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北抗日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2024-01-08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份,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在這場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殊死搏鬥中,中國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結成統一戰線,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終於打敗了侵略者。毛澤東曾經指出:「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孤立戰爭的觀點,歷史已指明其不正確了。」而在中國人民14年抗戰中,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戰場始終發揮了獨特的歷史作用。

一、日本稱霸世界野心由來已久

中國是日本近鄰,領土面積雖然遼闊,但是自近代起國力衰退。日本趁火打劫,把中國作為其征服亞洲的主要物件。1874年,日本借助所謂難民問題,發動「征台之役」,武裝進攻中國台灣。經英國調停達成協定,迫使中國政府承認其出兵是「保民義舉」,賠償50萬兩白銀。日本侵略台灣,揭開了侵略中國的序幕。

1879年,日本內務大臣率領軍隊、警察強行進入沖繩,鎮壓琉球王的反抗,將琉球改為沖繩縣、正式並入日本版圖。琉球本是中國的藩屬國,受中國保護。但是,當時軟弱的清廷徘徊觀望,舉措無方,由北洋大臣李鴻章請求美國前總統格蘭特調解。對於格蘭特分割琉球的建議,日本政府起初同意將沖繩群島的宮古島、八重山島歸屬中國,其北劃歸日本。由於清廷軟弱無能,對琉球鞭長莫及,日本終於將琉球完全占領。

在對南邊海體擴張的同時,日本又西侵北韓。日本視北韓為侵入東亞大陸的彈板、利益線的「焦點」。1882年、1884年,日本兩度策動兵變,均遭到北韓和中國的聯合反擊。日本雖然攫取部份權益,但未能完全獨霸北韓。1894年7月,日本再度借口北韓問題,發動旨在吞並北韓,掠奪中國遼東等地的侵略戰爭,即甲午戰爭。透過這次侵略戰爭,日本完全占領北韓,割取中國遼東半島(後經列強幹預退還)、台灣、澎湖列島,勒索賠款白銀2.3億兩,還取得了新的通商特權等各種權益。

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迫使中國政府簽訂【辛醜條約】。日本出兵最多,取得了在天津、北京等華北心臟地區的駐兵權。正是日本擁有這個特權,後來以盧溝橋為起點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在華北的駐軍,起初稱作「清國駐屯軍」,後改稱「中國駐屯軍」。1904—1905年,日本與俄國在中國領土上進行戰爭,史稱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俄國,奪占中國東北南部的殖民權益,吞並了遼東半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國宣戰,派遣1個混成旅團在山東半島北岸登陸。隨後,日軍占領濟南,奪取膠濟鐵路(青島—濟南)經營權,攻占膠州灣,占領青島海軍基地。至此,日軍完全控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加上在天津等地駐軍,渤海幾乎完全被日軍控制。中國京畿重地直接裸露在日本的兵鋒之下,已無安全螢幕障。

1919年,墨索裏尼在義大利創立法西斯組織。1920年,北一輝與大川周明組建了日本法西斯團體—猶存社。該社的目標是建立法西斯專制,要「基於天皇親政的本義」,「打破以黨利為主的國策下之政黨政治陋習,以期億兆一心,實作國民理想之皇國政治」。在猶存社的基礎上,日本又衍生出眾多的法西斯團體,如行地社、大化會、大行社、白狼會等。大川周明同軍部要員往來密切,經常去陸軍大學、陸軍士官學校講課,灌輸擴張理論,煽動法西斯活動。他親自主持「大學寮」,為軍部培養對外侵略活動的骨幹分子。他培訓出來的學員,大多分配到中國、北韓等國從事侵略活動。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討論中國局勢,進一步制定對外侵略方針政策。會議由內閣首相兼外相田中義一主持,與會者有外務省、關東軍、陸軍省、參謀部、海軍省、軍令部等各方面官員。會議提出日本對外總方針政策是:「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會議結束後,會議主要內容以【田中奏折】的形式上報天皇批準。

