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大起義總指揮的最終結局:一人被授銜元帥,其余二人讓人唏噓

2024-01-27歷史

1927年,蔣介石背離了革命的初心,開始和封建資產階級為伍,發動了慘無人道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在白色恐懼的籠罩之下,處於「萌芽」時期的共產黨意識到了軍隊的重要性,於是共產黨開始嘗試在不同城市進行武裝起義,短短一年的時間裏,中共接連發動了三次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這三次武裝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給中國未來革命發展道路提供了思路,建立了屬於中共自己的革命武裝隊伍。意義如此深遠的三場武裝起義一定和總指揮密不可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三大起義中的總指揮都是誰?他們最終的結局又是如何?

秋收起義:盧德銘

提起盧德銘,大家可能會有一點陌生,他來自四川自貢,在上完中學之後,考取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第2期步兵隊伍裏的學生,在學校表現優異,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員,1925年9月從黃埔軍校畢業之後,留校任政治部組織科科員。1925年11月,周恩來來到了黃埔軍校,組建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雖然叫做國民革命軍,但是軍隊中的人,大部份都是中共黨員,葉挺任團長,盧德銘任獨立團2營4連連長,同國民革命軍一起,開啟了轟轟烈烈的革命事業。

1926年5月,葉挺帶領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出兵湖南,和湖南北洋軍閥吳佩孚作戰。6月2日,盧德銘雖然沒有得到上級的指示,但他主動掌握戰機,率領2營2連全員出擊,追趕敵人,攻占了攸縣。葉挺也經常誇贊盧德銘「戰功都是大家努力得來的,比如這次攸縣的占領,是盧德銘在指揮我,不是我在指揮他。」

在之後的醴陵、平江戰役中,盧德銘帶領4連繞到了敵人的背後,沖向敵人的薄弱環節,對敵造成夾擊之勢,在「混亂」之中殲滅了敵人的力量。因為盧德銘屢建奇功,被授予優秀軍事指揮員的稱號。

葉挺帶著獨立團一路北上,先是占領了湖南長沙,接著又沖向了武漢,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第2方面軍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黨中央軍委根據葉挺的建議,決定幫助張發奎組建總指揮部警衛團,派盧德銘任團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毛主席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將盧德銘從武昌調往江西萍鄉,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盧德銘率領起義部隊第一團從修水西門出發。10日,第一團攻下朱喜廠,占領了平江縣龍門廠。就在所有的軍隊都沈浸在喜悅的氛圍中的時候,起義部隊的邱國軒部趁機叛亂,在第一團路過金坪攻打長壽街的時候,邱部突然襲擊,第一團腹背受敵,犧牲200多人,團長鐘文璋始終,被迫向瀏陽轉移。14日毛主席在瀏陽上坪召開第3團幹部會議,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想法,通知起義軍的三個團到瀏陽文家市會師。到了晚上,毛主席在裏仁學校的的一間教室開展會議,會議上,毛主席堅持放棄攻打長沙的想法,從根本上扭轉全域,保留和壯大革命力量,向反動派開展更有利的進攻,盧德銘積極支持毛委員上井岡山的想法。

最終為了不暴露目標決定分三波進入,23日天剛蒙蒙亮,部隊從蘆溪宿營地沿著瀘溪河走往徐家山,一開始都在計劃之內,突然後續部隊卡在了山口巖和白泥嶺之間,蘇先俊部隊中了軍閥的圈套,遭到突然襲擊,一場交戰之後,受到了很大的損失。盧德銘聽到槍聲之後,擔心蘇先俊的部隊,也擔心毛主席的安全,於是帶著自己的部隊去掩護後續部隊,和敵人進行了激烈的惡戰,最終部隊沖破了敵人的防線,成功保留了後續部隊的力量,但是在這次戰爭中,盧德銘不幸被敵人的子彈中槍,當場犧牲,在上午8點,村民們得知了盧德銘的犧牲,就像是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一樣嚎啕大哭。

