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學術書架|醫生的心理健康也需要觀察與照護

2024-03-12健康
英國皇家全科醫生學院克菜爾·傑拉達(Clare Gerada)編寫,瞿平、董國忠主譯的【白袍之下:醫生心靈的觀察與照護】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該書圍繞著為罹患精神疾病的醫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這一主題,從多個方面闡述了醫生的成長過程和使他們面臨更高精神疾病風險的潛在因素。全書分為醫生的養成、醫生和他們的疾病、當醫生成為患者以及違規行為4篇共計27章,透過描述醫生所患疾病的型別和表現,探討了患病醫生作為特殊群體是如何接受治療以及很難接受幫助的原因,揭示了醫生在面對投訴時所要遵守的規則和對監管流程的理解等。
該書立足於大量真實案例的分析和講述,對當前醫護人員的常見心理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並提出了實際有效的解決方案,便於醫護人員自我診療。
以下內容節選自該書第1章:
醫療行業是最受尊敬、最有聲望的行業之一,跨越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醫生始終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盡管目前醫生工作困難重重,但學生們仍然爭相申請學醫,努力爭取入學資格。在錄取之前,學生們已經被反復灌輸「醫生」的含義,而這將貫穿整個學習生涯。在這段時間裏,學生會被打磨成為一名專業的醫生。在這一過程中,會發生兩個轉變。第一個轉變是醫生的自我意識,這是他們的核心身份。醫生角色是由多種身份構成的,這些身份隨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並由我們生活的環境和所屬的群體(家庭、工作及更廣泛的文化社會群體)所決定。
長期的訓練和大量的知識會促進「自我身份」的「科學化」,形成了專屬身份,醫生就成為一個集知識性、確定性和權威性為一體的人。一旦人們獲得行醫資格,得到醫生的稱呼之後,轉變就得以完成。所有這些外在符號都標誌著這個人是一名醫生,但看不見的、內在的感覺(權力、權威、不可戰勝)在身份認同中也同樣重要。醫生角色的認知,即「我是誰」的概念就在以上種種基礎上逐漸形成。
醫生和其他人一樣,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下其身份也有所沖突:在單位和在家時、在與家人或患者交往時,作為醫生或患者時,身份各有不同。然而,核心的「醫生角色」尤為顯眼並無處不在。醫生向外界展示的就是這種自我身份,也正是這一身份指導他們成就職業生涯。醫生角色無處不在,意味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被打亂:盡管工作結束後走出醫院或診室大門,醫生卻難以拋開其工作身份,他們會發現除了「醫生」的身份外,很難再建立其他身份。在社交活動中這種情況更加常見,醫生如雷達一樣能在人群中精確定位同行,並傾向於與彼此相互為伴……
對醫生角色的清醒認知使醫生有能力應對工作中常見的死亡、絕望和傷殘。然而,這種角色認知可能經常難以把握,特別是在失去良好的工作環境或同伴支持的情況下,會抑制同理心,使人同情心缺失。本書中的各項例證說明了醫生由於與其照護角色交織過於緊密,無法從事其他任何活動,從而對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