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解放戰爭的至暗時刻,毛主席給劉鄧的一封電報拉開戰略轉折序幕

2023-12-12歷史

一、蔣介石都沒有想到,自己距離勝利曾經這麽近

1946年6月,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悍然圍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在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隊從兵力、裝備和後勤保障上都處於絕對的優勢,因此毫不客氣地對解放區采取了全面進攻的策略。

一年時間,國民黨軍先後攻占了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臨沂、晉察冀解放區首府張家口,以及陜甘寧解放區首府、革命聖地延安等重要城鎮。

從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解放戰爭第一年裏,在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和廣大解放軍指戰員英勇奮戰下,共殲滅國民黨軍九十七個半整編旅(師),112萬人,給予國民黨反動派沈重打擊。

1947年5月16日,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指揮下在孟良崮全殲國民黨嫡系部隊,位列「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成為解放戰爭第一年我軍最為耀眼的戰績之一。

1947年7月初,國民黨軍隊從內戰爆發之初的430萬人加數十萬偽軍下降到373萬人,解放軍總兵力從127萬人上升到195萬人,乍一看人數並沒有增加多少。

此時,國民黨軍與解放軍相比仍然有近2倍的優勢,只不過在機動兵力方面比不上解放軍,不得不說,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仍然是精銳之師,晉察冀、晉綏、東北等軍區在大同集寧、四平戰役中都遭到不小的損失。

到了這一年行將結束時,毛主席和中央軍委發現了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經過激烈的戰爭消耗,解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國民黨軍占領延安後,毛主席帶著「中央縱隊」轉戰陜北,盡管有老鄉的大力支持,但從毛主席到警衛員,上上下下一千多號人每天還是只能吃兩頓黑豆飯,老鄉把自己的口糧省出來給了解放軍,自己和孩子還得餓肚子!

彭老總指揮兩萬多人的西北野戰軍和十倍於己的胡宗南部隊周旋,也是一樣的每天吃黑豆飯,由於營養不良導致長期腹瀉,指揮員都是這樣,普通戰士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餓肚子歸餓肚子,仗還是一樣天天得打,你不打敗國民黨軍隊,就沒有繳獲,也沒有補充,那只能拿大刀和敵人拼命!

1948年初,華野司令員陳毅到陜北了解了西北野戰軍作戰的情況,回去之後他在濮陽華野團以上幹部會議上感嘆道:

西北野戰軍是作戰條件最苦的一個野戰軍,麥面他們有一年多沒有吃到了,小米也很難吃到,主要是吃黑豆,過去是餵馬的馬料,有時還要吃野菜粗糠。

他們每打一仗每門山炮只準打五發炮彈,迫擊炮每門只能配五到十五發炮彈。他們聽了我的匯報,說你們這麽樣大的家底,給我們可以打一年……

這樣的條件跟抗日戰爭時期相比並沒有多少改善,但是這也並不奇怪,因為西北野戰軍把好的裝備和彈藥都拿出來支援其他戰區的解放軍了。

西北野戰軍是這樣,但是華東野戰軍的情況並沒有好多少,由於山東解放區大部份城鎮都被國民黨軍隊占領,野戰軍主力長期在沂蒙山區轉戰,那裏土地貧瘠,條件惡劣,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

粟裕大將後來回憶當時的嚴重局面時說:敵我雙方一百多萬部隊,一百三十多萬民夫長期集中在沂蒙山區,擺在縱橫一百裏的地區內,人力、物力的消耗空前巨大,山東的水都幾乎要喝幹。

令人發指的是,國民黨對侵占的解放區實施喪心病狂的「三光」政策,瘋狂破壞農田、廠礦,殘殺革命群眾和黨的基層幹部,致使各大解放區的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國統區有3.1億人口,加上新侵占的解放區有四五千萬人口,一樣可以抓丁、征糧,被侵占的解放區卻不能支援我軍作戰,而此時解放區的人口已經從抗戰勝利時的1.2億下降到七千多萬!