20世紀30年代初期,日本軍部法西斯勢力分化為兩大派,在由少壯派軍官組成的「皇道派」大肆活動的同時,由軍隊幕僚派所組成的「統制派」分化出來,並以更加隱蔽的手段推動日本自上而下的法西斯化。他們的目標是,建立法西斯主義的、以軍部為核心的「統制主義」政治和「統制經濟」體制。他們所主張的國家改造的基本手段,是對外侵略戰爭。這樣,日本由傳統的侵略擴張發展到現代法西斯主義,野心越來越大。

二、東北成為反法西斯戰場

自幕府末期和明治維新時期起,中國東北就是日本覬覦的目標。隨著所謂「大陸政策」的形成、「東方會議」的召開,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輿論逐步加強。日本的一些軍政要人、反動黨派頭目、民間團體的右翼分子,以及日本駐中國東北的各個侵略機關紛紛出動,加緊制造侵略中國東北的輿論。與此同時,日本從各方面進行戰爭的實際準備。1930年,日本軍費占國家總預算的28.5%,軍需品和其他戰略物資進口占貿易總額的41%,90%以上的大中型民用工業已做好轉產軍火的準備,日本關東軍軍事演習更加頻繁。1931年7月,日本挑起萬寶山事件。8月,挑起中村事件。9月18日晚,關東軍炸毀柳條湖鐵路,反誣中國軍隊所為,為侵略中國東北尋找借口。由於東北軍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關東軍以極小的代價,迅速達到了占領全東北的目的。截至1931年9月25日,僅一周內,30座城市、12條鐵路線淪陷。截至1932年2月5日,僅四個半月余,東北全境淪陷。

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就發表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聲明。中共中央和中共滿洲省委及時發表宣言、作出決議,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指出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實質,號召人民拿起武器、用民族自衛戰爭驅逐日本侵略者出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和組織下,東北各族人民、東北軍部份愛國官兵紛紛起來,組成救國軍、自衛軍、大刀會、紅槍會等抗日武裝,共30余萬人,統稱東北抗日義勇軍。他們中有的是共產黨人,有的是東北軍舊部,有的是無黨派人士,有的是普通老百姓。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大家聚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

中共滿洲省委機關從沈陽秘密轉移到哈爾濱後,很多黨團幹部到抗日前線,發動群眾支援義勇軍,甚至親自參加義勇軍。滿洲省委著手抓抗日武裝建設,在各地建立抗日遊擊隊。如巴彥遊擊隊、磐石遊擊隊、湯河遊擊隊,以及綏寧反日同盟軍等,都是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尤其是東北抗日義勇軍遭到挫敗而失散後,在東北真正領導抗日的是共產黨人。為了加強對東北抗戰的領導,中共中央向東北地區派出了大量的黨團幹部。1933年之後,在南滿、東滿、吉東、北滿等地30余個縣境內,開辟了磐石紅石砬子、延吉王隅溝、湯原太平川、饒河暴馬頂子等數十個小塊抗日遊擊區。

1933年5月16日,中共滿洲省委決定,以遊擊隊為基礎,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到1935年末,東北人民革命軍相繼成立7個軍,成為堅持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中堅力量。東北人民革命軍共建立8個遊擊根據地,活動區域達到今遼寧省東部、吉林省東南部、黑龍江省部份地區,共50余個縣境。1936年,東北抗日部隊統一建制,成立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聯鼎盛時期,發展到11個軍3萬余人,沈重打擊了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截至1937年上半年,東北抗聯歷經數千次戰鬥,共殲滅日偽軍1萬余人。不僅取得反「討伐」作戰的勝利,而且把遊擊區擴充套件到70余個縣境,建立了東南滿、吉東、北滿等三大抗日遊擊根據地。後來,東北抗聯11個軍整編為3個路軍:第一路軍歸中共南滿省委領導,第二路軍歸中共吉東省委領導,第三路軍歸中共北滿省委領導。

1937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略中國,東北抗聯的任務由獨立作戰轉變為配合全國其他抗日戰場共同作戰。1938年下半年,東北日偽軍警60余萬人,連續進行所謂「三江大討伐」「東南滿大討伐」「吉林、間島、通化三省聯合大討伐」,企圖徹底「殲除」東北抗聯。東北抗聯各部以轉戰、遠征的戰略行動跳出包圍圈,以打破日偽軍的「討伐」。東北抗聯雖然遭到很大損失,但英勇奮戰,取得了殲滅日偽軍1萬余人的勝利。在此期間,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向東北抗聯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所有東北抗日部隊發出慰問電,稱贊東北抗日部隊是在「冰天雪地裏與敵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

