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北京大學教授揭秘:中國醫療體制下,醫院為何頻繁增加診療量?

2024-07-08健康

醫院裏人頭攢動,排隊等候時間漫長。這種現象背後隱藏著深層次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近期一次演講中披露了震撼數據:2022年全國門診量達84億人次,2023年猛增至95.4億人次,一年內暴漲十幾億! 按此計算,中國人均每年看病次數高達7次,遠超已開發國家3-4次的平均水平,成為世界之最。

圖片來源網路

這組數據折射出的問題令人深思:中國人頻繁就醫的原因何在?是身體狀況真的比其他國家差嗎?還是另有隱情?

李玲教授毫不諱言地揭示了問題的核心:醫療機構背負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在當前體制下,醫院不得不將創收作為首要任務之一。當前醫療體制下,醫院作為事業單位需自負盈虧。增加診療量成為許多醫院快速創收的不二法門。

圖片來源網路

這種情況導致一系列問題出現。 過度醫療成為普遍現象,患者就診時常被建議做各種不必要檢查和治療。部份醫生為完成業績指標,甚至誇大病情,讓患者產生焦慮,接受更多醫療服務。

醫療資源分配不均也是一大問題。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於大型醫院,導致患者蜂擁而至,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這種現象不僅讓普通人看病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還造成了基層醫療機構資源閑置。

圖片來源網路

醫患關系變得更加緊張。 患者意識到可能被過度醫療,對醫生產生不信任感。為規避潛在的醫療爭議和法律風險,醫生們往往采取過度謹慎的診療方式。他們傾向於開具更多的檢查計畫,使用更昂貴的治療手段,即便這些並非絕對必要。

當前醫療領域的種種亂象,迫使我們必須重新評估整個醫療系統的運作方式。 現有的醫療體制顯然存在嚴重缺陷,無法滿足社會需求。醫療機構的根本使命應該是為民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而非單純追求經濟利益。 我們需要重新定位醫院的角色,強化其社會責任和公益內容。 醫院不能淪為純粹的營利性企業,而應該始終把患者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政府應加大對公立醫院財政支持,減輕創收壓力。建立更加科學的考核機制,不能單純以診療量評價醫院和醫生工作。

圖片來源網路

加強醫療監管勢在必行。 醫療管理部門有必要制定更為詳細和嚴格的診療標準。這些標準應該明確規定各種疾病的診斷流程和治療方案,為醫生提供明確的操作指引。 針對那些屢屢進行過度醫療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必須采取嚴厲的懲戒措施。相關部門應該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及時發現和查處這類行為。

加強公眾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很多人動不動就往醫院跑,實則缺乏基本健康知識。推廣全民健康教育刻不容緩。 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媒體平台都應該積極參與,透過多種渠道向公眾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

圖片來源網路

重視家庭醫生制度建設至關重要。 已開發國家家庭醫生是居民健康"守門人",為患者提供連續、全面的基礎醫療服務,有效減少不必要就診和轉診。 家庭醫生制度在中國已經啟動,但仍處於初期階段,需要持續改進和大力推廣。這一制度的核心在於為居民提供連續、全面的基礎醫療服務,建立起居民與醫療體系之間的橋梁。

重視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 現代社會壓力大,很多人身體不適源於心理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服務,不僅能減少不必要就醫,還能從根本上提高國民生活品質。

圖片來源網路

新冠疫情過後,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關註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診率。 這種關註不應變成過度焦慮,而是要轉化為科學、理性的健康管理意識。

頻繁就醫並不意味著擁有良好的健康狀況。這可能意味著醫療體系存在不足,或者生活方式需要進行調整。 真正健康的社會,應該是人們較少需要看病,更多享受生活的社會。

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普通民眾應增強健康意識,掌握科學就醫的方法。不要盲目相信所謂"全身體檢套餐",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必要檢查。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透過健康飲食、適度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減少生病機會。

圖片來源網路

醫療機構要樹立正確價值觀。醫院根本目的是救死扶傷,非創收盈利。 把提高醫療品質,改善患者體驗作為首要任務, 不是一味追求診療量增長。 醫療行業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亟需提升。醫院和醫療管理部門應該大力推進醫德教育,強化醫務人員的職業操守。重點打擊和杜絕那些為了個人或機構利益而誘導患者接受不必要治療的行為。

重視互聯網醫療發展。 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應進一步發揮互聯網醫療優勢,透過線上問診、健康管理等方式,減少不必要線下就診,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可及性。

圖片來源網路

政府、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和普通民眾必須通力合作,才能有效遏制"過度就醫"現象。 這個復雜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同承擔責任。目標不應是創造更多診療量,而是建立真正健康、高效的醫療體系,讓每個人享受優質、合理的醫療服務。

改變這種不合理現狀,創造人人健康、幸福的社會。健康不僅關乎個人福祉,也是國家發展的基石。全民健康,國家才能真正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