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周總理徹夜密談,一小鎮隨之在地圖上消失,多年後才揭秘。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講述這個話題。
1966年,相關部門突然對重慶涪陵區的白濤鎮居民進行「清場」,嚴格審查鎮上的居民,過關者留下,有問題的均被遷移出去。
更甚的是,小鎮居然一夜之間就從地圖上抹去了,除了當地人和附近居民,基本無人知曉小鎮的存在。
本以為小鎮就此會落寞下去,但隨著一批又一批子弟兵戰士搬遷進來,這裏又出現了生機。
18年後,白濤鎮再次出現在地圖上。關於這一神秘而又奇怪的變化終於被揭秘。國內外幾乎同時驚訝地知道一件事——白濤鎮有「世界第一人工洞體」。
至今,白濤鎮的這一人工洞體不僅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還直接讓小鎮成為4A級景區,旅遊類及其他經濟由此得到快速發展,跟上了時代的發展快車。
白濤鎮在1967年時及此後都經歷了什麽呢?一切都得從周總理接到的一個神秘電話說起。
1965年10月的一個深夜,正在辦公的周總理突然接到一通神秘電話,隨之簡單地整理衣物,然後便匆匆離開了辦公室。
原來,來電者正是毛主席!周總理見到主席時,只見主席表情嚴肅,未說一句話。不過,他們交換了眼神,就開門見山地開起會來,整夜都在密談一件事——秘密核工程。
次年,周總理批準了在白濤鎮建造中國第2個核原料工業基地的計劃,即「三線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中央軍委為此特別讓工程兵第54師所屬三個團(代號「8342部隊」)負責主要的施工任務。整個工程內容屬於絕密級軍事機密,代號為816工程。
為了杜絕資訊外泄,對外宣稱是「 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 」,由一個團負責廠區的警衛工作。職工與外界的聯系地址一律使用重慶市4513信箱,不允許職工回家探親、走訪,同時職工家屬也不能進廠。
除此之外,白濤鎮的所有人都要進行嚴格稽核,有「問題」的人一律遷出,小鎮的名稱、行政單位和轄區被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上抹去,從此在版圖上消失。
1964年10月,隨著一朵巨大的蘑菇煙雲於16日15時在中國的羅布泊上空騰空而起,中國的第1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意味著我們已經掌握了核武器,不再懼怕帝國主義和蘇聯的核威脅。
既然如此,毛主席等人為什麽要進行一次秘密行動,在白濤鎮展開816工程?
其實更早之前,毛主席等就已經為了這事做準備,下了一盤大棋。
1958年,中蘇交惡初現,蘇聯自此不斷在國際上打壓中國,如對印自衛反擊戰中,給印度提供武器和資金支援等,且還利用擁有核武器的優勢,時刻對我們進行核威脅。
美國方面,從抗美援朝戰爭起,他們便一直視中國為眼中釘、肉中刺,如制造台海危機等,給地區和平帶來了許多不穩定因素。
此外,1964年8月2日爆發的北部灣事件中,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同越南的海軍發生了戰鬥,將戰火蔓延到中國南部地區,影響到了我們的國家安全和穩定。
在這一不穩定的國際環境因素刺激下,毛主席下決心調整國內戰略部署,兩次在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 沿海地區和大城市涉及中國的經濟命脈,不利於備戰,為此各省需要建立屬於自己的戰略大後方,以便於應對各種意外。
此後,毛主席提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決定在中國的中西部13個省、自治區展開一場以備戰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建設,主要內容為國防工業和交通建設。
戰略部署逐漸落實後,在作為大後方的西南地區建一個核工廠的計劃應運而生,成了「三線建設」中國防工業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
楊芳德曾是404廠的廠報記者,他見證和經歷了「三線建設」與816廠計劃的整個誕生及發展過程。
這裏提到的404廠,是為了發展國防事業,保證國家安全,國家在甘肅玉門某地區設立的核原料生產和處理基地。
1964年的原子彈爆破試驗成功,必須歸功於404廠的貢獻。既然已經有了一個核原料生產和處理基地,毛主席、周總理等又為什麽會提出建設第2個基地的計劃呢?
