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健康

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20載深耕肺癌讓它不再是「絕癥」

2024-08-27健康

在中國,肺癌無疑是「頭號腫瘤殺手」,每年有超過100萬新增患者受到肺癌的死亡威脅。作為國內第一家內外科結合、對肺癌患者實施一站式聯合診療的肺部腫瘤中心, 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 自2002年成立起,創科主任廖美琳教授就立下願望:「總有一天,我們會讓肺癌像慢性病一樣,透過藥物得到控制,讓轉移性肺癌長期生存。」

轉眼間,20多年過去了,中國肺癌的治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化療、手術、靶向治療到免疫治療,患者的生存期明顯延長,肺癌已逐步成為一種「慢性病」, 這期間,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發揮什麽樣的作用呢?

本期海報故事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科

握緊接力棒,用MDT守住肺癌患者的「生命線」

2002年5月,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正式成立,廖美玲教授、周允中教授擔任共同主任,當時中心擁有內科十病區、外科八病區、特需外科、特需內科,總床位數約90張。2006年4月1日,中心正式運轉。陸舜教授從恩師廖美琳教授手中,接過了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的接力棒,羅清泉教授任中心常務副主任(外科)。

從國外系統學習肺癌MDT歸來的陸舜教授決心大幹一場,但很快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早期MDT團隊在討論時經常出現意見不一致、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況。對此,陸舜教授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兩個要求: 一是MDT必須以患者為最高利益,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談科學和醫學。二是必須建立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討論,多讀書多看文獻才能在MDT上有話語權。

陸舜教授

羅清泉教授

為了讓肺癌患者真正從MDT中獲得生存率提升的獲益,中心內外兼長,比學趕超,在臨床診療與科研過程開出一朵朵「並蒂花」:內科團隊在陸舜教授領銜帶領下,不斷開展轉化醫學研究,近10年承擔100余項國際、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共完成22項肺癌適應癥的建立,這其中包括11項國家1.1類新藥臨床研究,讓很多不可手術的晚期患者獲得生存的機會;外科團隊不斷精研更微創、更精準的外科手術,2009年,羅清泉教授成功完成中國大陸第一例達芬奇機器人輔助下的肺癌肺葉切除術,達芬奇機器人手術量全國第一;2024年完成全球首例超遠端國產機器人肺部腫瘤手術(上海-新疆), 就這樣,MDT團隊的武器庫日益壯大,內科的「藥」、外科的「刀」、放療的「線」以及輔助科室的「判」,共同守護著肺癌患者的「生命線」,讓肺癌患者不但能活得更久,還能活得更好。

李子明教授門診中

現中心副主任李子明教授 告訴【醫師報】記者,目前,中心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肺癌MDT診治的學科群,涵蓋從早篩早診、微創外科、化療放療、靶向免疫等各個領域,每年完成胸部手術5千余台,內科治療患者1萬余人,MDT治療肺癌的整體水平始終保持國際一流、國內領先。

站在巨人肩上的飛躍:用精準治療讓肺癌變成慢性病

近年來,精準醫學進入人們視野,賦予了MDT新的內涵。隨著基因組學、免疫組學的發展,肺癌已經細分成一組病,不同的情況應該更精準地運用不同的手段。比如EGFR突變的患者更適合靶向治療,PD-1表達的患者更適合免疫治療……「廖美琳教授創立了肺癌MDT模式,陸舜教授在MDT基礎上提出肺癌的精準治療,我們這一代該如何傳承創新?」李子明教授說,「我們應該站在巨人肩膀上,在肺癌的精準治療的基礎上,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為患者帶來更加個體化的精準診療。」

2021年,中心成立肺癌精準診療多學科團隊,集腫瘤科、放射科、放療科等多學科專家於一體,為局部進展期肺癌、多原發肺癌、局限期小細胞肺癌、復發肺癌等復雜疑難病例患者帶來更精準、更適宜的個體化診療策略。