到了1947年中,解放軍已經陷入了不利局面。根據中央軍委的估計,一百多萬解放軍和幾百萬國民黨軍隊在日益縮小的解放區持續作戰,僅僅依靠解放區的資源已經難以負擔,再這樣打下去,解放軍就算有三頭六臂也贏不了。

你別的不說,俘虜過來第一天就要吃飯,要是飯都吃不上,那還談什麽主義,什麽理想啊!

陳毅元帥在說明這種矛盾時形象地說:

幾百萬的軍隊要吃飯、屙屎、洗澡、睡門板,牲口要吃草,這樣一個巨大的無可避免的消費放到敵人區域,敵人就受不了。如果把這一戰爭重負長期放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受不了。如果不把戰爭引向蔣管區,只註意在我們區域裏消滅敵人,俘虜敵人,最後還是要失敗。

到1947年年中,毛主席經過對全盤的慎重考慮,決心實施戰略進攻,從內線防禦轉為向外線進攻,把戰爭引到國統區去!

這個至為艱巨的任務原先準備由華野完成,但因為國民黨對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最後交到了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肩上。

5月4日,毛主席給劉鄧首長致電,部署晉冀魯豫野戰軍南渡黃河,但對野戰軍進攻的方向尚不明確,在他的電報中只是提到:

以長江以北,黃河以南,潼關、南陽之線以東,津浦路以西為機動地區,或打鄭漢,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別山,均可因時制宜,往來機動。

二、蔣介石調兵魯西南,意圖迫使劉鄧大軍背水一戰

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前身就是著名的八路軍129師,1945年8月,劉伯承司令員指揮野戰軍首戰上黨,再戰邯鄲,殲滅進犯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近九萬人,切斷了隴海鐵路,使蔣介石妄想透過鐵路運兵搶占華北的圖謀不能得逞,同時有力地支援了毛主席、周總理在重慶的談判。

1946年中,晉冀魯豫野戰軍東進定陶,一舉殲滅了國民黨軍嫡系部隊整編第三師,生俘師長趙錫田,使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黯然下台。

在龍固集、張鳳集「龍鳳之戰」中,野戰軍又在幾路國民黨軍圍攻之下,把同樣作為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十一師的一個團(相當於一個旅)挖出來吃掉了。

在經過短暫的準備後,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約12萬大軍出敵不意強渡黃河天險,挺進魯西南。

盡管早已判斷劉鄧大軍有南下可能,並已經部署重兵堵截,但黃河天險竟如此輕易地被突破,這使得蔣介石和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大為恐慌,急忙調動各路人馬圍追堵截。

1946年7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劉鄧首長指揮下實施了魯西南戰役,先後殲滅國民黨軍九個半旅,5.6萬余人,聲勢大振。

1989年11月20日,鄧小平同誌在回顧二野歷史時說:

(魯西南戰役後期)我們打電報給軍委,說趁勢還能夠在晉冀魯豫地區繼續殲滅一些敵人,吸引和牽制更多的敵人,形勢很好啊。

但是,由於國民黨第66師在羊山集負隅頑抗,解放軍久攻不下,打得非常艱難,傷亡較大。

同時,蔣介石由於國軍在魯西南遭遇慘敗,已經從華中和河南抽調了7個整編師,加上原來的9個整編師,一共30多萬人的強大兵力從西、南兩個方向向劉鄧大軍逼近。

而我軍雖然在魯西南連戰連勝,氣勢如虹,但將士們經過一個月的連續作戰已經疲憊不堪,部隊的傷亡也達1.3萬余人,已經沒有辦法在魯西南應付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攻。

進入7月中下旬,魯西南淫雨不止,黃河水位暴漲,蔣介石調兵遣將,意圖迫使劉鄧背水一戰,形勢已經容不得我軍再遲疑了。

遠在延安的毛主席當然關註到了劉鄧的危險處境,就在我軍取得羊山集戰役勝利前夕的1947年7月24日,劉鄧首長收到了毛主席指示大軍下一步行動的電報:

「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占領大別山為中心的數十縣,肅清民團,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吸引敵人向我進攻打運動戰。」

