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社會大力科普精神心理健康知識,可為何抑郁、雙相青少年越來越多

2024-10-10健康

本文字數約:3984 字

閱讀時間約:5 分鐘

本文章節:

01、精神心理知識科普30多年了,為何患病率仍很高?

02、青少年患病,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密切有關

03、錯誤的家庭教育背後,是低效的精神心理知識

01、精神心理知識科普30多年了,為何患病率仍很高?

一年一度的「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又到了。

前不久,國家衛健委釋出了今年的節日主題: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

編輯

此圖為AI生成

這個主題突出了「共同」,簡單來說,就是呼籲社會各界一起重視、一起實作精神心理健康。

如果想實作這個目標,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必不可少。

健康人群懂得提前預防,患病群體懂得及時正確就醫,然後精神心理從業人士能幫助病患真正康復。整個社會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應該說,最近20年來,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社會各界在精神心理科普方面確實做了大量工作。

以前很多人認為「抑郁癥患者就是矯情」、「抑郁癥患者就是玻璃心」,否認抑郁癥的存在,但現在談起抑郁癥,絕大部份大眾都意識到這是一種病。

以前只要被診斷為精神心理障礙,患者和家屬恨不得保密一輩子,病恥感非常強烈。但現在越來越多名人明星願意公開自己是患者,這對消除社會歧視有很大幫助。

不止明星,脫口秀演員Kid也大方坦誠自己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

從整體上來說,國內的精神心理領域是在進步的,值得慶賀。

可是,前進的道路上仍然充滿荊棘。其中一個備受關註的嚴峻情況是:

近幾年,大眾的精神心理障礙罹患率(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群體),反而越來越高了!

為何「事與願違」,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這個問題值得社會各界深入反思,尤其是父母和精神心理從業人員群體。

02、青少年患病,與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密切有關

分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點像剝洋蔥。

越來越多青少年、兒童罹患抑郁癥、雙相障礙,兒童精神科門診人滿為患。去年就有新聞報道,自從開學以後,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的大夫們就忙得不可開交。兒童病房也進入住院高峰期,很多孩子甚至住不進去。

而精準精神心理學深入到人的內隱記憶層面發現,這些孩子患病最大的原因是接受了錯誤家庭教育方式。

可能有的網友立刻表示質疑:

何醫生,怎麽能把孩子患病的所有責任都歸咎於父母呢?這不是精神分析的理論嗎?很多專家說了,這些精神障礙跟基因遺傳有關。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反復解釋過了:

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真正根源,不是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異常,也不是基因遺傳;

而是心理社會因素,是患者後天形成的「病理性記憶」。

那患者的病理性記憶主要是從哪裏來的?

根據精準化、系統化的臨床心理幹預發現,有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家庭教育方式,還有一些來自於校園、互聯網、社會,甚至是書籍、影視和電子遊戲。

所以,孩子得病,確實不能全都怪父母,絕大部份父母的出發點確實是好的,但家庭教育的方式確實有問題,在無意中埋下了孩子的「病根」。

從整體來說,患病孩子的父母容易犯2種家庭教育錯誤。

第一種,父母受到個人經歷和社會氛圍的影響,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盲目「雞娃」。

他們為了達到「讓孩子成績好」的目的,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意願,雖然初衷是為了孩子好,但對孩子造成了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在這種情況中,往往孩子的精神心理問題一開始表現為厭學。

這部份父母的焦慮和出發點可以理解,現在的社會確實「內卷」成風。但他們其實沒有真正掌握孩子成人成才的規律。

在決定一個人最終是否能夠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後才是智商(IQ)。

而優秀的學習成績,主要只是智商的體現,而且可能是父母、老師追在孩子屁股後面攆著、逼著,孩子才能考出好成績。

如果孩子沒有真正的自驅力、自律性,還缺乏越挫越勇的高逆商的話,不但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風險很高,將來步入社會了也無法立足。