中心副主任成興華教授 介紹,精準醫學在外科上的表現,就是做「適宜的手術」。這不僅是指微創手術代替原來的開胸手術,而且透過多學科的共同參與,讓手術方式和淋巴結清掃等手術策略更加合理化、精準化。比如早期原位癌及微浸潤腺癌通常沒有淋巴結轉移,亞肺葉切除同樣能達到根治的效果。想要切得小且幹凈,就要準確定位病竈,該團隊透過醫工結合的創新方式,研發出國際領先的「混合現實輔助肺結節定位切除技術」,透過精準定位,讓手術有「跡」可循。

近年來,在中心重拾手術治療機會的肺癌晚期患者正在變多。成興華教授介紹,很多原先不可手術切除的肺癌患者經過圍術期的新輔助免疫治療,又重新獲得了手術機會。僅局部晚期肺癌新輔助治療的最佳化方案,全年就進行多學科討論病例近千例。

有位年過六旬的李老伯,苦於肺癌晚期求醫無門。肺癌精準診療團隊收治後經過細致的評估,判斷老伯的腫瘤雖然已經局部進展,但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只要想辦法讓腫塊縮小,還是有手術切除的希望。中心的多學科團隊從患者角度考慮,制定了新輔助免疫治療,再行手術切除的治療方案。在接受了三周新輔助治療後,李老伯的腫瘤病竈比原來縮小了90%以上,胸部CT上幾乎看不見腫瘤!緊接著,外科團隊「接棒」,為李老伯施行了左肺上葉切除術,徹底、完整摘除了肺部腫塊。更令人驚喜的是,術後病理顯示,老伯肺內已沒有任何腫瘤細胞,達到了病理完全緩解!

李子明教授介紹,李老伯的成功並非個例。目前,該中心僅局部晚期肺癌新輔助治療的最佳化方案,全年就進行MDT討論近千例。在此基礎上,中心已經透過多個臨床試驗成果,形成有望覆寫指南的肺癌圍術期「3+1+13」免疫治療新模式。該模式采用術前3周期免疫聯合化療以確保療效,減少患者手術等待時間和安全性風險。術後補足1周免疫聯合化療則有利於鞏固療效,提高患者獲益。而之後的13周免疫輔助治療,則有效降低患者遠期腫瘤復發風險。

李子明教授自豪地說:「差不多4個患者當中有1個患者的病理標本找不到癌細胞,而且疾病無進展生存期顯著延長,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該模式有望為全球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圍術期免疫治療的「中國方案」。更重要的是,為更多晚期患者帶來了根治性手術的機會。

肺癌創新研究從跟跑到領跑

肺癌中有80%-85%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約三分之一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就診時已達到Ⅲ期,人群數量龐大。其中,不可切除的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占大多數,總體5年生存率不足兩成。為此,陸舜教授牽頭的一項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LAURA研究),在世界上首次驗證了三代EGFR TKI藥物可以明顯提升EGFR突變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細胞肺癌的無進展生存期(PFS),並成功發表在【新英格蘭雜誌】,為此類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

KRAS突變是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的驅動基因突變之一,曾一度被認為是一個「難以成藥」的靶點。在中國,約有5%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KRASG12C突變,攜帶此基因突變的患者一般疾病進展較快,預後不佳。李子明教授介紹,過去,這類患者的一線治療以含鉑雙藥化療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主,但效果相對有限,迫切需要更有效且安全的治療手段。

為此,團隊瞄準這一罕見靶點,在國內率先開展一項KRASG12C突變抑制劑的2期臨床研究。近日,【柳葉刀-呼吸醫學】發表了該研究試驗結果,表明對於既往接受過治療的KRASG12C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KRASG12C突變抑制劑可達到較高的緩解率、較長的緩解時間且安全性可控,其客觀緩解率達到50%。這意味著,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腫瘤出現了明顯的縮小,這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訊息。而且,疾病控制率也達到了89%,這表明近九成患者的腫瘤得到了控制,沒有繼續惡化或進展。

KRAS G12C抑制劑在NSCLC治療領域的突破性進展,不僅為患者開辟了新的治療路徑,更激發了國內腫瘤學界對於晚期腫瘤精準治療策略的深入探索。我們相信,在陸舜教授的帶領下,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將為廣大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中國方案、中國創新藥,不斷覆寫中國乃至全球肺癌的診療模式與理念,也持續提升國內肺癌最新藥物的可及性,為中國乃至於全球的患者點燃生命新希望!

海報巡展實況(上海、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