這一最新部署,與劉鄧原先考慮的在豫皖蘇展開的打算可謂是大相徑庭。

魯西南不能久留已成共識,但當時劉鄧首長第一步考慮的是前出豫皖蘇,因為這樣做的有利之處是十分明顯的:

第一,豫皖蘇距離魯西南較近,不僅有利於大軍盡快休整,更可以快速得到已經南下豫西的陳賡、謝富治兵團的支援;

第二,豫皖蘇是新四軍當年的老根據地,群眾基礎較好,而且還能就近直接威脅蔣介石的統治中心南京,一樣可以調動國民黨軍隊往南增援,緩解我華野的作戰壓力;

第三,豫皖蘇地區四通八達,大軍可以快速展開,無論是東進蘇北還是西進大別山,乃至進逼長江都十分方便,這也是毛主席5月4日電報的最初戰略考量。

退一步講,大別山雖然是革命老區,但已經被國民黨反動派侵占多年,老百姓是否能夠支持解放軍仍然是個未知數,千裏躍進大別山前途難以預料!

7月29日,就在羊山集戰役取得全勝的第二天,劉鄧首長再次收到了毛主席的電報:

「現陜北情況甚為困難(已面告陳賡),如陳、謝及劉、鄧不能在兩個月以內以自己有效行動調動胡軍一部,協助陜北開啟局面,致陜北不能支持,則兩個月後胡軍主力可能東調,你們困難亦將增加。」

收到電報的劉鄧首長陷入了沈思:毛主席一生革命鬥爭充滿了偉大的樂觀主義精神,可謂不怕天、不怕地,但直言「甚為困難」實在是前所未有,能夠讓毛主席焦慮如此,那麽陜北的情形不問可知!

再則,細思才發現,主席改變原先前往豫皖蘇的策略,要求我軍直出大別山有其深謀遠慮之處,到豫皖蘇地區雖然眼前有利,但後續發展同樣存在不可預知的問題:

其一,從地圖上看,豫皖蘇北、東、西三面被隴海、平漢和津浦三條鐵路幹線圍繞,南邊是長江,可謂四戰之地;

劉鄧進入豫皖蘇之後,將會立即吸引16個整編師的國民黨軍隊掉頭南下,要命的是,此地不僅有利於我軍快速展開,更有利於國民黨軍利用交通便利快速展開。屆時我軍將陷入被國民黨軍四面夾擊的危險境地!

其二,此時華野七月分兵之後向幾個方向的攻勢都遭遇挫折,部隊損失較大,元氣亟待恢復,即使豫皖蘇地區爆發大的戰事,劉鄧也不可能指望華野立即出兵助戰。

此時,陳謝兵團承擔著調動胡宗南部到陜南,減輕陜北壓力的任務,即使能夠出動一半兵力三四萬人到豫皖蘇,對戰爭全域影響並不大。

既然這樣,索性拉開更大的戰略空間,越過豫皖蘇,直入大別山,向西可威脅武漢,還可破襲平漢線,阻斷國民黨軍的南北聯系,向東則可以兵臨合肥,向南可奪取安慶,順江東下直搗南京,這一樣是蔣介石非常頭疼的。

此外,由於大別山區處於國民黨軍事力量薄弱的腹地,這就相當於在蔣介石的軟肋上插了一刀,令老蔣如喪肝膽。

劉鄧首長料定,一旦發現我軍意在大別山區,蔣介石除派兵圍追堵截之外,還必須抽調大量兵力加強平漢鐵路沿線、漢水及長江一線的防務,以防我軍突襲平漢線!

這樣,才能起到最大的調動敵人的作用。劉伯承、鄧小平毅然決定,不去豫皖蘇了,直接去大別山!

後來發現,當時蔣介石和「國防部」對晉冀魯豫野戰軍下一步動向的判斷有兩個,第一是北渡黃河折返豫北,和華野會師,第二就是南下豫皖蘇,至於劉鄧敢拋棄後方,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直取大別山,實出蔣介石意料之外!

