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以案說醫】符文彬:針灸「疏肝健脾」治療慢性胃炎

2024-01-01健康


▲符文彬,廣東省名中醫,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針灸大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廣東省針灸學會會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手法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從事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6年,主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教材【針灸學】等專著15部,主持國家級課題10項、省部級課題35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型專利8項。

醫案是中醫臨床實踐的記錄,體現了診療過程中理、法、方、藥的具體運用,是醫家診治疾病思維過程的表現。歷代名家醫案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瑰寶。我們推出【以案說醫】欄目,以期傳承精華,啟迪我輩,共同進步。

【基本資料】

劉某,男, 時年47歲,因「右上腹悶痛1年余,耳鳴8月余」於2020年9月22日初診。

【發病過程】

患者2019年9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腹悶痛,行全腹CT增強檢示:1、肝臟、膽囊、胰腺、脾未見明顯異常;2、右腎小結石,前列腺鈣化竈。予中藥調理,癥狀未見明顯緩解。2020年1月份雙耳開始出現耳鳴,左耳較重;4月份行聽力測試提示左耳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7月份行胃鏡檢查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患者長期服中藥調理,均未見明顯緩解。

首診證候

刻診: 右上腹悶痛,發作與情緒相關,頭暈無頭痛、昏沈感,偶有口幹口苦,難入睡、易醒,多夢,納差,小便調,大便溏。舌淡,苔白膩,脈弦。

辨證論治

西醫診斷: 慢性胃炎、神經性耳鳴。

中醫診斷: 胃脘痛(肝郁脾虛證)。

治則: 疏肝健脾,理氣和胃。

處方:

針刺: 百會、印堂、廉泉3針、引氣歸元、四關穴、足三裏、照海。

精灸: 風池、頸百勞、肺俞、四花穴、脾俞、命門、引氣歸元、足三裏、湧泉各2壯。

刺絡: 心俞、肝俞(雙)。

埋針: 神堂、魂門(雙)。

隨診過程

經治療3次後腹部悶痛感減輕,耳鳴減輕,睡眠改善;繼續門診治療10次癥狀消失。

【按語】

慢性胃炎指胃黏膜出現慢性炎癥性或者萎縮性病變的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大多表現為上腹胃脘部疼痛、食欲不振、反酸、畏寒等,且根治難度較大,病情遷延、復發率較高,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中醫學認為,慢性胃炎屬「胃脘痛」範疇。符文彬教授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氣滯血瘀、脾胃虛寒和胃陰不足所致,與手太陽經、手太陰經、足陽明經、足厥陰經相關,與脾、胃、肝等臟腑關系密切。

針灸對慢性胃炎有較好的臨床療效。本病治療重在「緩急止痛」,辨證和辨病相結合,針灸並用,標本兼治。本案病機主要為肝郁脾虛,脾胃執行受阻,又「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故在基礎針灸治療方案上,加足三裏以健脾和胃,照海以補腎助眠,廉泉3針調任生津助眠;精灸風池、頸百勞以疏通局部氣血,肺俞開郁理氣,四花穴調氣和血、寬胸理氣,引氣歸元健脾和中、交通心腎,命門振陽益腎,湧泉引火下行;心俞、肝俞刺絡瀉有余之火;埋針以鞏固療效。

本病容易復發,要明確病因,按辨證和辨病結合預防,平時可懸灸中脘、神闕、足三裏或針刺四關穴預防,並註意飲食和情誌調節。

(本案編寫:許菲,指導:符文彬)

鄭重申明:

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僅適用於本案病人當時的病情。未經中醫辨證診治,不 得 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療方案。廣大讀者如有需要,應前往正規醫院診治,以免貽誤病情。■

【來源:【廣東省名中醫符文彬針灸學術精華與臨證】,符文彬主編,2023.8,廣東科技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