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核藥賽道持續升溫!中國首款核醫學原創新藥BD落地

2023-12-06健康

資本、巨頭合力搶占賽道,融資逆勢上揚……核醫學的突飛猛進,給近年來略顯黯淡的中國醫藥領域增添了難得的一抹亮色。由此,核醫學領域的每一次進展,都格外牽動人們的神經。日前,中國第一個核醫學1類創新藥的商業化歸屬權終於揭開謎底:廣東瑞迪奧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瑞迪奧」)與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百洋醫藥」)簽署商業化合作戰略協定,瑞迪奧研發的包括核醫學腫瘤顯像診斷1類創新藥 99m Tc-3PRGD2在內的系列放射性藥品及SPECT等影像裝置產品等,上市後都交由百洋醫藥在中國大陸地區做獨家商業化營運。

值得關註的是, 99m Tc-3PRGD2是中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研制的核醫學1類創新藥,也是全球第一個用於SPECT顯像的廣譜腫瘤顯像藥物,已完成Ⅲ期臨床試驗,目前正在上市申請行程中。隨著未來獲批上市, 99m Tc-3PRGD2將改變核醫學SPECT/CT影像技術不能用於腫瘤診斷、分期和療效評價的現狀,顯著降低腫瘤臨床檢查費用,或將重塑核醫學賽道的競爭格局。

解決SPECT/CT「缺藥」瓶頸

提升核醫學影像技術可及性

核醫學是一門利用核技術來診斷、治療和研究疾病的新興學科,主要由核藥和顯像裝置兩大部份構成。其中,核藥又被稱為放射性藥品,可用於顯像診斷及臨床治療,根據用途可分為診斷用核藥和治療用核藥兩大類。

根據Pharmaprojects資料庫,全球已上市及在研的放射性藥物僅有200多個,其中大部份產品處於早期研究階段,已獲批的上市產品30余個,拜耳、諾華、GE等頭部企業的在研計畫數量占比較高。而在中國市場,診斷用核藥大都為上市多年的核素顯影劑;治療用核藥產品則更少,且均為非靶向藥物,近年來新獲批上市的產品僅有拜耳的氯化鐳[223Ra]和Sirtex公司的釔[90Y]樹脂微球這2款。

正如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科技部等七部委在2021年6月印發的【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國原發[2021]2號,下稱【發展規劃】)所強調的,中國放射性藥物研制進展緩慢,自主原創性放射性藥物缺乏,臨床使用的放射性藥物大部份為國外仿制藥物。而今這一發展窘境,有望被瑞迪奧和百洋攜手聚力突圍。

此次雙方合作的主角—— 99m Tc-3PRGD2, 在藥物型別上屬於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RDC)範疇,這是目前全球核藥研究領域熱點,被認為是最具潛力、效果最好的核素藥物研發方向。RDC藥物是將精準靶向分子(單抗或多肽/小分子,Ligand)和強力殺傷因子(核素,Radioisotope)用連線臂(Linker)偶聯在一起而設計開發的一種藥物形態。其中,治療性RDC是運用抗體或小分子(包括多肽)的靶向作用來實作精確內源放療的目的,對腫瘤進行高劑量殺傷的同時降低對正常組織的放射線,從而減少副作用。而診斷性RDC則是攜帶放射性核素,可以實作影像學功能,用於腫瘤的掃描、成像和診斷,滿足集核素治療診療於一體的臨床需求。

在結構設計上,瑞迪奧瞄準了在腫瘤及其新生血管中特異性高表達的整合素αVβ3作為靶點進行研發突破,以放射性核素鍀[ 99m Tc]標記RGD肽藥物,讓 99m Tc-3PRGD2註射至體內後能夠精準濃聚在腫瘤組織,再用SPECT/CT照射顯像,即可判斷腫瘤組織良惡性。基於獨特的藥物設計優勢, 99m Tc-3PRGD2 SPECT/CT與臨床常用於腫瘤檢測的18F-FDG PET/CT「頭對頭」數據顯示,二者對於肺部腫瘤良惡鑒別診斷的準確性無顯著差異, 99m Tc-3PRGD2 SPECT/CT對肺癌淋巴結轉移診斷的準確性顯著高。

診斷類核藥需要配合顯像裝置來使用。過去20多年來,由於腫瘤顯像藥物18F-FDG在臨床端的廣泛套用,核醫學分子影像基本上由PET/CT主導。盡管18F-FDG PET/CT解決了大量臨床問題,但也客觀存在著裝置價格昂貴、顯像藥物制備復雜、單次檢查收費高昂(萬元左右)且需要患者自費等局限性。與之相比, 99m Tc-3PRGD2 SPECT/CT的優勢體現在諸多方面:SPECT裝置普及率在全國普及數量相較PET裝置更高,藥物制備簡單、檢查費用低(單次千元左右)且已納入醫保等。