1939年春,遠東局勢吃緊。蘇軍得到情報,關東軍可能發動大規模行動。4月16日,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濱海邊疆區、赤塔州內務人民委員部的負責人和三地的邊防軍首腦接到來自莫斯科的密電:「為更充分利用偽滿洲國境內的中國遊擊隊、進一步鞏固隊伍,一旦中國遊擊隊請求我方向其提供武器、彈藥、食品和藥品,或是請求指揮其作戰,第一、第二獨立紅旗集團軍軍事委員會可以給予協肋。從被扣留的遊擊隊員中挑選可靠人員,以小分隊形式派往偽滿洲國,刺探情報,並向遊擊隊提供幫助。」5月,蘇聯釋放抗聯第三軍軍長趙尚誌、第十一軍軍長祁致中,允許他們帶領100多名抗聯官兵重返東北抗日前線。他們本來是經過組織派遣,越境進入蘇聯請求支援抗戰,卻被羈押了一年多。他們不計自己恩怨,義無反顧地繼續投入抗日鬥爭,表現了抗聯官兵的高度政治覺悟。

1939年秋冬,日偽軍繼續進行瘋狂「討伐」。由於鬥爭形勢惡化,東北抗聯減員較多。1940年1月,中共吉東、北滿省委決定,將各路軍所轄的軍縮編為支隊,繼續在極端困難情況下進行小群分散遊擊戰。第一路軍在長白山區展開艱苦的反「討伐」作戰,第二路軍繼續在完達山區進行分散遊擊活動,第三路軍繼續在松嫩平原堅持遊擊戰。

1941年,日軍在東北增至16個師團,總兵力達90萬人,進行更加殘酷的「討伐」。東北抗聯的後方密營遭到破壞,大片遊擊根據地喪失,遊擊區縮小到不足10個縣。加之自然條件惡劣,東北抗聯部隊減少到不足2000人。針對極端艱難的形勢,中共吉東、北滿、南滿省委確定了「保存實力,培養幹部,堅持鬥爭」的方針。這年冬,東北抗聯部隊陸續轉移到蘇聯遠東地區,建立南野營和北野營,成立了東北抗聯教導旅。在蘇軍的幫助下,抗聯教導旅接受現代軍事戰術技術訓練,提高軍事政治素質。抗聯教導旅不斷派出小分隊返回東北搜集情報、開展遊擊戰爭,為戰略反攻作準備。

在14年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的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遊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大量殲滅日偽軍,沈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及其法西斯殖民統治。中國東北以及華北、上海等地的局部抗戰是整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份,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爭取民族解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份,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份。

三、東北戰場極大地鉗制了日軍北進和南進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稱霸世界的計劃逐步付諸實施。1933年3月,日本結束國際聯盟。1936年8月,日本五相會議確立保證其東亞大陸地位及向南洋擴張的戰略目標,把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列為假想敵國。11月25日,德國、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6日,義大利加入該協定,世界法西斯集團初步形成。

對日本侵略中國的行為,英國、美國、法國等國也采取了姑息縱容的綏靖政策。由它們操縱的國際聯盟,置日本侵略中國的事實不顧;由它們派出的李頓調查團,公然偏袒日本。西方大國的這些做法,極大地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在日本侵略者看來,日本占領中國只是實作中間突破的方針。此後,是首先實施「北進」蘇聯,還首先實施「南進」太平洋,還需要根據戰爭行程決定。

