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大多數人的抑郁癥,都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的

2024-09-23健康

童年的陰霾:深遠而持久的創傷

童年,本應是純真無邪、無憂無慮的時光,但對於一些人而言,這段時期卻充滿了痛苦與掙紮。

家庭的不和諧、父母的忽視或過度嚴苛的教育方式、甚至是暴力與虐待,都可能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傷疤。

這些經歷如同沈重的枷鎖,束縛著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久而久之,這些童年的創傷不僅改變了他們的思維方式,更在他們內心深處種下了自卑、恐懼與絕望的種子,這些情緒如同野草般瘋長,難以根除。

研究數據表明,兒童時期遭受的忽視、虐待或情感剝奪,與成年後抑郁癥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一項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那些在童年時期經歷過嚴重心理創傷的個體,其成年後患抑郁癥的風險是未經歷者的數倍。

這些數據,無聲地訴說著一個殘酷的事實:童年的隱影,往往預示著未來心靈的陰霾。

一生的救贖:治愈童年的漫長旅程

對於那些深受童年創傷影響的人來說,他們的一生似乎都在與過去的陰影進行著一場無聲的較量。

他們可能無數次地嘗試擺脫那些負面情緒的束縛,但往往又會在不經意間被它們拉回深淵。

因此,對於他們而言,治愈童年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場漫長且艱難的旅程。

在這條路上,他們需要學會接納自己的過去,理解那些創傷的根源,並逐漸建立起自我保護與修復的能力。

當我們發現孩子陷入抑郁的泥潭時,首要的反應不應該是責備與苛責。

因為很多時候,他們的脆弱與無助並非源於他們的不堅強,而是因為他們已經承受了太多太多。

作為父母或長輩,我們應該成為他們最堅實的後盾,用理解與支持來溫暖他們冰冷的心靈。

我們要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痛苦,並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困境。

同時,我們還應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治療與指導。

大部份抑郁患者會有這些表現:

1.情緒層面的顯著變化

抑郁患者最顯著的表現莫過於情緒的低落與消極。

這種情緒並非短暫的悲傷或沮喪,而是一種長期且難以擺脫的陰霾。

他們可能經常感到空虛、無助,對曾經熱愛的事物失去興趣,甚至對日常生活也提不起精神。

此外,抑郁患者還常常伴隨著自責、內疚的情緒。

他們可能會過分地自我批評,將一切不如意歸咎於自己,即使事實並非如此。

這種過度的自我否定不僅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也阻礙了他們走出抑郁的泥潭。

2.認知功能的明顯下降

抑郁癥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許多患者會感到記憶力減退,思維變得遲緩而混亂。

他們可能無法集中精力,即使是最簡單的任務也顯得力不從心。

這種認知功能的下降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也讓他們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進一步加劇了抑郁情緒。

但這種認知功能的下降並非器質性病變所致,而是抑郁癥的病理表現之一。

3.行為模式的改變

他們可能會變得孤僻、退縮,避免與人交往。

即使在親密的關系中,他們也可能感到難以啟齒自己的痛苦和困擾。

這種社交回避不僅讓他們失去了外界的支持和幫助,也讓他們更加孤立無援。

此外,抑郁患者還可能出現一系列的身體癥狀,如失眠、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或增加等。

這些身體癥狀與心理痛苦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使得他們更加難以擺脫抑郁的束縛。

大部份抑郁患者的家庭都存在以下情況:

1.家庭氛圍壓抑與冷漠

在抑郁癥患者的家庭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壓抑與冷漠。

家庭成員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情感交流,彼此間的關心與支持似乎被一層無形的屏障所阻隔。

這種氛圍下,患者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負面情緒逐漸累積,最終可能誘發或加劇抑郁癥。

2.過高的期望與壓力

許多抑郁癥患者的家庭都存在對孩子或成員過高期望的現象。

這些期望往往超出了個體實際的能力範圍,導致患者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受挫,進而產生挫敗感、自卑感等負面情緒。

3.缺乏理解與支持的環境

在抑郁癥患者的家庭中,有時會出現對患者病情缺乏理解與支持的情況。

家人可能將患者的抑郁情緒視為矯情或懶惰的表現,甚至對其進行指責與批評,這無疑會進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

長期缺愛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深刻的人格創傷:

1.自我認同的迷失

長期缺愛首先會導致個體在自我認同上的困惑與迷失。

在愛與關懷的缺失下,個體難以形成穩定、積極的自我形象。

他們可能會頻繁地質疑自己的價值,產生自我懷疑,甚至形成自卑心理。

正如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森所言:「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逐漸構建的。」

缺乏愛的滋養,這種互動往往是不完整的,從而導致自我認同的模糊和不確定。

2.情感依戀障礙

長期缺愛還會引發情感依戀障礙。

在愛的環境下,個體能夠學會健康地表達和接受情感,建立穩固的依戀關系。

然而,在缺愛的環境中,個體可能形成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回避型依戀或焦慮型依戀。

這些模式會嚴重影響他們與他人的交往方式,導致他們難以信任他人,也難以形成穩定的親密關系。

3.社交能力的削弱

長期缺愛還會削弱個體的社交能力。

在愛的環境中,個體能夠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建立和維護關系。

然而,在缺愛的環境中,個體可能缺乏這些必要的社交經驗,導致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不自在、緊張甚至恐懼。

這種社交能力的削弱會進一步加劇他們的孤獨感,形成惡性迴圈。

4.心理防禦機制的過度使用

為了應對長期缺愛帶來的痛苦和不安,個體可能會發展出一系列的心理防禦機制,如否認、壓抑、投射等。

這些機制在短期內或許能夠減輕痛苦,但長期而言卻會損害個體的心理健康。

它們阻礙了個體正視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導致問題積累並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心理障礙。

(圖片來源於網路)

轉載自公眾號 暖媽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