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先生人到中年,有天吃完晚飯後出門散步,在家附近的公園裏看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哈士奇,出於喜歡,梁先生趁狗不註意的時候摸了一下狗的頭。
結果哈士奇明顯受驚,回頭就是一口,雖然梁先生收手較快,但還是被犬牙掛傷,造成了一道三厘米的傷痕。
旁邊有人看到後叮囑梁先生,要立即去社群醫院接種狂犬病疫苗,可是梁先生對此表示不在意,他說:「現在的狗都打過疫苗的,不用怕,再說了又沒咬進去,沒關系」。
就這樣,梁先生該吃吃,該喝喝。過了一個月,他突然感覺自己很害怕陽光,然後怕水濺到自己,並且出現了癲癇的癥狀。梁先生的妻子見狀立即將其送到醫院。
醫生看到梁先生的癥狀,再結合他的外傷史,判斷這是「狂犬病」發作,立即為其接種了疫苗,可惜的是,梁先生連一個晚上都沒撐過去,於早晨五點離開人世。梁先生臨終前明明註射了疫苗,為何最後人還是沒了呢?
狂犬病為何這麽恐怖?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疾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之一,據當前臨床數據報道,被攜帶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抓傷後,如果不及時註射狂犬病疫苗,那麽患者很有可能會在三天乃至一個月後發作狂犬病。
狂犬病一旦發作,死亡率接近100%,也就是說狂犬病沒發作之前,醫生還有機會救你,但是狂犬病一旦發作,只有老天才能決定你的生死。
狂犬病經過傷口進入人體後,發病途徑是什麽樣的?
狂犬病的致死率接近100%,就是因為狂犬病病毒非常狡猾,它和愛滋病病毒的狡猾程度有得一比,都是先潛伏,然後再一招制敵。
狂犬病病毒進入人體後,首先會在肌細胞和皮膚細胞的位置待一段時間,然後度過潛伏期,緊接著它會透過全身多個細胞接近神經細胞,並且沿著神經細胞一直緩慢上行,到達脊髓後進入大腦,並不會隨著血液系統到處擴散。
等它到了人體的主機,它就會開始大量繁殖,然後占領海馬區、小腦、腦幹,並且在大腦灰質大量繁殖復制,接下來它才會開始自己的破壞大業,對患者造成難以挽回的大腦、脊髓損害,因此狂犬病一旦發作,根本搶救不回來。
據研究發現,狂犬病病毒在人體周圍神經上的平均移動速度為3mm一小時,因此被狗咬後,常常要花幾個星期、幾個月、幾年的時間才會發病,並且在兩天之內殺死宿主。唯一能阻斷狂犬病毒發作的,就只有及時註射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發病會有哪些癥狀?多留意
研究發現,曾有人被狗咬後,在19年之後才發病,因此狂犬病病毒沒有確切的發病時間,對患者來說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後一天。
當狂犬病進入人體後,主要度過四個時期:
第一期,潛伏期。此時的狂犬病病毒不敢輕舉妄動,因為羽翼未豐,它不敢輕易地攻擊宿主,因此它會潛伏1-3個月,少數人會超過三個月。
第二期,前驅期。此時,狂犬病病毒在患者的體內沿著一路上行,因此患者可能會有一些癥狀,比如開始出現低熱、渾身不適、惡心反胃、嘔吐等,開始對聲音、光源感到比較敏感,有些患者還會感覺傷口處有麻木、發癢的問題,大約持續2-4天。
第三期,興奮期。這個時候的狂犬病病毒已經繼續了不少的力量,並準備給予宿主致命一擊,因此患者會進入極度的怕風、怕水、怕光狀態,嚴重者聽到水聲都會發生痙攣,還會出現渾身抽搐、缺氧紫紺等癥狀,大約持續1-3天。
第四期,麻痹期。到了這個時期,患者死亡的結局基本上已經是註定了的,患者的抽搐、痙攣會減少,也會趨於安靜,全身肌肉陷入癱瘓狀態,患者會因為呼吸衰竭迅速死亡,並且會在一天內走完最後的階段。
當患者被初步懷疑患有狂犬病後,一般會做以下幾種檢查:
首先,檢查血常規和腦脊液,患者的周圍血白血球總數在12000~30000/mm3左右,嗜中性球占比80%以上,腦脊液壓力升高。
其次,免疫檢查,患者的血清中和抗體會出現陽性。
再次,在已經死亡的患者身上提取腦組織、病理切片混合藥物後送入小鼠體內,小鼠會在一周內出現狂犬病病發的癥狀。
反正,狂犬病是很可怕的疾病,希望大家不要沒事去挑戰這種疾病,更不要隨意觸碰大街上的動物,如果不幸被小動物咬傷、抓傷,請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檢查,以免付出沈重的生命代價。
狂犬病疫苗,是如何打的?
很多人好奇狂犬病疫苗當中的被動免疫抑制劑是什麽東西,為什麽用起來會那麽復雜,這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免疫藥物。
當患者被確定為狂犬病三級暴露後,醫生會給患者打狂犬病疫苗,但是狂犬病疫苗想要產生作用,要接種第二針以後,也就是被咬傷後的14天以後才可以。這個過程中,如果狂犬病病毒侵略性強一點,患者依舊會患病。
所以此時就要用被動免疫制劑,這是一種人工提取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要在患處局部註射,它能夠中和其中的狂犬病病毒,因此套用於緊急時期。我們常用的是人源性血清又叫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每公斤體重要打20個國際單位,並且一天內用完。
這能最大程度確保被動物嚴重咬傷後患者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降低病發的狂犬病風險。
結語:
狂犬病死亡率極高,這是一種比愛滋病更可怕、更陰險的病毒,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管好自己的手腳,不要隨意觸動動物。當然,如果因為其他原因被動物咬傷、抓傷,就該及時到醫院進行傷口處理和做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