在業內看來,作為一個全新機制和靶點的RDC藥物, 99m Tc-3PRGD2的問世將解決SPECT/CT腫瘤顯現「缺藥」瓶頸。尤其是在百洋醫藥的商業化資源加持下,瑞迪奧的 99m Tc-3PRGD2有望使SPECT/CT的臨床價值得到充分發揮,讓更先進的核醫學影像技術惠及更多患者。

核醫學市場規模持續擴張

「藥械合一」助力核醫學創新「加速跑」

腫瘤診療領域素來是各大藥企及資本的必爭之地,根源在於其存在著極大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有數據顯示,中國2020年新發癌癥患者約為450萬人,但18F-FDG PET/CT這一常用的腫瘤診斷手段,在2020年僅套用不到100萬人次,未滿足的臨床需求缺口巨大。與此同時,中國核醫學年檢查整體數量也要遠低於世界已開發國家水平。

切實關註到核醫學領域存在的診療需求,除了上述八部委印發的【發展規劃】外,藥監和衛健等部門亦單獨出台了多項檔,旨在從政策端發力,促進中國核醫學領域的發展。

為鼓勵放射性藥品研發申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2022年9月釋出的【關於改革完善放射性藥品審評審批管理的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將「鼓勵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放射性藥品創新,對放射性藥品註冊申請給予優先審評審批。完善放射性藥品技術審評體系,在受理、技術審評、核查、檢驗等環節體現放射性藥品特點」等創新舉措。

同月,國家衛健委釋出【國家衛健委開展財政貼息貸款更新改造醫療裝置的通知】,對醫療機構裝置購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貸款實施階段性鼓勵政策,中央財政貼息2.5個百分點,期限長達2年。在業內看來,這項政策表明國家層面對醫療裝備產業的高度重視,將極大帶動大型醫療裝置的購置,進而推動中國核醫學的發展。

業界普遍認為,受政策利好催化、核醫學顯像裝置普及率提高等因素影響,中國核醫學行業的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張。根據預測,中國核藥在2025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62億元,5年間年增速超過17%;此外,國內SPECT/CT、PET/CT裝置未來10年裝機量也將持續增長,年增速預測將超過12.0%。

中國核藥領域廣闊的市場前景同樣也吸引來了資本的目光。據統計,2022年,在資本寒冬裹挾下的創新藥領域各細分賽道中,備受追捧的核藥領域逆勢而上,成為過億級融資事件占比最高的細分賽道,單筆融資金額達到1.26億元,且多為早期融資,B輪及B輪以前融資事件占比達到83%。

也就是在這一年,瑞迪奧獲得了百洋醫藥母公司百洋醫藥集團的戰略投資,其核藥和裝置研發在百洋的創新生態體系加碼之下,得到加速發展。

作為一家產業投資集團,百洋醫藥集團基於旗下上市公司百洋醫藥的商業化能力,搭建起科研成果轉化平台,攜手國家級科研院所,聚焦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基礎研究平台三大賽道進行創新成果投資孵化。對於被投的創新企業,百洋醫藥集團充分發揮「產業投資人」角色,為其提供專利管理、臨床研究、研發管理、資金等產業資源要素配置,加速孵化培育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真正能最佳化臨床醫療場景的醫藥健康產品。

而致力於提供核醫學診療整體解決方案的瑞迪奧與百洋醫藥集團的理念不謀而和——藥物創新的同時可以帶動裝置創新,從而實作核藥更精準的使用和判斷,最終實作醫療場景的持續最佳化。基於上述思考,百洋醫藥集團與瑞迪奧攜手進行了「藥械合一」全產業鏈規劃:除核藥外,雙方在核醫學分子探針及高靈敏度核醫學SPECT/CT研發制造領域的布局,也將進一步幫助核藥提升靶向性、幫助核醫學裝置顯像更清晰。

在業內看來,「藥械合一」戰略不僅實作了核藥研發與裝置生產的閉環,更讓核醫學顯像技術更精準、更快速。目前,除GE、諾華等少數跨國藥企外,還極少有核藥企業構築起藥+械這一完善的鏈條布局。瑞迪奧與百洋醫藥此次的簽約,將為中國核藥賽道註入新的活力和動力,更將成為中國核醫學創新「加速跑」的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