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火針點刺配合常規針刺治療溫熱下註型II期內痔的療效怎麽樣?

2023-12-07健康

痔是由於直腸末端黏膜下以及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淤血、擴張以及屈曲,形成的一個或多個柔軟的靜脈團,屬於常見的肛腸類疾病。臨床特點主要為便血、疼痛、痔核脫出。痔根據其發病部位及癥狀,在臨床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在痔病中以內痔最為多發,並呈I到IV期漸進性發展加重。 本病雖不危及生命,但發病率高,癥狀的反復發作給患者帶來極大不適,對患者的生理、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對於內痔,I期內痔病情較輕,一般不需要外源性醫療手段幹預即可自愈,III、IV期內痔往往需要依靠手術療法。內痔生於肛門齒狀線以上黏膜區,好發於結石位3、7、11點處,其主要表現為便血、痔核脫出、肛門不適感。

II期內癆患者癥狀較為明顯,發病率高,易反復發作,且發作持續時間較長,非手術療法往往成為首選,其治療0的是以改善癥狀為主。 針灸療法手段多樣,在內痔的治療上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長期療效持久。 在臨床報道中,單用針刺、火針以及針對痔點的物理治療均被證實療效確切,而將三者結合起來治療本病的研究相對缺乏。

本研宂中采用的火針點刺痔點的方法是根據痔點的挑治方法所改進,較之挑治方法,本操作更簡單易行,痛苦相對較小。 將濕熱下註型I期內痔患者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治療組采用火針點刺後背痔點配合常規針刺法,對照組采用常規針刺法, 旨在觀察兩種方法對該病的西醫癥狀、體征及中醫證候的改善情況。

以評價火針點刺後背痔點治療該病的臨床可行性及優越性,為以後的臨床套用提供客觀的理論依據。 祖國醫學對痔病的認識與治療歷史可謂久遠,其最早認識可源於【山海經】中「癆」的病名的提出, 現代醫學中的內痔、外癢,並且在治療方面首次提出內痔結紮、外痔切除方法。

【黃帝內經】對於肛腸的生理解剖、痔的主要癥狀以及病因病機,做出了較全面的論述,飲食不節是痔的主要病因之一,概括其病機為絡脈血管弛緩,血液瘀積成癆。這為痔的後續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論基礎。 隋代【諸病源候論】對痔的分類做出了進一步的完善,系統的將痔分為牡、牝、脈、腸、血五大類,多為後世醫家所采用,並豐富了病因病機,提出了治療的相關方藥和導引療法。

有關癢的別名,【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中記載:「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 以及【醫宗金鑒】:「腸風,血清色鮮遠射血散如篩。」「又有血箭痔,生肛門或裏或外,堵塞墜腫,每逢大便用力,則鮮血急流如箭。」 此處「近血」「腸風」均是對痔瘡主癥便血的特點的概括,可視為痔的別稱。至唐【外台秘要】貝撮早明確提出內痔、外痔的分類,指出內痔「但便即有血」。

及至明代,【外科正宗】對於外科治療方法方面做出了總結描述。至此對於痔的認識及治療方法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 另外,在中醫經典古籍文獻中對痔的論述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把人的機體孔竅中有小的肉狀突出的疾病都統稱為痔,二是所有與肛腸相關的疾病的總稱,二即是現代醫學中所認為的痔。

痔瘡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現代社會人口老齡化趨勢上升,人們飲食生活習慣的變化,生活及工作節奏的加快,痔瘡的發病率明顯呈現上升的趨勢。 歷代醫家對痔的病因病機認識不一,總結來說,痔瘡的發生多與臟腑本虛、年老體弱、飲食失宜、久坐或負重久行、長期便秘或臨廁久蹲、瀉痢日久、婦人妊娠等因素息息相關,

其主要病機是各種因素所致的臟腑功能失調,風濕熱邪侵襲腸絡,瘀血濁氣結滯不散,血液瘀積,氣血凝滯阻於魄門,筋脈懈縱而成痔。 瘡屬本虛標實之病,臟腑虛衰、身體虛弱是本,多種因素所致的氣血結聚肛門為標。 正如【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臟腑本虛,以致氣血下墜,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沖突為痔。」