毛主席在得知盧德銘犧牲之後,悲痛不已說道:「還我總指揮,還我盧德銘」那年,盧德銘才22歲,在青春最美好的日子裏,盧德銘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黨和革命。

南昌起義:賀龍

八一南昌起義的實際領導者是由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惲代英、鄧中夏、譚平山、葉挺、賀龍等人組成,差不多是清一色的共產黨人,然而擔任這次指揮的卻是賀龍,這其中不免讓人覺得有一絲絲好奇,中共一把手都線上的南昌起義,為何會選擇賀龍來做總指揮?

賀龍雖然出身在舊式軍隊之中,但是他一直以來都在關心著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出生在湖南省桑植縣的賀龍,從小就知道貧窮大眾的生活,地主慘無人道的行為一直是他童年時期的陰影。賀龍在1914年就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反革命鬥爭,曾經三次入獄,但是絲毫不悔。

1926年夏天,他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成為北伐軍中著名的左派將領。隨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革命轉入低潮,賀龍更是選擇了站在中國共產黨和工農大眾這一邊,再結識了譚平山之後就加入了共產黨。

為了抵抗國民反派對中國共產黨的迫害,中共決定集合自己掌握的國民革命軍,準備在南昌發動起義,在起義之前,賀龍、周恩來、周逸群就進行了談話,賀龍表示自己願意聽從共產黨的命令,聽完之後,周恩來就表示想讓賀龍擔任南昌起義的總指揮,聽到這裏,賀龍急忙擺擺手,他認為自己的資歷太淺,不能擔任總指揮。周恩來聽完哈哈大笑,對著賀龍說:你剛才還說,聽從中共的安排,怎麽第一個命令,你就拒絕了。賀龍聽到之後也跟哈哈哈大笑,便答應了周恩來的請求。

7月31日,「砰砰砰」三聲清脆的槍聲,劃過了南昌的夜空,起義開始後,最先打響的是戰鬥是賀龍的第20軍第1師。賀龍帶領部隊先占領了朱培德的營地,因為一旦朱培德的營地被占領,其他營地很快就會土崩瓦解。葉挺指揮的24師,首先殲滅了駐天主堂的第6軍第53團,接著順利地殲滅了敵3軍第23團和第24團,並占領了敵衛戍司令部。繳獲庫存槍械 1000 多枝,並開啟監獄,解救出100多名被關押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經過4個多小時激戰,起義軍全殲城內守敵 3000 余人,繳槍5000余支,占領了南昌城。

廣州起義:葉挺

葉挺出生在廣州惠州的一戶農民家庭,葉挺在兒時的時候,就被啟蒙老師教育,做人要挺身而出,拯救中華之翼,在啟蒙老師的影響下,葉挺有了拯救萬民於水火中的願望。在校園中的葉挺,不但熱愛學習,還關心時事,在【新青年】發表的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抒其「振汙世,起衰弱」之誌。短短的一句話,表達了葉挺對當時社會的批判與渴望中國重振旗鼓的決心,後來從蘇聯歸來的葉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啟了自己輝煌的革命生涯。1925年,葉挺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參謀長,後來被任命為獨立團團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在1927年12月,葉挺被任命為廣州起義的總指揮。

1927年12月11日淩晨,廣州城裏突然傳來了三聲炮響,三顆耀眼的訊號彈劃過了天空,由葉劍英領導的第四軍教導團書香行動,兵分三路,分別從廣州的沙河、公安局、觀音山等軍事要地出發,這次起義除了有軍隊之外,還有一些民間自發的警衛團的農軍部隊,這些民間的組織都是由廣州的工人組成,有縫衣服的、打鐵的等等,雖然他們都沒有經歷過正式的軍事訓練,但是憑著對中共的信任和對革命的向往,這些工人手無寸鐵,依舊可以沖向敵人。

