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方缺乏「信史」,為何卻有那麽多的史書,背後的原因值得思考

2024-07-27歷史

談到中、西文明的「信史」,也就是出現詳實可信的史書,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二者差距不大。

中國在商朝時期就有了甲骨文和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便誕生了【春秋】、【國語】等史書。

而西方也不遜色,公元前11世紀-前9世紀,古希臘就出現了聞名世界的【荷馬史詩】,後面的古羅馬更是產生了一大把內容詳實、邏輯嚴謹、時間線清晰、事件分明、細節拉滿的長篇史書,所以在西方看來,西方的信史比古中國更加全面,甚至是早於中國。

但事實上,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西方都不具備創作信史的條件,也很難產生詳實可信的史書,從以下三點就能說明問題。

「歷」的問題

歷史中的「歷」,其實就是準確的時間線,真實的信史的第一要素,便是紀事開頭的年份。如果沒有具體的時間,就會讓歷史處在混沌狀態,這樣關公也能和秦瓊大戰三百回合。

縱觀中國古代的歷法,時間秩序穩定,內容豐富多彩,根據考古證實,早在遠古時期,古人就可以「觀象授時」,並由此確定了天幹地支和二十四節氣,此外還有根據推算朔望、安置閏月、日月食以及行星位置來計算時間等。據統計,有名可考的古代歷法共有115種。

比如在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厲王三十七年,【竹書紀年】記載的庚申年,這一年,西周百姓向天子發難,將厲王驅逐,朝中由召穆公和周定公兩位相國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不過就從現在的證據來看,西方在公元前並沒有準確的「歷」。

在凱撒發明「儒略歷」之前,全國的歷法始終沒有統一,每個地方都有一套自己的紀年方法,其中以太陰歷居多。

羅馬人用的太陰歷,每個月是29天或30天,它的一年會比回歸年少十一天,所以每兩年就得加上一個閏月來矯正時間。

然而,閏月的添加是由羅馬的神官們任意設定,一旦處在戰爭年代,或者是宗教活動荒廢的時間,就會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不能指定哪一年為閏年,這樣一來,歷法就會變得越發不準確。

而且因為古代的交通不發達,那些遠離城邦的居民甚至都不知道神官有沒有釋出通告,這就讓許多地方的歷法混亂不堪,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

公元前46年,凱撒為了修正歷法,便發明了【儒略歷】,並在次年正式頒布。

不過,儒略歷也有一個問題,隨著年份的遞進,這套歷法的誤差會不斷擴大,大約每過133.3天,就會累計1天的誤差,而西方又不經常修歷,經過一千多年的時間,這套歷法在西方各地的使用情況那是相當混亂,時間秩序亂成一團。

而且,有關於「儒略歷」的發明時間、精確度,似乎也沒有確切的說明。

一直到1582年,羅馬的教皇格利高裏用上了義大利人Aloysius Lilius的格雷歷,這才讓時間線得到了修繕,而格雷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歷。

清朝覆滅後,民國為了和國際接軌,便在民國紀年法的基礎上,加入了公歷,所以才出現了公歷和農歷共用的情況。

從中我們就能看出,西方產生歷年次序觀念的時間比較晚,而由此產生的信史的準確性也會隨之降低。

文字的問題

記錄史實,關鍵在於文字,然而西方的希伯來文、拉丁文還有希臘文這些古老語種,都不太支持信史的記敘或轉譯。

希伯來語來自於亞非語系的閃語族,是猶太民族的語言,也是世界上較古老的語言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左右。

不過,在歷史上,猶太民族長年四處流散,從而讓希伯來語逐漸成為了只能被用在宗教和書面的語言,喪失了日常交流的功能,甚至走到了絕跡的地步,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才有了重新復蘇的跡象。

羅馬帝國建成初期,羅馬的文字(拉丁文)其實並不健全,因為它原本只是義大利中部地區的一種方言,因羅馬帝國勢力發源於此,於是就將拉丁語在帝國境內廣泛流傳,並將其定為官方語言。

直到5世紀之後,羅馬文字才一步步走向完善。

在3000多年前,希臘民族便創造了希臘語,可以說,希臘語是西方文明的第一種偉大語言,它結構清楚,概念清晰,表達方式千變萬化,既適合有才華的作家的創作,又符合嚴謹的思想家的需求。

不過問題是,這種被認為是所有語言中最有效、最值得尊敬的交際工具,為何卻沒有影響到整個西方,幾千年來也沒有衍生出多少優秀的語言,單說一個拉丁文,它就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才終於走向了常規化。

反之,如果說西方文字早已成熟的話,也不會讓拉丁文流行一千多年。

當然了,文字基礎欠缺只是一方面,更讓人震撼的是,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歷史上,不乏有長達幾百萬個字,甚至上千萬字的「巨作」,涵蓋的內容從經濟、政治、戰爭、宗教信仰、名勝古跡到周邊國家和民族的地理環境、民族分布,只要你想問什麽,它就會告訴你什麽。

比如說古希臘的赫洛多德,這位老哥的【希波戰爭史】就是包羅永珍的歷史著作。

有的時候,就是一個人寫幾個人的書,上可觀天文,下可知地理,前曉過往,後通未來,對戰爭略知一二,所作的哲理詩也是獨領風騷數百年。

如果說所有的史書都成立的話,那就意味著當時的文字系統已經相當成熟了,以至於走到近現代,都能完美地、清晰地、萬無一失地將這些上千年的古文轉譯出來,但這顯然和西方的文字歷史相矛盾。

紀事的真實性

在古代中國,雖然說皇權高於一切,但關於記敘歷史這件事,其決定權卻不在皇帝一人手上,還在於史官和人民,除了忽略歷史的元朝,和實行文字獄的清朝外,歷朝歷代都有諸多不受皇權幹擾而紀實的文獻存在。

不過,在西方世界,除了百姓和統治階層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外,還有一個團體對信史的影響巨大,那就是宗教。

比如在1478年,西班牙天主教成立宗教裁判所,以維護其正統地位,同時用殘忍的手段懲罰異端。從1483年到1820年,一共有38萬人被判定為異端,被處以極刑的人數超10萬人。

在當時,西方的大量史書都傾向於宗教的統治,那些違背宗教意誌的文獻和文字,要麽被焚毀,要麽被篡改,不過這樣一來,大量事件也將和史實相違背。

而在宗教團體興起的前期,它們也會用大量帶有神話性質的故事來闡述歷史,同時扭曲那些對他們不利的歷史人物和事跡。比如說羅馬帝國的第五位皇帝尼祿,據說他是一個殺妻弒母,獻身給奴隸的暴君,這就有可能是受到基督教渲染後得到的結果。

透過時間、文字和社會性質這三點來看,西方進入信史時代的時間應該比中國晚,至少沒有層出不窮的史學巨作存在,就像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的:「我們這個國家,實際上沒有歷史,沒有眾多的、豐富多彩的事件來為下一代的監管和榜樣提供材料。」

所以說,神聖的羅馬帝國好像也沒有那麽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