【醫宗金鑒】:「久病咳嗽而後生痔。」先天臟腑虛弱、年老體弱或久病所致體虛,氣虛固攝血液無力,導致脫出、出血加劇,氣虛行血無力, 血行不暢而導致血液瘀於肛門局部,因而「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擗為痔。 」指出在外邪侵襲機體傷及臟腑的基礎上,飲食不節而致筋脈馳縱而成痔。

與現代提出的肛墊內括約肌松弛斷裂學說有相似之處。在外科著作【瘡瘍經驗全書】中亦對此有相關記載:「飲食不節,醉飽無時,恣食肥膩,胡椒辛辣,炙馎釅酒,禽獸異物,任情醉飽*,風熱下沖,乃生五痔。 」飲食過飽,過食肥甘厚味等滋膩之品,或過度飲酒等均使腸胃生濕積熱,濕熱下註於肛門使其氣血縱橫,經絡交錯。以上說法均明確指出飲食失宜是成痔的重要因素之一。

【外科正宗】雲:「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及擔輕負重,竭力遠行,以致濁氣瘀血,流註肛門,俱能發痔。」 又如【醫宗金鑒】:「因勤苦勞累,負重遠行,以致氣血交錯而成痔者。」明確指出痔的發生與久坐、負重、久行有關。 久坐久行導致血脈循疔不暢,氣血執行受阻,濁氣瘀血結聚肛門而生痔瘡。

不良的如廁習慣以及大便失調,例如便秘燥矢或久瀉久痢或臨廁時久均可引起癆瘡。【醫宗金鑒】曰:「有久瀉久痢而生痔者」,久瀉脾氣虧耗,亦損傷肺氣,從而導致大腸之氣不足,攝血、行血無力,氣血、濕油結聚肛門。 日久便秘,糞便蓄積於大腸,致使周圍血行受阻,血凝成團而生痔。臨廁久蹲,體位因素致使肛門處血液回流受阻,氣血趨下,流註局部而使筋脈橫縱交錯結於肛門。

婦人由於妊娠期久坐或產時用力太過,導致余血滲於肛周,引起氣血交錯,血液凝滯而成痔。同時孕時由於胎兒壓迫,氣血循疔不暢,而致氣血壅滯下墜瘀積成痔。 綜上所述,本病的發生,內因於「虛」,兼因飲食失宜、大便失調、久行、久立、久坐、婦女妊娠或因外感風、濕、燥、熱等邪氣而致臟腑功能失調, 經絡關格壅塞,瘀血濁氣流註於肛門,結聚成團而成痔。

痔是臨床中一種常見且多發的肛腸相關疾病,其發病率位於肛腸疾病之首。民間說法「十人九痔」也反應了其發病範圍之廣,患病人數之多。 近次全國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肛腸疾病的發病率為60%,而痔占所有肛門直腸疾病的87%。其中以內痔最為多發, 占肛腸疾病的53%。其病女性多發,且隨著年齡增長,其發病率亦逐漸增加。

雖然痔病本身對生命甚少產生危及,但其肛門處的不適癥狀,卻往往對生活產生較大影響,因此探討痔的有效治療方法意義重大。 對痔的成病機理的認識最早基於靜脈曲張學說發展而成,認為痔的發生是由於直腸下端黏膜、肛管皮膚下靜脈叢有一處或多處存在瘀血、擴張、屈曲而形成柔軟的靜脈團。

這一觀點為現代醫學所接受並沿用多年。隨著對解剖、生理、病理研究的深入,所提出的「肛墊學說」對痔的本質性研究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痔即肛管和直腸處的一種組織墊,是人體所具有的正常解剖結構,當該肛墊發生病理性變化並合並出血、脫垂、嵌頓、疼痛時方成痔病。 這一新概念的提出被目前學術界所公認,並在肛腸相關疾病的著作中被廣泛套用。