最初,日本企圖把北進作為主要方向,並進行了戰略試探。1938年7月9日,在所謂滿蘇邊境地區張鼓峰山頂西側,蘇軍10余人構築工事。此處位於今吉林省東南部,中俄邊境地區。7月11日,蘇軍構築工事的人數增至40人。7月15日、7月20日,日本透過外交渠道要求蘇軍撤離張鼓峰,被蘇聯拒絕。7月29日,10名蘇軍人員越過邊界,進入張鼓峰附近沙草峰構築陣地,雙方開始發生沖突。7月30日,日軍奪回沙草峰和張鼓峰。蘇軍立即增兵,準備爭奪張鼓峰和沙草峰。日軍第十九師團參戰人數約7000人,火炮37門。蘇軍集結1.5萬余人,火炮237門,坦克285輛,飛機250架。8月8日,蘇軍攻占張鼓峰。8月9日,蘇軍占領沙草峰部份陣地。8月10日,日軍企圖奪回陣地未果。蘇軍以優勢兵力重創日軍,日本當局被迫同蘇聯停戰媾和。8月14日,日軍撤離張鼓峰地區。此戰,蘇軍憑借優於日軍的武器裝備、戰役指揮和諸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挫敗日軍北進企圖。日軍亡526人,傷914人。蘇軍亡236人,傷611人。

日本認為,日軍在張鼓峰和沙草峰的失敗是因為準備不充分。因此,它決定尋找機會再進行一次戰略試探,正式確定北進還是南進的政策。1939年5月12日,在所謂滿蒙蘇邊境地區諾門坎,外蒙古軍隊與偽滿洲國邊防隊發生沖突。幾天後,外蒙古軍隊越過哈拉哈河,並在東岸修築工事。5月28日,日本關東軍山縣支隊2000余人向哈拉哈河地區前進,遭到蘇軍和外蒙古軍隊猛烈反擊,損失嚴重。此後,雙方增調兵力,調整部署。

1939年7月12日,蘇軍建立第一集團軍級集群,兵力約5.7萬人,坦克498輛,飛機515架。8月4日,日軍為實施統一指揮組建第六軍,兵力約5.9萬人。日軍和偽滿軍共計7.5萬人,火炮500門,坦克182輛、飛機300余架。8月20日淩晨,蘇蒙軍經航空火力和炮兵火力準備後,分三路發起進攻。中央集群進行正面鉗制,南方集群實施主要突擊,北方集群實施輔助突擊。8月23日,蘇蒙軍基本完成對日軍的合圍和分割。8月31日,日軍除少數突圍外,大部被殲。9月11日,雙方簽訂停戰協定。此戰,日軍損失1.7萬余人,蘇蒙軍損失1.85萬人。蘇軍武器裝備先進,機動能力強,坦克兵、航空兵與步兵密切協同,是其取勝的主要原因。

張鼓峰戰役、諾門坎戰役慘敗後,日本不得不考慮放棄北進的戰略方針,而選擇向南進攻的戰略方針。1939年12月28日,日本陸軍省、海軍省、外務省共同制定了【對華政策的方針綱要】。該【綱要】規定:日本不介入歐洲戰爭,停止北進,準備南進;與蘇聯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確保日蘇兩國「平靜無事」;爭取美國、英國支持日本解決中國問題,以利於日本向南洋發展。以此為標誌,日本的戰略重心開始向南進轉移。

1940年春夏之交,德國法西斯閃擊西歐,在短短的一個多月裏橫掃盧森堡、荷蘭、比利時、法國等國,威逼英國本土。法國、荷蘭的淪亡和英國的慘敗,給法屬印度支那、荷屬東印度及其他南方地區帶來了政治性的巨大變化。這些國家已無力在亞洲同日本對抗,南洋一帶成為防務薄弱的真空地帶,為日本實施南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德國法西斯勝利的刺激下,日本一些激進的法西斯分子狂叫「不要誤了公共汽車」,極力主張趁火打劫,向南擴張。

1941年,日本陸軍51個師團中有35個師團用於侵華戰爭,占日本陸軍總兵力69%。而侵華日本陸軍的近一半師團,則部署在東北。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英國開始參加對日本法西斯的作戰,東方反法西斯戰爭出現兩個戰場,即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以陸戰為主,太平洋戰場以海戰為主。日本陸軍70%、日本海軍近1/3陷在中國戰場不能自拔,中國戰場成為對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戰場。1942年上半年,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進攻甚為得手,而在中國戰場的處境卻並不妙。直至1945年,擁有100余萬兵力的中國派遣軍,雖為日本陸軍中最大戰略集團,但在中國軍民多年的打擊下和消耗下,既不能回援太平洋和日本本土,也無力進行大陸決戰。

