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走路能不能降血糖?走多少為好?怎麽走比較合理?一文說清

2024-04-12健康

哪怕在今天,在很多人看來,糖尿病依舊是個「老年病」,和自己關系不大。

但事實上,糖尿病離我們越來越近。在中國,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人患糖尿病,每3個成年人中更是有1個處於糖尿病前期。

控制血糖是我們每天都要做的努力,那經常聽老一輩說,走路多有助於降血糖,是真的嗎?

一、走路就能降血糖,是真的嗎?走多少步好?

走路是最簡單最放松的運動,日常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走路好處不少,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更有人說走走就能降血糖,這是真的嗎?

一項由範德貝爾特大學研究人員釋出在【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誌】上的研究,在調查了5677名平均年齡為51歲的參與者後,發現了步數與患糖尿病之間的關系:每日步行量增加與降低糖尿病風險密切相關。

對於健康的人來說,隨著步數增加糖尿病風險會逐漸降低, 達到8000步後,效果會越發明顯。每天10700步的人相對於走6000步的,患2型糖尿病風險更是直接降低44%。

但這個走路不是散步那種慢慢走,而是有強度的快走,對體力有一定要求的。

天津體育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學院研究生導師李慶雯指出,運動作為糖尿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份之一,被稱為「五駕馬車」之一。有人將快步走形象地比喻為具有降糖效果的「散步藥丸」。

那到底要走多快呢?【英國運動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每小時步行速度每增加1千米,患糖尿病的風險就降低9%。此外,降低糖尿病風險的最低步行速度為每小時4千米,相當於男性每分鐘87步,女性每分鐘100步。

因此,如果身體條件允許,不妨加快步行速度,這對健康更為有益。

二、腿腳是人體「血糖儀」,有5個表現需警惕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公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球20至79歲人群中約有4.63億糖尿病患者,其中近一半的患者未被確診。

在2013年的全國調查中,中國未被確診的糖尿病患者占總數的63%。換句話說,每10個糖尿病患者中至少有6個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患上糖尿病!

北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汪芳指出,腿部可以被稱為人體的「血糖儀」,因為當血糖超標時,我們的腿部可能會發出提示訊號:

1.瘙癢難忍

高血糖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導致瘙癢感。這種癢通常發生在手和腳部位,可能伴隨著「蟻走感」,尤其在夜間更加明顯。

2.腿腳麻木

長期血糖超標會損害血管內壁,導致血液迴圈受阻,進而引起腿腳麻木的感覺。

3.皮膚皴裂

高血糖會損害自主神經,導致皮膚出汗減少,異常幹燥。長期血糖超標還可能導致皮膚脫水, 進而引起皮膚幹燥和皴裂。

4.出現「糖斑」

這是糖尿病的特異性皮膚病變,表現為小腿前側出現邊界清晰的褐色斑塊,通常不伴有疼痛或瘙癢。

5.傷口不易愈合

高血糖會影響傷口愈合過程,因為它減少了皮膚細胞的營養供應,降低了皮膚自我修復能力。這可能導致傷口遷延不愈,也可能形成無痛性水泡,特別是在雙腿和足部。

這些癥狀可能是高血糖或糖尿病的跡象,因此對於出現這些跡象的人群,建議及時進行血糖檢測以便早期幹預和治療。

三、這3個壞習慣養出糖尿病,很多人還在犯

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約為35.7%,總人數比糖尿病患者還要多,這數億人可謂是糖尿病的潛在風險群體。

糖尿病前期人群以及中心性肥胖者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高危人群。如果不加以控制,每年有5%至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會發展為2型糖尿病。

而若想阻止疾病持續發展,生活中的3個高危行為可千萬不能再做:

1.久坐不愛運動

長時間靜坐會導致代謝需求和血流量下降,進而使血壓、餐後血糖、胰島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急劇升高。

另外,久坐不動還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會導致代謝紊亂,包括糖耐量低減、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等,從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

2.熬夜、晚睡

根據2023年發表在醫學期刊【內科學紀事】月刊上的一項研究,熬夜更容易導致糖尿病。

相較於「早睡早起」型的人,那些經常熬夜、晚睡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72%。

3.把飲料當水喝

一瓶500毫升的飲料含糖量約為50克,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每日遊離糖的攝入標準。

長期大量飲用碳酸飲料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其中的糖分會導致血糖迅速升高,長期攝入還可能導致胰島功能下降,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雖然糖尿病前期常常沒有明顯癥狀,但卻存在較大的健康隱患,我們要及時警惕並采取積極的生活方式改變,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對於已經出現可能與糖尿病相關的癥狀,應該及時進行血糖檢測,以便早期幹預和治療。

參考資料:

[1]【每天10000步,糖尿病風險降低44%,還降低心臟病、癌癥風險】.醫諾維.2022-12-17

[2]【每天堅持走路鍛煉的人,最後都怎麽樣了?走路註意5點,效果才能翻倍!】.健康時報.2023-08-12

[3]【腿腳是人體的「血糖儀」!發出以下 5 個訊號,一定要警惕】.科普中國.2024-03-2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