之前已經提及,「三線建設」是在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威脅,以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影響下才誕生的。816廠計劃的產生,也與美蘇有關,楊芳德和潘開太等人的回憶論證了這一點。
動身前往816廠前,楊芳德便在一次內部會議中被告知: 因中蘇關系發生破裂,為防止「蘇修」破壞我核基地,於是決定建立新的核工廠。
楊芳德進一步解釋:如果蘇聯方面出兵,七分鐘就能夠打到404廠,這是對中國的莫大威脅。404廠當時就很緊張,火車、汽車日夜兼程,不敢熄火,接到上級命令就離開。
畢業於湖南大學,時任404三分廠技術組組長的潘開太說,他們會定期參加404廠的政治形勢報告會,警惕的物件雖然包括了「美帝」和「蘇修」,但主要提防的還是蘇聯,他認為蘇聯一旦發動戰爭,使用的將會是核武器,不會是常規的戰爭。
為了應對這些危機,404廠的資料都被外移,都已擬定了好幾個地方作為選址,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在此以前,中央就提出 少數國防尖端計畫要按照「分散、靠山、隱蔽」的建設原則 ,有的還要進洞。
毛主席向來喜歡多留一手,提倡「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因為404廠可能是被攻擊的目標,而一旦它出現問題,那將是非常致命的打擊,所以才提出了建設第2個核原料基地的設想,即實施816核工廠計劃。
有了計劃和設想,廠區應該設在哪裏才安全呢?依照毛主席提出的「三線建設」要求,雲、貴、川(重慶尚屬四川)、陜、甘、寧、青是「大三線」範圍,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戰略後方」。
因此,專家組主要考察的物件是雲貴川等地。沿著祁連山脈進行層層篩選,他們最後找到了白濤鎮。
白濤鎮位於重慶涪陵區東南部,那裏是典型的河谷丘陵地帶,有作為長江重要支流的烏江經過,背靠武陵山,既可以做到就近取水,也能實作隱蔽敵人追蹤的目的。
楊芳德說,他和同事一起來到白濤鎮的時候,小鎮尚是一片洪荒之地,非常偏僻,僅有的小鎮很不像樣。因沒有地方落腳,數百人就寄宿在老百姓家裏,實在住不下人了,便騰出豬圈來,再往裏面擠擠……
1966年12月,中央專委第十八次會議同意了在白濤鎮建設816廠的計劃,出於保密需要和工作便利,決定用「國營建新化工機械廠」作為掩飾。
經周總理批示,工程兵54師主要負責816洞體的施工任務,816廠的建設在此緩緩拉開序幕。
建設核原料基地屬於絕密級軍事機密,為了使訊息不外泄,居住在白濤鎮的居民被一一審查,不能過關的人一律遷徙,小鎮從地圖上消失。
毛主席直接批示,襄渝鐵路在此地改線,不走平地走山洞,附近的站點都撤銷掉,不設立任何停車站點。
當時的稽核有多嚴格呢? 以404廠和816廠建設的參與者舒美為例,不到揭秘時,連家人都不清楚。
1963年高中畢業時,舒美剛好趕上404廠在搭建核子反應爐,她報了名,參加了建設。816廠開建時,她被調了過來。據她的回憶,參加建設者大多是名牌高校,1000多人中,名牌學校畢業的就有800多位。
不過,無論是哪一個學校畢業的,又或者是否參加過404廠建設,都要先進行好幾天的保密課學習。
而這些都是進入待工作階段的,在篩選階段,審查更加嚴格。舒美說,全家人祖宗三代都被查個遍,連外婆家也包括在內。
潘開太對此無奈地說,因為審查所花費的時間、精力和成本過高,甚至影響了816廠後來的人事構成,裙帶關系特別厲害。
正因如此嚴格,到816廠正式揭秘了的時候,舒美的家人才知道她之前所參與的各項工作。
其實,如果人人都像舒美一樣遵守紀律,訊息自然不會泄露出去,不過總會有漏網之魚,泄密的案例偶有發生。
例如,404廠一職工因保密需要,長期欺騙家人說在西安附近工作,但被老父親發現後,罵他「在外面亂搞」。為了消除矛盾,他給家裏人寫信解釋,泄露了訊息,因此被組織以「泄密罪」判了刑。
舒美舉了一個例子,她的檔案室同事是一位剛大學畢業的學生,因在外和朋友吹噓資料轉移、戰備準備、被下放燒鍋爐等秘密而被逮捕。
楊芳德也介紹了同樣由於虛榮心而泄密的例子。816廠派駐重慶辦事處有一位姓霍的職工,他不經意給子女炫耀「我們單位搞原子彈」,後來被人揭發,被判了好幾年的勞改。
杜絕與家人和外界聯系,並不是說切斷了所有聯系,信件的地址還是在的,不過所有的員工都一律使用「 重慶市4513信箱 」作為收發地址,不能填寫其他的線索。