由於陸軍主力被鉗制在中國戰場,日本既不能從東北向歐洲發起進攻,也不能從東北向太平洋全力進攻。而連線歐洲戰場與太平洋戰場的中國東北戰場,進行了14年不屈不撓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蘇聯元帥崔可夫感慨道:「甚至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裏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又無可爭辯的事實。」

四、東北迎來了戰略反攻的勝利

從1943年秋季起,日軍在華北戰場逐漸失去主動權,而力量正處於上升階段的八路軍在一些地區開始占有相對優勢,並首先發起攻勢作戰,揭開了中國戰場戰略反攻的序幕。1943年7月30日,冀魯豫軍區集中主力一部,在地方武裝的配合下發起衛南戰役。8月中旬,衛南戰役勝利結束,八路軍共殲滅偽軍5600余人,收復和開辟了衛河以南地區。8月18日,太行軍區、冀南軍區發起林南戰役。8月26日,林南戰役結束,八路軍共殲滅日偽軍7000余人。11月,八路軍山東軍區在魯南、濱海等地區發起攻勢作戰。衛南戰役、林南戰役、山東軍區討伐日偽軍的戰役,是八路軍主動發起的較大規模的進攻作戰,是華北敵後抗日軍民經積蓄力量、發展壯大後準備反攻的必然結果。這說明,八路軍已在一定程度上奪取了戰場主動權,具備了攻勢作戰的能力,局部反攻的條件開始成熟。1944年,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遊擊隊收復失地8萬余平方公裏,解放人口1200萬。在1945年前7個月,又收復失地24萬平方公裏,解放人口近1000萬。

1943年10月,史迪威率10萬中國駐印遠征軍向緬甸境內日軍發起大反攻,以雪當年兵敗緬甸之恥。1944年5月6日,為配合史迪威的行動,衛立煌統率20萬國內遠征軍亦向盤踞滇西一隅的日軍發起強大攻勢。該部先由美軍陳納德將軍「飛虎隊」的數百架戰鬥機、轟炸機組成強大的戰鬥機群,卷起一片颶風,向怒江西岸呼嘯而去。俄頃,在被日本吹噓為「滇緬路上的直布羅陀」的松山、「東方凡爾賽」的高黎貢山,沖天升起的煙柱匯成一天血雲,死神向日軍撲去,滇西大反攻的序幕拉開了!是日夜晚,中國20萬大軍窮一夜之力全線渡過怒江天塹成功。日本中部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不得不承認「這是軍事史上的奇跡」,怒斥其防守怒江前線的五十六師團部下「混蛋」。

截至1945年,日本中國派遣軍深陷中國關內各個戰場。但是,盤踞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仍然是戰略反攻的一顆釘子。當時,關東軍下轄2個方面軍、6個軍和2個航空集團,共計24個師團又12個旅團70余萬人。此外,還有偽滿軍、偽蒙軍8個師又12個旅,共計20余萬人。關東軍、偽滿軍、偽蒙軍總兵力100萬人,作戰飛機150架(另有可用於作戰的教練機500架),坦克160輛,各種火炮5000門。根據雅爾達協定,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2個月或3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本作戰。

1945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8月9日,美國向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8月9日,蘇聯出兵150萬人對關東軍發動進攻。東北抗聯派遣400多人,擔任蘇軍先頭部隊精靈和轉譯,配合蘇軍作戰行動。東北抗聯官兵分散到東北50多個城市,開展建政擴軍工作。抗聯領導人周保中和馮仲雲給延安中共中央寫信,介紹東北的情況,希望關內部隊快速出關,越多越快越好。東北抗聯為八路軍、新四軍快速挺進東北,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美國原子彈和蘇聯軍隊打擊下,日本頓失抵抗意誌。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召開最後一次禦前會議,決定接受同盟國公告,無條件投降。8月15日正午,日本廣播了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錄音。8月19日,蘇聯遠東軍開始向中國東北和北韓北部主要城市機降小分隊。9月8日,美軍在北韓仁川登陸。蘇軍與美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占領北韓半島,反法西斯戰爭西方戰場與東方戰場終於連結在一起。

經歷14年艱苦抗戰,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抗日戰爭始於東北,結束於東北,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始終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東北抗戰,不僅為全國抗戰贏得了戰略主動,而且溝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與西方戰場的聯系,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