝置滿足餐廳所需

落於廣州「城市綠肺」白雲山公園南出口的雲山天地餐廳,采用麥當勞餐廳標誌性的CUBE設計風格,由國際知名設計師梁誌天主持設計,以快樂兒童餐餐盒(HM BOX)為靈感,融入立方、暖色、隱藏的微笑等設計元素。

「這家‘零碳餐廳’有一個非常大的亮點,在屋頂安裝了年發電量5.5萬度的光伏發電裝置,可以滿足餐廳所有照明的需求。同時,配備了領先的電化學儲能裝置,透過這些化學儲能裝置,它就像一個充電寶,不僅能夠管理所有清潔能源,減少浪費,同時透過合理的配置和排程,更好地實作減碳的目標。」麥當勞中國首席影響官顧磊介紹,這一模式是麥當勞在「零碳餐廳」努力上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它能讓更多的麥當勞綠色餐廳擁有獲得LEED零碳認證的可能性,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潛力。

雲山天地餐廳屋頂安裝的光伏發電裝置

雲山天地餐廳是麥當勞中國「點面結合」推動綠色餐廳建設的全新裏程碑。餐廳按照LEED「零碳排放(Zero Carbon)」標準設計建造,從餐廳選址與設計、建材與施工、到能源管理,全程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推動節能減排。

雲山天地餐廳使用國際權威標準綠色衛士(GREENGUARD)環保認證的裝修材料,嚴格控制材料在室內空氣中的化學揮發量,為顧客提供清新、安心的用餐環境。「高效油煙凈化系統+大風量新風系統」組合方案,使開放式廚房形成微負壓區域,避免油煙進入用餐區域,確保空氣品質數據PM2.5和TVOC優於國家標準;新風系統配合高能效空調系統,控制餐廳與戶外氣壓差,防止戶外氣流對沖影響,讓室內溫度穩定舒適。

「智慧能耗管家」全年貢獻約700萬度節電量

舒適用餐環境背後,麥當勞中國透過「數位化+智慧化」,積極推進餐廳的節能減耗。

據介紹,麥當勞80%的餐廳用能裝置獲得能源之星(Energy Star)認證,整體降低用電能耗需求。AI輔助的「智慧能耗管家」透過物聯網連線7大系統用能裝置,管理團隊在手機移動端透過即時數據看板進行追蹤和管理,借助智慧開關機、能耗異常管理和用能分析等功能,發掘餐廳能耗最佳化的機會點。餐廳的「減碳智慧屏」可以直觀展示餐廳能耗、綠電用量、減碳效果等資訊,增加零碳行程的可視度、透明度,提升消費者的減碳參與感。

麥當勞中國首席發展官梁海靜具體談到:「透過演算法,我們可以知道每一個餐廳的能耗的狀況,哪一個餐廳的某一個裝置如果有一些狀況,我們可以預先知道,可以提前去采取措施。這樣就使得我們餐廳的能耗,每一度電、每一滴水都用在該用的地方,沒有一點的浪費。」

正得益於技術的升級,使得麥當勞在一步步履行低碳足跡同時,能有效降低相關成本。據統計,2023年「智慧能耗管家」系統全年貢獻約700萬度節電量,按三口之家一年用電量測算,可供近6000多戶家庭使用一年。

綠色餐廳平均每年減碳8萬噸

2018年,麥當勞中國引入綠色建築國際權威認證LEED標準,為綠色餐廳設計、施工、營運提供了一個量化標準的全面框架。2018年9月,麥當勞中國首家LEED認證綠色餐廳落地雄安新區。2022年9月,北京首鋼園得來速餐廳開業,成為全球首家同時獲得LEED「零碳排放+零能耗」雙認證的「零碳餐廳」。雲山天地餐廳是麥當勞中國「零碳餐廳」隊伍的最新一員。

截至目前,麥當勞中國已建成超2700家綠色餐廳,其中超過50%位於二三線城市,100%獲得LEED綠色建築權威認證。「很驕傲,麥當勞中國是全球擁有最多LEED認證綠色餐廳的品牌」,顧磊分享數據說,綠色餐廳平均每年減少碳排放超過8萬噸,相當於每年種植約800萬棵樹。

自從2017年進入金拱門時代以來,麥當勞中國一直堅持用綠色增長引擎推動業務的增長和發展,同時把餐廳作為顧客收獲綠色體驗的平台。「預計2028年底,當我們擁有10000家餐廳的時候,至少70%的餐廳是綠色餐廳。」對於綠色未來,麥當勞中國首席發展官梁海靜充滿了期待。

撰文 李劼

【作者】 李劼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