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闌尾炎不用切闌尾了!這項「中國技術」正引起國際關註

2023-12-05健康

了解更多,請在手機端下載醫學界醫生站App、關註醫學界網站、yixuejiezazhi微信公眾號

直到今天,急性闌尾炎的主要治療方式依然是外科手術切除闌尾。但消化內鏡醫生們正在開展一項新的技術,讓闌尾炎患者不再失去自己的闌尾。

這項技術被稱為內鏡逆行闌尾炎治療術 (ERAT) ,近年來陸續在各大醫院開展。它無需全身麻醉以及切開創口,透過消化內鏡從人體的自然腔道進入闌尾,進而實作在保留闌尾的前提下根治闌尾炎。

有統計數據顯示,人一生中發生闌尾炎的機率為7%~8%,闌尾切除除了會帶來手術本身的風險,近年來不少研究也揭示了闌尾並不是「無用的器官」。「站在現代醫學發展的角度看,因良性疾病切除器官,其實是一個落後的理念。」中山六院內鏡外科主任郭學峰告訴「醫學界」。

ERAT是由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病院院長劉冰熔於2012年首次在國際上提出,早期幾乎只在中國開展。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臨床數據出爐,2022年有海外專家發表評論稱,「西方國家是否也是時候使用這項技術了?」

郭學峰主任正在為患者做胃鏡/受訪者供圖

引起國際關註的新技術

「醫學界」查閱發現,目前ERAT已在浙江、廣東、江蘇等多省市三甲醫院開展。今年年初起,中山六院內鏡外科每周大約要做5至6台ERAT闌尾炎治療術,「近年來,隨著消化內鏡子母鏡裝置的更新,這項技術瞬間有了飛躍性提升,適用範圍更廣了。」郭學峰說。

術中可見闌尾開口明顯水腫並有膿液滲出,屬於內鏡下典型的闌尾炎表現/圖源:中山六院

急性闌尾炎是急診科急性腹痛患者中最常見原因,通常是由於闌尾口堵塞,導致闌尾內細菌繁殖、移位,進而引發炎癥反應。傳統治療方式包括抗感染治療 (藥物保守治療) 和闌尾切除術。但有數據表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僅抗感染治療,5年內的闌尾炎復發率為39%。而進行闌尾切除術,則有8.2%至31.4%的患者會出現術後相關並行癥。

「闌尾切除手術本身會有麻醉意外、出血、穿孔、腸瘺等近期手術風險。長遠來看,由於腹腔內環境被打破,患者以後可能會出現反復的腸梗阻、腸粘連等並行癥。」郭學峰告訴「醫學界」。

劉冰熔早在十多年前就意識到了這一問題。2009年,他和團隊受到內鏡下治療化膿性膽管炎的啟發,提出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的新辦法,透過內鏡相關輔助工具引出膿液、膿栓,取出糞石等,解除闌尾梗阻和細菌感染,保住闌尾。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國內有27個省市開展了ERAT,手術例數超過3200例。

郭學峰對「醫學界」介紹,該技術早期進展緩慢,主要是因為手術依賴於X射線進行造影定位,「這對公眾,尤其是患兒家屬、孕期女性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此外,梗阻部位是否沖洗幹凈,是否有糞石殘留也無法直接觀察。「不確定因素高。」

而最新的子母鏡「雙鏡聯合使用」,實作了直接照亮闌尾腔這最後一節消化管道暗區,無需X光和造影劑,醫生可以直視闌尾腔內的糞便、膿液、膿液粘連,以及管腔的迂曲、擴張、狹窄等情況,並在直視下進行取石、沖洗等治療。

與此同時,ERAT還可以直接用於闌尾炎的診斷,避免「誤切」的風險。2020年釋出的【內鏡下逆行闌尾治療術在急性闌尾炎治療中的套用研究】一文指出,與腹部B超及CT相比, ERAT診斷急性闌尾炎存在著準確直接等諸多優勢,在明確是闌尾炎診斷,排除回腸末端、結腸的其他疾病後,就可直接進行治療。

「ERAT最早主要是用於急性闌尾炎,透過插入導絲引流膿液。後面逐漸可用在慢性闌尾炎中透過取出糞石治療。現在,凡是以右下腹痛為確診的,無論是急性、慢性,孕期闌尾炎,包括闌尾膿腫等都能開展治療。基本沒什麽禁忌證了。」郭學峰說。

作為中國醫生首創的技術,ERAT也正在受到國際醫學界的關註。

去年12月,【肝病和胃腸病學臨床與研究】發表了題為「全球采用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的時機到了嗎?」的文章,認為ERAT 已成為外科闌尾切除術的可行替代方案。劉冰熔團隊也做過統計,即便是「子母鏡」出現前,ERAT在1576名中國患者中的有效率也已達到95.9%,闌尾炎復發率僅6.2%。