其實職工的管理早已完成了體系化和制度化,但並非人人保密程度一致,816廠的工作人員區別出了不同級別的保密程度,不同級別的在不同的工作區域,彼此間不能穿插。
當然,做好保密工作也有好處,就是能享受到每月13元的保密費用。
正是因為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白濤鎮才真正地從地圖上消失了。潘開太說,當年為了建設三峽大壩前來調查的工作人員,都不知道白濤鎮存在的事。
從員工層面搞好保密工作還不夠,警備工作也做得相當到位。
當時有一個警衛團在負責816廠的安全,共有三道防鎖線,每一個車間都有警衛員,進出車輛要對好口令,口令常改,對不上的人都杜絕進出。
總而言之,細節到方方面面,816廠已經形成了一個封閉的保密單位。潘開太說: 「除了火葬場,這裏什麽都有。」
的確,816廠的各類生產和貿易基礎相當完備,公路車隊、公安局、學校、醫院、面粉廠、醬油廠等應有盡有,可以滿足廠內員工們的所有基本生活需求。
在這些比較完備的安排下,他們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一心一意地完成816工程和其他任務。
據後來解密的統計數據來看,816工程先後有6萬多(含1萬多涪陵區勞工、1萬多全國人才和404廠頂尖技術人才)建設大軍參與,8年用於打洞,9年安裝裝置,總計投資7.46億元人民幣,經歷了工程急建、緩建、停建和轉產這4個發展階段。到1984年,因國家戰略調整,工程被徹底停建。
參與人員如此之多,投資如此之巨,耗時如此之長,讓816地下核工程在完成85%建築和60%安裝工程的情況下,依然是迄今為止「世界第一人工洞體」。
工程的總面積為10.4萬平方米,全長為20多公裏的軸向疊加,高達79.6公尺的主洞室,跨高為31.2公尺的拱頂,洞內的18個大型洞室,多達130余條的導洞、支洞、道路、豎井及隧道,等等,讓整個洞穴看起來宏偉壯觀,簡直是奇跡。
總體而言,洞的建築總布局猶如迷宮一樣,洞中有樓,樓中有洞,洞中亦有洞。
基於其總體面積,有人就認為,將山體掏空出來的石渣築成一米高的石墻,可以從重慶延續到廣州。
這麽大的人工洞穴,如果真正完成工程了,到底有什麽用?
潘開太毫不猶豫地說,816廠作用巨大,除了可以生產核原料外,還能抵擋來自外界的核攻擊,洞穴的頂部覆蓋層共有200公尺厚,這相當於可以頂擋住100萬噸當量的氫彈空中爆炸沖擊力,如果被1000磅炸彈直接命中也能毫發無失真。在地震方面,有山體起到支撐作用,洞穴亦能抗住8級的破壞力。
不僅洞體本身的防禦能力強,洞穴內所安裝的光電控制門是按照原子彈沖擊波計算的,一旦電子門感受到原子彈的閃光,便會自動關上。這就意味著,門外的生物都不存在了,門內依然毫發無失真。
為了完成這一項空前宏偉的工程,人休息,裝置不休息,大家輪班日夜施工,渴了就喝山體中滲出來的水,累了便倚石而睡,晴天被悶得一身汗水,雨天被淋得一身泥垢。
就算是戰士們萬般小心,因公負傷、因公殉職等意外事件也不時地發生,共有71名8342部隊的戰士長眠於此,其他為此獻出生命的還有近百位官兵。為了紀念他們,國家特別在距離洞穴3公裏遠的地方設立了一個烈士陵園,以表緬懷。
盡管816廠工程消耗如此之大,能夠給國家帶來很多的好處。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它終究還是迎來了緩建、停工的命運。
從1977年開始,已經被升任為816廠勞資處處長的舒美,便隱約感覺到國家對核工業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她的角度是從薪資變化出發,敏感地看出這個「原來排在第一位的行業」的優勢已逐漸改變,簡而言之,「 別人在漲,我們不動 」,其他的事業單位如郵電等部門的薪資,居然都能趕上他們的了。
一些嗅覺靈敏的816廠幹部開始為子女做打算,準備給他們尋找轉回地方任職的機會。
潘開太也發現了國家關註度的變化。其一、鄧小平認為「 世界大戰打不起來 」,經濟建設才是國家的出路;其二、新上任的核工業部部長並不像以往的部長那樣,對816廠非常重視。
果不其然,中央在1982年6月就給816廠下達指示,要求緩建工程。1984年2月,中央再次下達指示,讓工程徹底停掉。
由於工程尚未完全完工,因此到徹底停工的時候,始終未能投入生產。再後來,其中極小一部份的洞體被核工業建峰化工總廠用來做倉庫,以儲存物資。
816廠已經完成85%的建築工程和60%的安裝工程,如此中斷,是不是此前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都浪費了?