而此時在陜北的西北野戰軍和中央軍委也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8月1日毛主席給陳毅、粟裕致電,告知「邊區受胡軍蹂躪,人民損失甚大,糧食缺乏,人口減至90萬。」

按照抗戰勝利時陜甘寧解放區總人口150萬計算,戰爭開始一年解放區即減少四成,幾乎遭到了淪陷性的打擊。

不得不說,蔣介石的眼光還是非常毒辣和老到的!他深知解放區大多是農村和山區,經濟基礎很差,條件落後,因此從1947年開始部署對早就飽受摧殘和打擊的陜北和山東兩個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國民黨軍隊既和解放軍交戰,又在雙方圍繞解放區關鍵地區的作戰中梳篦一般地來回掃蕩屠殺,將可以帶走的財物劫掠一空,完全摧毀了侵占地區的經濟,使得解放軍即使打回來也再得不到補充。

戰爭打的不僅僅是軍隊、將帥、戰略、戰術,還是經濟基礎和人口底子。果然,人口最少,底子最薄的陜北解放區最先熬不住了。

三、劉鄧落子大別山下活解放戰爭全域

1947年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揮軍西進,蔣介石和「國防部」一時沒有搞清楚劉鄧大軍的部署,以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只是簡單的「北渡不成而南竄」,並再次認為我軍仍可能乘隙北渡黃河。

於是,蔣介石匆忙調集20個旅尾追,另以4個旅布防於許昌、漯河,防止我軍北渡黃河,同時調動部隊沿平漢路南下,希望把劉鄧大軍包圍在黃泛區聚而殲之。

沒想到,劉鄧大軍以破釜沈舟的勇氣,不要後方,不要支援,扔掉了所有重裝備,冒著國民黨空軍的轟炸和掃射硬是闖過了黃泛區,又連續渡過汝河、淮河,一路向南。

渡淮河時,前有大河,後有追兵,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生死系於一線之間,鄧小平同誌多年後回憶說:這是我一生之中最為緊張的時刻。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劉伯承司令員帶頭下水試水深,竟意外地發現淮河水淺可以徒涉。於是十萬大軍一天之內就全部渡過淮河,次日淮河水位暴漲,不要說徒涉,就連架橋都不可能了。

此時國民黨整編八十五師師長吳紹周率軍趕到河邊,見淮河洶湧奔流,劉鄧大軍早已去無蹤跡,國軍難以追擊,不禁長嘆:此乃天意……

這時蔣介石才終於確信,劉鄧的目的地是大別山!

然而為時已晚,1947年8月30日,劉鄧大軍抵達大別山麓。劉伯承司令員向毛主席發報:「我軍已勝利完成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之躍進任務,敵人追擊計劃完全失敗。」

在懊惱之余,蔣介石任命「國防部長」白崇禧為國防部九江指揮所主任,統一指揮江南五省兵力「圍剿」劉鄧。

11月中旬,兇狠而又狡猾的白崇禧提出「總體戰」的策略,采用武力進攻和內部破壞的方法,一方面以其桂系整編第7師和第48師為主力,持續襲擾我軍,使我軍不得休息。

另一方面,白崇禧建立了大量由土豪劣紳和地主武裝組成的「小保隊」,不斷破壞我基層黨組織,在根據地營造白色恐怖。

這些「小保隊」熟悉當地情況,了解解放軍戰術,經常襲擊和破壞我基層黨組織,殺害在群眾家中養傷的我軍傷員,其威脅比國民黨正規軍還大得多。

這些「小保隊」平時混跡在大別山區群眾中間,從外表和老百姓沒有任何區別,一旦摸清了我軍部署情況,就開始集結起來摸崗摸哨,遇到我軍大部隊就作鳥獸散,小部隊又拿他們沒有辦法。

當時,我軍的傷員都不敢掉隊,一旦離大部隊稍微遠一點,就可能被「小保隊」捅黑刀,在群眾基礎差的地方,部隊晚上宿營都要轉移兩三個地方,以免遭到偷襲。

這樣下去,我軍在大別山的生存將會非常困難!連一向寬厚的劉伯承司令員都同意鄧政委的意見,決定狠狠打擊「小保隊」的囂張氣焰。

1947年12月3日,根據劉鄧首長的統一部署,六縱十八旅旅長肖永銀(55年開國少將)帶領三個團突襲包圍了聚集著大批「小保隊」的麻城宋埠鎮,俘虜了2000多「小保隊」。

根據野戰軍司令部的命令,十八旅將俘虜的「小保隊」成員全部槍決——實在沒有辦法,大部隊不可能帶著2000多土匪打仗,如果就地放了,這群頑固分子還會和解放軍作對,危害更大!