另一方面,ERAT的推廣將進一步節約醫療資源。「手術可以在日間病房進行,無需住院,前後大約4個小時就可以出院,術後恢復也快。」郭學峰介紹,費用也僅是傳統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一半。

闌尾不是「無用的器官」

2020年,劉冰熔在【內鏡下逆行闌尾炎治療術的十年探索】中寫道:闌尾過去被認為是一個退化的器官,近些年來的研究表明,闌尾存在豐富的淋巴組織,在調節機體免疫和腸道微生物的組成上具有重要作用。國外的研究發現,闌尾切除術後大腸癌、膽結石、心血管病的發病風險增加。因此,闌尾是一個多余器官的觀點應該被摒棄。從功能角度說,闌尾不應該輕易被切除。

其中劉冰熔提到「保留闌尾功能」,正在逐漸成為學界的共識。今年年初,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佘軍軍和於君教授團隊研究發現,闌尾切除後會引起腸道菌群紊亂,進而導致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顯著增加。

這項研究歷時5年,分析了來自西安與香港的40萬人群大型佇列數據,發現闌尾切除組人群結直腸癌發生風險增加73%。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闌尾切除術組人群的腸道菌群顯著失調,包括7種促進結直腸癌的細菌富集,以及5種有益共生菌減少。

團隊因此給出建議,臨床醫生在診療中應更加審慎、全面地考慮施行闌尾切除術的必要性,並建議對闌尾切除患者,尤其是高齡患者術後長期腸鏡隨訪。

揚州大學附屬醫院則在今年7月發文稱,闌尾能刺激腸道的免疫系統發育,儲存和生產免疫細胞輸送給腸道,維持腸道內細菌的平衡。有相關研究顯示,在艱難梭菌感染復發風險上,切除闌尾的人比普通人增加了2.5倍。

同時闌尾上還存在著各類分泌細胞,透過分泌消化酶等多種物質讓人體更好地吸收營養物質,也可加快腸道的蠕動,增強新陳代謝的能力,維持身體的健康與平衡。

「闌尾也是一個免疫器官,尤其對於兒童來說,闌尾對於免疫系統的成長發育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學峰表示,過去之所以「一切了之」,是因為學界對闌尾功能的認識並不明確,急性闌尾炎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相比闌尾炎進展所帶來的危害,就顧不上切除闌尾的長遠影響了。

「沒有ERAT技術的時候,我們忽視了闌尾切除術的並行癥、後遺癥,因為大多數患者最終只有透過切除闌尾,才能得到有效治療。」郭學峰說,「但現在有了這項技術,就無法再回避這些問題,需要權衡不同治療方式的利弊,讓病人最大程度獲益。」

受訪者供圖

未來可取代闌尾切除術

和絕大多數新生的醫療技術、藥物等相似,ERAT的全面推廣仍需要更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數據、衛生經濟學評估,以及醫生教育培訓和指南共識等的出爐。

郭學峰告訴「醫學界」,目前這項技術多數在實力較強的三甲醫院開展,對於大多外科醫生來說,內鏡下行ERAT治療闌尾需要較長的學習曲線。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孫培龍曾在2018年開展了一項ERAT與闌尾切除術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臨床試驗,2022年公布在BMC胃腸病學的結果顯示,33名ERAT組患者中,有4人因插管困難而失敗,隨即改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後治療成功。

失敗是由於黏膜腫脹和闌尾管腔狹窄導致,研究團隊認為,ERAT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內鏡醫師的技術,盡管我們團隊都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但在面臨插管困難時,缺乏ERAT指南仍然是主要問題。

【ERAT治療急性闌尾炎: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一文同樣指出,ERAT總體安全、有效,但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在擁有高水平內鏡醫師的單中心進行的,結果可能無法推廣。

適應證的把握也需要格外關註。郭學峰告訴「醫學界」,對於是淋巴濾泡增生引起的闌尾管腔阻塞,ERAT治療後還難以解決復發的問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則發文提醒,如果發生急性闌尾炎,並已經發生復雜膿腫、穿孔等並行癥的患者,需要馬上進行手術把病變的闌尾切除,否則可能有致命的風險。

「除了醫生需要學習,闌尾炎從傳統的外科手術轉成內鏡下治療,對醫院內部就診流程的管理轉變也是一大考驗,同時ERAT尚未納入醫保,自費也限制了技術的可及性。」郭學峰說,在中山六院,闌尾切除術也仍然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式,「一個晚上就可能要做到五、六台」。

但郭學峰同樣認為,這些都只是「時間問題」,「就像闌尾切除術,從傳統的開腹到腹腔鏡微創闌尾切除,也普及了幾十年。任何技術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但用最小的創傷解決患者的病痛,一定是醫學發展永恒不變的目標。」

了解更多,請在手機端下載醫學界醫生站App、關註醫學界網站、yixuejiezazhi微信公眾號

來源:醫學界

責編:田棟梁

編輯:趙 靜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