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這兩家醫院如何打造有特色的重癥醫學科丨CCCC2024專家訪談

2024-09-29健康

重癥醫學科,不僅僅是救治危重患者的場所,更是醫學科學進步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疾病譜的變化,重癥醫學科的作用愈加突出。

學科建設是重癥醫學科持續發展的關鍵。它不僅僅局限於先進裝置的引進與更新,更是一場關於知識、技能與人文關懷的深刻變革。

在 「第十五屆中國醫師協會重癥醫學醫師分會年會暨中國危重病醫學大會-2024」期間,【醫師報】特別專訪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浙江醫院原黨委書記嚴靜教授和廣東醫科大學附屬東莞第一醫院院長邵義明教授。他們就如何推動重癥醫學科的發展、提升重癥疾病診療能力等話題,分享了獨到見解和寶貴經驗。

訪談嘉賓: 嚴靜教授

ICU醫生要走到患者床邊

深入臨床一線

06:51

1988年,嚴靜教授在浙江醫院建立了重癥監護病房(ICU),這是當時浙江省內首批成立的ICU之一,也是國內最早成立的ICU之一。如今,這個ICU已經發展成為醫院的一張亮麗名片。

「我們起步於幾張床位,如今已經擴充套件到近百張床位,擁有200多名醫護人員。隨著學科的發展壯大,我們的救治成功率也在穩步提升。」嚴靜教授回憶道。

建設好重癥醫學科的關鍵是什麽?嚴靜教授認為,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明確的方向、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支強有力的團隊,從技術到理念,都必須與重癥患者救治的需求相匹配,並且要追求高標準和規範化的發展。

「科技的飛速發展為重癥醫學科帶來了更多的治療可能性,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大有可為。」在嚴靜教授看來,ICU的患者情況錯綜復雜,涉及的資訊量巨大。除了依賴團隊的集體智慧和精湛的技術操作,人工智慧的輔助也將成為醫生的得力助手。透過融合患者的醫療數據和現有的醫學知識,我們可以更早地辨識重癥患者,預測他們的病情發展,包括判斷是否可以拔管等。此外,這種資訊化的方法還能對膿毒癥和急性腎損傷患者進行早期預警,判別病情的嚴重程度。這些復雜的醫療判斷和決策,都能透過先進的資訊化手段得以實作和最佳化。

除了技術和方法,ICU醫護人員的敬業精神、人文關懷和責任感也是推動學科發展的關鍵因素。對於醫護人員而言,崗位勝任力至關重要,而達到這一水平需要經過大量的培訓,包括系統的教育、理論與實踐技能的提升,以及在臨床實踐中的不斷學習。

「我們現在非常重視教學和培訓,將技術的掌握作為我們開展臨床工作的基石。」嚴靜教授強調,醫護人員要親自到患者床邊,深入臨床,以便更好地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將醫學知識和技能有效套用於實際治療中。

此外,臨床和科研的緊密結合對於推動學科發展同樣至關重要。「醫療團隊需要深入研究,將科研與臨床工作相結合,並確保品質控制,這樣我們的救治成功率才能進一步提高。」

目前,浙江省重癥醫學領域內的重癥醫學研究中心、工程技術與指導中心等在嚴靜教授的牽頭下,形成了一個以浙江醫院為主導、全省醫院整體聯動和同質化發展的網路,構建了全省範圍內的重癥救治體系。

用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對抗那些威脅生命的疾病

想象一下,當一個生命垂危的患者被送進ICU,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與死神搏鬥的醫療團隊。提升醫院重癥疾病診療能力,就是確保這個團隊能在患者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最有力的支持。

「提升重癥疾病的診療能力,意味著要賦予ICU醫生更有效的治療策略和手段,去對抗那些威脅生命的疾病。」嚴靜教授以膿毒癥的診療為例,介紹了其所在醫院的經驗。

膿毒癥在全球範圍內仍有較高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但得益於醫學界數代人的努力,膿毒癥患者的整體死亡率正逐漸下降。國內外廣泛采納的一系列指南在提升膿毒癥救治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指南不僅規範了醫護人員的操作,也明確了膿毒癥患者的救治流程,同時,臨床研究的深入進行,為我們理解膿毒癥的發生機制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面對膿毒癥這一全球性的挑戰,未來的發展需要借助人工智慧的力量,以便更早地辨識患者,做好早期預警,實作各級醫院救治能力同質化。

談及膿毒癥的具體治療,嚴靜教授指出,膿毒癥的治療是一個多方面綜合的過程,其中抗感染治療是最基本的環節。近年來,隨著一系列膿毒癥相關重大科技計畫落地,我們有望獲得更多有效的手段來防治膿毒癥。

在膿毒癥患者的治療中,由於嚴重感染導致的炎癥介質的大量釋放,會導致病情惡化。烏司他丁作為一種廣譜蛋白酶抑制劑,在控制炎癥方面表現出顯著的效果,特別適合炎癥程度較高的患者。它可以有效防止迴圈系統的崩潰和器官衰竭,阻斷疾病行程的中間環節。然而,針對不同患者的療效差異,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烏司他丁治療的個體化和精準化。