第二種,父母並不會太重視學習成績,甚至有意識培養孩子的逆商,但他們使用的方法不當。

比如明星姜文把兩個6歲、4歲的兒子拉到沙漠裏,每天讓他們出門拉練。又比如電影【抓娃娃】中的富翁夫妻「裝窮人、窮養娃」,讓孩子在貧苦的環境中成長。

他們都想讓孩子多吃苦,鍛煉逆商。但「沒苦硬吃」、盲目地「憶苦思甜」,反而可能對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會破壞親子關系。

其實,當孩子在生活中、學習上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就是父母引導孩子培養逆商的好時機。

父母要懂得引導孩子積極應對,理性地分析原因,比如學習障礙背後的原因,思考解決方法並付諸行動,快速地完善自己的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能夠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還能實作螺旋式上升!

對於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而言,建立高逆商還能幫助他們加快康復,有效預防復發!

03、錯誤的家庭教育背後,是低效的精神心理知識

如果再深入思考,為什麽那麽多父母不掌握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知識,是建立在精神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的。地基沒建好,房子也不可能建得好。

編輯

此圖為AI生成

所以,這背後很大的原因,是目前大部份精神心理的科普知識,是比較低效的,有些甚至是非常低效的、錯誤的,不僅非科學,而且對家庭教育、對親子關系等有很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可以說它們只是「資訊」而不是「知識」!

比如,佛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流派在國內大行其道,不僅在心理咨詢、心理治療中大量使用,還在所謂的「家庭教育知識」中大量出現。

事實上,精神分析流派對很多行為、表現的解讀是非常表面的,甚至是牽強的、荒謬的,分析得一套套的,但嚴重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其他療法,比如認知行為療法(CBT)、情緒平衡療法、團體治療、薩提亞家庭治療等,雖然整體上有一定作用,有些也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對很多患者而言還是無法深入而高效,效果還不如精神科藥物明顯。

現在國內外精神醫學有了很大進步,開始重視疾病背後的心理社會因素,一線治療方法中也包括了心理治療。

但是,很多精神科大夫發現患者接受了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後,病情還是沒有起色,有的患者甚至對此很抗拒。

這令很多大夫認為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沒用,進一步認為精神障礙的主要病因不是心理社會因素。

這些大夫的觀點也會影響部份父母,削弱他們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的關註和重視,甚至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問題。

那如果繼續刨根問底,為什麽國內外主流的精神心理學知識比較低效?

因為它們都還停留在人的外顯記憶層面,只能透過人們記得的事來理解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

但導致精神心理問題的病理性記憶,有很多儲存於人的內隱記憶層面,個體根本想不起來。

如果不能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就無法真正理解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根源,就無法幫助已患病的群體快速康復;

也無法對家庭教育提供真正科學有力的指導,父母們很難做好病因預防,患病率也就居高不下。

真正深入而高效的精神心理知識,應該是能夠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比如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

前中國首富陳天橋在罹患了驚恐障礙後,開始了解醫學、心理學。

他驚訝地發現,人們對大腦和意識的認知水平仍和50年前一樣,發展非常緩慢,連真正的病因都還找不到。

他意識到了國內外主流精神醫學、心理學的低效和落後,決心改變現狀,他向美國科研機構投入了大量資金,用於研究腦科學,希望能夠盡早找到精神障礙的真正病因。

陳天橋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可惜,從目前來看,他仍未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向。

他仍然希望從生物學層面尋找病因,忽視了病理性記憶,直到目前,他投資的科研仍未取得突破,他又轉向了佛學。

「世界精神衛生日」已經持續了30多年,很多精神心理從業人員主動擔負起社會責任感,投入到科普行列。

可是,我們不能一直只埋頭苦幹,而要擡起頭來看清楚方向。

科普知識是對的,但知識也有高效和低效之分;科學是有時代內容的,時代的巨輪在向前飛奔,科學也要不斷發展,破框而出。

我們會繼續分享更加深入、更加高效的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希望越來越多的人看清楚精神心理問題的真相,掌握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只有患病率大振幅降低了,精神心理障礙的治愈率大振幅提高了,康復者和家屬也不再擔心復發了,才能真正實作社會共同的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