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炎炎夏日小孩反復高燒39度,醫生肺腑之言:家長千萬別亂餵藥

2024-07-10健康

「我家孩子受寒感冒,怎麽給開的是清熱沖劑?」 張女士看著藥方疑惑不已,一度懷疑醫生誤診。

最近天氣越來越炎熱,張女士家的空調都開得越來越足了。結果,兒子昨天一早就開始咳嗽,捂著嗓子喊痛。張女士想著可能是夜裏被子蓋不嚴,兒子受寒了,就給兒子餵了些冬天剩余的感冒藥。

但兒子的癥狀不但沒見好,反而持續發熱,高溫時達到39℃,張女士急得不行,趕忙去了醫院。

醫生了解情況後嘆息,兒童夏季感冒多是風熱感冒,很多家長總是以為是受寒而起,用藥不對癥,反而導致孩子癥狀加重。

為何夏季風熱感冒高發?3個重要原因家長要了解

風熱感冒多發於夏季,主要是由於身體的正氣不足,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

夏季天氣炎熱,陰晴不定,家家戶戶長時間開空調、吹風扇,孩子愛玩好動,常在室內室外來回走動,寒熱交替,加上貪吃冷飲冷食,很容易導致寒氣入體。

一方面,這種溫差變化使得人體在外感風寒後,由於正氣抗邪,邪氣入裏化熱,表現為寒邪轉化為熱邪的一系列癥狀,即風熱感冒。

另一方面,由於氣溫高,人體陽氣外浮,尤其是小兒為「純陽之體」,體內原本就有「熱」,在感受風邪後也容易直接風熱感冒。

此外,濕邪困脾也是重要的誘因。濕是夏季的主令,濕邪容易困阻中焦脾胃,導致脾胃吸收運化能力下降,孩子更容易積食,痰濕、濕熱、陰虛等體質化熱化火,導致內有蘊熱,久積成毒。

風熱與風寒感冒如何區分?對癥用藥很關鍵

夏季感冒有其時令性,感冒型別不同調理方法也有差異,因此家長一定要仔細辨證風熱與風寒,再對癥調理。

小兒風寒感冒常表現為怕冷、輕度發熱、鼻塞伴流清涕、無汗或少汗、咳嗽伴或不伴稀白痰、咽喉無痛感。

小兒風熱感冒則表現發熱較重、鼻塞但流黃鼻涕、出汗量稍大、咳嗽伴黃痰、咽喉腫痛。

對比來看,風熱感冒的癥狀往往比風寒感冒要重一些, 發熱一般為高熱,咳痰較為困難,痰為黃色,鼻涕黏稠 。而且如果孩子 咽部紅腫,有咽痛癥狀 ,一般都屬於風熱感冒範疇。

現在小孩子也經常會受到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的侵襲,對比上述風熱風寒的癥狀, 流行性或病毒感冒,也多屬於風熱的範疇

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感冒時,常用喝姜湯、蓋被子等方式來散寒退熱,但這些方法對風熱感冒不僅效果不好,還可能加重病情。

小兒風熱感冒的治療原則是 辛溫解表,清熱解毒,兼清肺化痰、消食導滯、鎮驚熄風 。家長可以選擇一些溫和中成藥,比如小兒風清熱,是以銀翹散為基礎方辨證加減研制而成,專為兒童感冒發熱明顯、容易積食、喉嚨更容易紅腫疼痛,痰多鼻涕多的特點設計。

含有20種中藥材,既有清熱解毒的連翹、金銀花、蘆根、淡竹葉,又有疏散風熱的牛蒡子、薄荷、荊芥,還有苦杏仁、石膏、桔梗以降肺氣而止咳利咽,神麴可化食消積。

諸藥合用,配伍嚴謹,專為兒童設計,純中藥制劑,不含防腐劑,0歲起用,可用於小兒風熱感冒,發熱,咳嗽咳痰,咽喉紅腫疼痛等,也可用於夜晚哭鬧不安,易驚,素有積食偶感風熱的病癥。

此外,小兒風熱清方中的金銀花、連翹等藥材具有抗菌、抗病毒的雙重作用,可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而且已有研究證明,該藥物對於夏季常見的病毒性手口足病亦有輔助治療效果。

對付小兒風熱感冒,預防調理要做好這3點

孩子夏季感冒容易反復,要在護理和預防上多下功夫,家長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清理鼻腔

在風熱感冒期間,鼻塞、流黃膿鼻涕等不適癥狀會影響孩子呼吸和睡眠,還可能繼發急性鼻竇炎。

家長們要及時清洗鼻腔,可以 用生理鹽水沖洗,也可以使用鼻用吸鼻器,輕輕吸出鼻腔內的分泌物 。同時,要註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幹燥和汙染的環境對鼻腔造成刺激。

·註意飲食

兒童飲食要註意營養均衡, 適當增加維生素和蛋白質的補充 ,比如牛奶、瘦肉、雞蛋和魚肉等,有助於增強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在夏季,也要註意 清淡飲食 ,給孩子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軟面條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同時避免過多食用冰淇淋、酸奶等生冷、刺激性食物。

·註意增減衣物

夏季天氣變化快,晝夜溫差大,家長要註意給孩子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因穿著不當,導致過冷、過熱,引發感冒。衣物要選擇柔軟吸汗、涼爽透氣的面料。

此外,盡量減少孩子待在空調房裏的時間,空調的溫度設定不要太低,最好在26℃以上,並且註意通風。如果使用風扇,也不要直接對著孩子吹。

總之,風熱感冒是一種常見的夏季疾病,但只要家長們采取正確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就能守護孩子的夏日健康。

參考資料:

1.小兒感冒,風寒還是風熱,你會區分嗎?健康時報網. 2020-09

2.王團亮.小兒風熱感冒的中成藥方案臨床治療研究[D].南京中醫藥大學,2011.

3.王艷榮, 王險峰, 陳軍, 張青堂. 小兒風熱清口服液輔助治療兒童手足口病30例[J]. 醫藥導報, 2011, 30(8): 1037-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