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為故事性醫療科普文章,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
深夜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寧靜。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 ,看了眼手機,是老張。這個時候他打電話來,肯定沒好事。
"餵老張,這麽晚有事嗎?"我強打起精神問道。
"老李啊不好了!我爸突然說話不利索,還走路搖搖晃晃的 ,我們正往醫院趕呢!"老張的聲音裏充滿了焦急和恐慌。
我一下子清醒了。 作為一名神經內科醫生,我立即意識到這可能是腦梗的癥狀 。我趕緊穿上衣服,一邊往醫院趕一邊在電話裏指導老張該怎麽做。
到了醫院我看到老張和他媽媽正焦急地等在急診室外。他爸爸已經被推進去做檢查了。老張見到我,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
"老李我爸他會不會..."老張欲言又止,眼裏滿是擔憂。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別擔心,我們先等檢查結果出來再說。"
半小時後,CT和核磁共振的結果出來了。不出所料,是急性腦梗塞 。所幸發現及時,經過及時的溶栓治療,老張父親的癥狀有了明顯好轉。
第二天一早,我來到病房查房。老張父親已經能說話了,雖然還有些不利索,但已經是很大的進步。
"張叔,感覺怎麽樣?"我笑著問道。
"好多了李醫生。就是還有點頭暈。"老張父親虛弱地回答。
我點點頭,開始詢問他的生活習慣。 在交談中我發現老張父親平時睡眠品質很差,經常熬夜看電視到淩晨,白天又喜歡睡午覺,睡眠時間長達兩三個小時。
"張叔,你知道嗎?你的這些睡眠習慣其實和腦梗的發生有很大關系。"我開始解釋道。
老張和他父親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睡覺也會引起腦梗嗎?"老張不解地問道。
我笑了笑, "睡眠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尤其是對老年人來說,睡眠品質直接影響到腦血管健康。"
接下來我詳細解釋了不良睡眠習慣如何增加腦梗風險。 我告訴他們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血液黏稠度,這些都是腦梗的高危因素 。而過長的午睡則可能影響夜間睡眠品質,導致晝夜節律紊亂,進一步加重腦血管負擔。
"那我們應該怎麽睡才對呢?"老張父親認真地問道。
我清了清嗓子,開始給他們講解正確的睡眠方式。
首先要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 。最好在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入睡,早上6點到7點起床。這樣可以讓我們的生物鐘保持穩定,有利於身體各項功能的正常運作。
其次控制睡眠時間 。對於老年人來說,每天7-8小時的睡眠時間是比較合適的。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不利於健康。
再者,午睡要適度 。午睡時間最好控制在30分鐘以內,這樣既能消除疲勞,又不會影響晚上的睡眠。
另外,睡前兩小時避免劇烈運動和進食 。可以選擇輕松的活動,比如聽輕音樂、讀書等,幫助身心放松。
我還特別強調了睡眠環境的重要性。 臥室要保持安靜、黑暗、通風 。床墊和枕頭要選擇舒適合適的,保證睡眠姿勢正確。
"李醫生,你說得這麽詳細,我都記不住啊。"老張父親有些苦惱地說。
我笑著安慰他:"不用著急慢慢來。改變習慣需要時間,最重要的是要堅持。"
接著我給他們介紹了一些改善睡眠品質的小技巧 。比如睡前喝杯溫熱的牛奶,或者泡個熱水澡,都能幫助放松身心。如果實在睡不著,不要躺在床上著急,可以起來做些輕松的事情,等困了再回去睡。
"對了,張叔,你平時有什麽愛好嗎?"我突然問道。
老張父親楞了一下,"我喜歡下棋,以前經常和鄰居老王下象棋。"
"那太好了!"我興奮地說,"你可以每天下午和老王下會兒棋,既能鍛煉大腦,又能保持社交活動,對預防腦梗很有幫助。"
老張父親眼睛一亮,"這個主意不錯,我回去就找老王約棋局!"
看到他們父子倆重拾信心的樣子,我心裏也感到欣慰。 作為一名醫生,我深知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 。很多人總是等到生病了才開始註意養生,其實平時多留意一些生活細節,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風險。
臨走前我再次叮囑他們要堅持良好的睡眠習慣。老張父親拉著我的手,感激地說:"李醫生,謝謝你。我以後一定會好好睡覺,再也不熬夜看電視了。"
我笑著點點頭,"張叔,你要記住, 睡眠就像是我們身體的充電器。只有保證充足的睡眠,我們的'電池'才能滿格,身體各項功能才能正常運轉。"
走出病房,我不禁感慨,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裏,很多人忽視了睡眠的重要性。殊不知,一個好覺不僅能讓我們精力充沛地迎接新的一天,更是預防多種疾病的良方。
希望透過老張父親的這次經歷,能讓更多人意識到睡眠對健康的重要性。 畢竟人生短暫,何不好好睡個覺,讓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都充滿活力呢?
回到辦公室,我望著窗外的晨光,心中暗暗下定決心,要把這些健康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因為我相信,當每個人都能夠珍惜自己的身體時,整個社會的醫療負擔將會大大減輕。醫院的資源能夠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更多的醫療資源可以用於攻克疑難雜癥和開展醫學研究。同時,身體健康的人們能夠以更飽滿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一個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社會,必然是由一群身心健康的個體所組成。
讓我們一起努力從今天開始,好好睡覺,遠離疾病,擁抱健康吧!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