對於這一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回答。從小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得不償失,畢竟已經投入了很大的資源、時間和人力,這樣就停下來難免讓人可惜。
不過,從大的角度來看,及時停下來是不可避免的,且利大於弊。
從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蘇聯的衰落和中美關系的和好,的確如鄧小平預言一樣:「世界大戰打不起來!」
1979年,經過多年的談判與磨合,中美終於實作了建交。而在此之前的幾年中,中美的關系並不壞,日本等國家更是聞風而動,提前於美國就與我們建立了外交關系。
所以,世界大戰很難打起來,中國受到威脅的因素,也由「美帝」和「蘇修」兩超變成了單一的「蘇修」一超。
1982年,布里茲涅夫對中國的口吻開始變得友好與緩和,在他去世前不久,他曾在塔什幹發表了「塔什幹講話」,話語間不再像之前那樣激烈地與中國對峙,由此被認為是「 中蘇解凍的早期訊號 」。
1985年,鄧小平在10月9日會見到華存取的羅馬尼亞領導人西奧塞古的時候,讓他給剛上位的戈巴契夫傳話,轉達中國對中蘇關系緩和的關切。
1989年,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訪華,中蘇關系緩和,而就在兩年後的1991年,蘇聯走向了解體,美蘇爭霸時代結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抓住這些機遇,高瞻遠矚的中國第2代領導來集體們做出了決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抓住時代機遇,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由此便產生了一個問題,80年代前,中國的重點發展計畫是國防建設;但在這以後,為了經濟建設,不得不將國防事業暫且排在後面。
所以,816工程被停下來,不是國家不重視,而是時代已經改變了。當初啟動該工程的時候,主要是從國際形勢出發,為國防安全考慮的。
進入80年代後,一切都已經發生改變,再不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後果將不堪設想。
綜合這些,停掉816工程雖然會帶來短暫的痛苦,但對長久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那麽,816工程就此直接被擱置了嗎?不是,國家還是一直關註著它的。
2002年, 國防科工委 在4月8日正式同意了816工程的解密,將這一段相當神秘的歷史面紗揭掉,讓人們看看當時的國人是如何創造奇跡的?
與此同時,消失了幾十年的白濤鎮又出現在了地圖上,可以被人們尋找了。
自從解密之日起,將816工程開發成旅遊景點的設想便被提了出來。涪陵區旅遊局局長李廷勇對此論證,認為有很高的可行性,但是由於需要投資2億元左右的資金,因此才被迫擱淺。
經過相關部門的不斷努力後,2010年4月,816核工程人工洞體最終還是被開發了出來,成了部份開放,且只對國內遊客開放的4A級景點。
結語:
很多人熱議816核工程的建設,不支持的人認為,耗時耗力,最後還是沒有投入生產,實屬浪費與可惜;但支持者認為,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這是時代的產物,是第1代領導人想出來的好法子,如果工程真正被完成了,將給國家帶來極大的好處。中性而言,凡事皆有利弊,工程雖然最後沒能完成,但也給後人留下了「世界第一人工洞體」的奇跡,是中國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果,值得後人敬仰與珍惜。透過工程,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精神:人心齊,泰山移!世界上就沒有中國人克服不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