在暴動的那天夜裏,這些工人臨時組成了赤衛隊,聽從葉挺總指揮的安排,葉挺看到工人同誌參與戰鬥的熱情,非常感動,特意給這些工人發放了武器,到了暴動的那天夜裏,赤衛隊左等右等都沒有等來送上武器的士兵。這時候,突然來了一個提著菜籃子的婦女,走到赤衛隊身邊,問赤衛隊的同誌,要不要買菜,說完之後,婦女撥開了馬鈴薯下面的手槍,赤衛隊同誌看到手槍之後,立刻明白了這對婦女的意思,拿過婦女的籃子,回到了赤衛隊的營地,開啟之後發現裏面只有兩支手槍,幾只手榴彈。

當時籠罩在白色恐懼下的共產黨並沒有足夠的軍事儲備,單單是這兩把手槍、幾只手榴彈還是費盡心機才送來的,收到武器之後的赤衛隊並沒有泄氣,這些工人同誌反而拿起了自己「吃飯」的武器:鐵尺、木棒、菜刀等,勇敢地加入了戰鬥,和葉劍英領導的第四軍一起,以勢不可擋的氣勢,沖進了廣州城裏,不懼怕國民黨軍隊的鎮壓,甚至不惜肉搏的精神,在短時間內占領了公安局、沙河等地,不到半天,就占領了廣州絕大多數的城市。在大城市裏建立了工農兵民主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書寫了中國版的十月革命,給當時的中共帶了很大的振奮,在廣州蘇維埃政府裏,頒布了【廣州蘇維埃宣言】。起義軍獲得了空前的勝利,整個城市充滿著喜歡的氛圍。

可惜好景不長,廣州國民黨在第一天失敗之後,同帝國主義勾結,再次對起義軍進行了鎮壓,國民黨帶著國外最先進的武器,鎮壓起義軍,一時間廣州城裏硝煙四起,槍炮橫飛,大街小巷都是國民黨軍隊的身影,面對國民黨的鎮壓,赤衛隊仍然堅守在陣地,絲毫沒有畏懼國民黨的槍炮,由於國民黨的支援不斷,這些起義軍還是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在敵人的不斷支援之下,廣州起義不幸失敗。

廣州起義失敗之後的葉挺,決定和中共一起為新中國尋找新的出路,在抗日戰爭中,葉挺又再一次被任命為第四軍軍長。顧祝同和上官雲相發動的「皖南事變」中,前去談判的葉挺無端被扣押,後來被關到了重慶,接受「軍法審判」,在被關的五年時間裏,葉挺不懼國民黨的威逼利誘,而是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獄中做了【囚歌】明誌,要「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直到1946年3月,在中共的努力下,葉挺才獲得了自由。還沒來得及享受自由的空氣,在4月8日,葉挺乘坐的通往重慶的飛機不幸失事,一同乘坐的王若飛、博古和鄧發等中共黨員都不幸遇難。

葉挺遇難之後,舉國悲痛,毛主席為他寫了題詞:為人二十,雖死猶榮。陳毅更是接下文章【哭葉軍長希夷同誌】紀念自己的戰友。葉挺雖然去世了,但是他與國民黨鬥爭的精神,我們永遠都記得。

這三次起義盡管結局不同,但是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力量,正是這三次起義的嘗試,中國共產黨才慢慢摸清了自己的道路,中國才慢慢實作了光明,在這三次起義中,看到了先輩們的偉大,可是他們當時的困難與迷茫,我們無法感同身受,正是因為先輩們的不斷奮鬥與嘗試,我們才迎來了現如今嶄新的中國。

正是這三次起義的嘗試,中國共產黨才慢慢摸清了自己的道路,中國才慢慢實作了光明,在這三次起義中,看到了先輩們的偉大,可是他們當時的困難與迷茫,我們無法感同身受,正是因為先輩們的不斷奮鬥與嘗試,我們才迎來了現如今嶄新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