基於對痔的發病原因的研究,目前尚無明確定論,多種學說均有其可取和不足之處,目前較為認同的有以下幾種。 該學說提出痔的形成主要由於肛管黏膜下靜脈的異常擴張瘀血所致,造成靜脈曲張的因素很多,由於門靜脈系統及其分屬靜脈都沒有靜脈瓣,容易形成血液瘀積。

加之直腸上下靜脈位淺,管壁相對較薄,以及末端直腸黏膜下組織松她都可以阻礙靜脈回流從而擴張屈曲成痔。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證實痔的發生與門靜脈壓力增高無直接關系,並行現痔靜脈會恒定性的發生生理性擴張,擴張的靜脈屬於正常生理結構, 而靜脈曲張學說並不能對此作出充分解釋,因而該學說逐漸失去其主導地位。

該學說認為痔是肛管直腸下端的直腸海綿體組織化生而成,該海綿體屬一種勃起組織 ,由直腸黏膜下端的動靜脈及交通支、彈力纖維結締組織以及平滑肌所構成, 該組織發生增生肥大則形成痔,這一學說的核心觀點認為痔的本質是局部粘膜處血管增生形成的血管瘤。

然而按照該理論的觀點,痔的形成是先有組織的增生肥大而後出現出血癥狀,顯然這與臨床表現並不充分一致。後來在相關的實驗研究中,在痔組織的病理切片中也未曾發現血管增生現象存在 。這一學說因此受人質詢。認為肛墊即肛門區的一種組織墊,屬於具有高度特化性質的血管性襯墊,是人體的正常解剖組織,可以動態的調整彈性,對於肛門的自制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提出了肛墊下移學說。 是固定肛墊的支撐性結構,由於盆底動力學改變導致的平滑肌退化、扭曲、斷裂,彈性纖維減少,或靭帶的損傷破裂,破壞了對肛墊的固定支撐作用, 就會出現肛墊的脫垂和下移,作用在肛墊上的不良刺激促使組織胺被釋放,致使局部吻合血管擴張,血液瘀積,血凝塊形成,從而形成痔。這一學說對於痔的病因機理認識方面逐漸成為主流學說。

對內痔的形成原理作出了很好的解釋,但對外癆的形成機制,又存在不合理性,因此無法概括所有的痔病的成因機理。結合各種學說並互相補充完善,對於內痔的定義,內痔是血管叢及靜脈等肛墊組織的支持性結構吻合時發生的病理性改變和移位 。提出了恢復肛墊的生理位置是其主要治療原則,因此幾種學說相互補充對於痔的發病機理能夠做出更完善的闡釋說明。

隨著對痔發病機制的進一步研宄與認識,在治療理念上也相應的發生了變化,對於傳統的「見痔就治」的錯誤理念提出了糾正,現在認為,無癥狀的痔無需治療,只有當合並出血、脫垂、血栓、嵌頓時才需要相關醫療手段幹預治療。 傳統治療觀點以消除痔塊為目的,而今轉變為復位、保護下移的肛墊,以消除臨床癥狀為主要治療原則。 承山為足太陽膀胱經的腧穴。

【肘後歌】雲:「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須下病無蹤」,針刺承山穴既能清熱祛濕以調理膀胱經經氣又能疏調氣血,使肛門部壅結的瘀血油氣得以疏導消散。長強為督脈絡穴,位近肛門,刺之可直達病所而宣通肛門部氣血。 長強、承山相配也是治療痔疾的經典遠近配穴。次髎、大腸俞亦為膀胱經腧穴,足太陽經別自踹至胭,別入於肛,二穴合用可清瀉肛腸濕熱,疏導膀胱經經氣而消瘀散滯。

二白穴屬經外奇穴,古代文獻中記載該穴有提肛消痔之效,【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中記載:「或痛或痔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尋」,針刺二白穴具有調整下焦氣血之功效,從而發揮消炎、止痛、止血、活血等多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