「未來,我們還要繼續深入研究膿毒癥的發生機制,探索不同疾病亞型、炎癥的整體狀況,尋找更多的生物標誌物來判斷病程的進展和嚴重程度。透過這些努力,我們期望能夠進一步提升膿毒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品質。」嚴靜教授說。

訪談嘉賓: 邵義明教授

要建好重癥醫學科的首要任務

是找準學科定位

05:19

自邵義明教授擔任廣東醫科大學附屬東莞第一醫院院長以來,在短短幾年內,他便成功地將重癥醫學科建設打造成了市級重點學科,成為了醫院的優勢學科之一。

邵義明教授在分享醫院重癥醫學科建設經驗時指出,學科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重癥醫學科建設更是如此。在他看來,建設好重癥醫學科的首要任務應是找準學科定位,明晰發展重點、明確患者主要來源、著重發展的特色技術等。同時,還要將醫院的整體發展定位與學科建設緊密結合。

他提到,東莞第一醫院的學科定位是「一急一慢」。「一急」指建立急危重癥救治體系,「一慢」則指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慢病管理體系的建設。來到東莞第一醫院後,邵義明教授迅速牽頭建立了急危重癥救治中心,打通了急診醫學和重癥醫學的救治通道,提高了ICU醫師在患者救治中的參與度,並顯著提升了救治成功率。

「患者來源方面,考慮到東莞工業、交通高度發達,因工廠事故和交通事故導致的危重患者較多,醫院急危重癥學科的建設便以提高這類患者的救治能力為重點做了大量的工作。」邵義明教授介紹,醫院的醫療裝置已經全面升級,ICU醫生「武裝到了牙齒」,確保了醫療工作的高效進行。同時,ICU的床位也從17張增加到了32張,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救治機會。

「這些基礎建設的完善,為我們在緊急情況下搶救患者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然而,學科建設最關鍵的還是要有人才。」正如邵義明教授所指出的,重癥醫生需要在高壓環境下長時間工作,面對的患者情況復雜多變,且工作高度依賴團隊合作。因此,重癥醫學領域對醫生的專業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沒有優秀的醫療團隊,先進的硬體設施也無法發揮其最大效用。

得益於背靠廣東醫科大學,東莞第一醫院招攬了大量人才,近幾年超過70位博士加入。此外,邵義明教授還透過雙聘、特聘等方式在大學層面引進了眾多高層次人才,與其他科室相互支撐,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系。

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醫院急危重癥醫學中心已經形成了標準化的救治流程,顯著提高了救治效果,讓患者感到十分安心。「建設一‘急’一‘慢’體系,就是要讓走不了的患者留下來,願意留下來的患者能安心治病。醫院急危重癥救治體系打通後,真正實作了急危重癥的就近治療,科室的口碑迅速傳播,影響力不斷擴大。」邵義明教授說。

重癥醫學一定是走在

醫療技術發展前沿的學科

1995年,邵義明教授開始從事麻醉和ICU工作;2003年,他在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專攻重癥醫學,近30年的從業經驗讓邵義明教授對這份事業有了更深、更獨特的理解。

「急危重癥涉及很多專科,單一的ICU團隊難以應對急危重癥的復雜性。」邵義明教授指出,重癥醫學是醫院建設的支撐平台,只有建立起重癥醫學體系,夯實了基礎,醫院整體才能更進一步,才有形成特色學科的可能。一味地追求醫療特色,將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短板和不足。

東莞第一醫院的重癥醫學科有何獨到之處?邵義明教授介紹,科室以膿毒癥和多器官功能障礙症候群(MODS)診療為重點,在重癥感染和器官功能支持方面形成特色,並在神經重癥治療領域,積極引入神經系統多模態監測等前沿技術,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開拓腦保護新天地。

他進一步介紹,在急危重癥醫學中心,面對刀刺傷大血管破裂等緊急情況,創傷中心團隊「一鍵呼叫」,所有成員在幾分鐘內迅速到位,實作快速、有序的搶救。對於心臟驟停或暴發性心肌炎等生命垂危患者,ECMO支持為他們贏得生機。廣東天氣炎熱,重癥中暑熱射病患者較多,連續性腎臟替代和血液凈化治療大大提高了患者救治成功率,盡可能降低傷害。

「如同建造房屋,重癥醫學科就是地基,地基穩固才能用四梁八柱撐起來。」邵義明教授強調了重癥醫學科的重要性。他表示,重癥醫學科是支撐性學科,只有在其支持下,大型復雜手術才能順利進行,專科醫師才能無後顧之憂。東莞第一醫院已將急危重癥相關專科納入同一體系,並組織相關培訓,提升救治能力,形成院前、院中,術後救治的完整流程。

談及重癥醫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邵義明教授認為,重癥醫學一定是走在醫療技術發展前沿的學科,同時代最先進的技術接軌。未來的重癥醫學科將是一個高度智慧化的平台體系,為醫療救治提供更高效、精準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