宋埠之戰震懾了大別山區猖獗的「小保隊」,使得其中許多人認識到,國民黨軍隊靠不住,如果繼續和已經在大別山紮下根的劉鄧大軍作對,總有一天會被徹底消滅。

在這一事件影響下,一部份當地的國民黨基層幹部、地主和土豪開始主動和解放軍聯絡,表示不再與我軍為敵,並願意合作,希望我軍能夠確保他們的安全。

此時大別山區已經雲集了國民黨33個整編旅,40多萬兵力,劉鄧大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由於所有的重裝備都在過黃泛區時扔掉了,解放軍拿國民黨的坦克和裝甲車沒有辦法,正面作戰傷亡很大。

好多二野的老兵回憶那時的情況比紅軍時期更加艱苦,到了大別山一開始連飯都沒得吃,因為做飯的鍋在過黃泛區時就丟掉了,有的連隊下面,幾個排吃飯洗臉洗腳燒水全靠一個洋瓷盆!

當時已經是冬季,部隊沒有糧食只能靠吃野菜,沒有冬衣只能靠自己縫,有的部隊沒有辦法,把地主家的壽衣布都拿出來做了衣服,一時傳為笑談。

由於貧瘠的山區養活不了這麽多部隊,為了鞏固大別山根據地,12月底劉鄧大軍不得不分兵,鄧小平政委帶三個縱隊在內線和敵人泡蘑菇,劉伯承司令員帶一個縱隊去淮西發展,調動敵人。

當時,小平同誌對劉伯承司令員說:「我比你年輕。我留在大別山指揮,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域。」

劉司令員回答說:「好!警衛團都給你留下,我只帶一個排就行了。」

這就是兩位已經並肩戰鬥了十年的老夥計的默契!為了保住根據地和部隊,也為了給司令員爭取時間,小平同誌命令三個縱隊分頭行動,拉著幾十萬國民黨軍到處遊行,他自己帶著幾百人的前方指揮所,天天在敵人的槍林彈雨裏指揮部隊行動。

就這樣,野戰軍主力在大別山堅持了兩個月,劉帥指揮的一縱在國民黨兵力空虛,只有一些地方部隊的淮西連連取勝,如入無人之境。白崇禧無奈,只好抽調了13個旅的部隊去淮西抵擋劉帥,這樣,他苦心部署的對大別山根據地的「圍剿」已經被打破了。

在接到劉鄧成功進入大別山的電報後,在陜北的毛主席長出了一口氣,對周總理說:我們終於熬過來了!

在毛主席心中,能夠順利進入大別山,比劉鄧打十個勝仗更加重要。

為了貫徹毛主席千裏躍進大別山的戰略意圖,晉冀魯豫野戰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到1948年4月三個縱隊出山時,只剩下5.8萬多人,除去留在大別山區的2萬多人,全軍與南下過黃河時相比減員近一半。

但這一戰略進攻完全打亂了蔣介石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的部署,國民黨不得不在保持攻勢的同時還要緊急抽調兵力東防西堵。原先打算部署在豫皖蘇「圍剿」劉鄧的國民黨幾十萬大軍跟到了大別山。

這可是個稍縱即逝的良機!原先在山東的陳毅、粟裕當機立斷,率華東野戰軍西兵團突然越過隴海鐵路進入敵人兵力空虛的豫皖蘇地區迅速展開。

就在白崇禧挖空心思和大別山的劉鄧鬥智鬥勇時,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王宏坤(55年開國上將)10縱,趙基梅(1947年12月病逝)12縱乘機在豫南鄂北的桐柏山區展開,位於淮河、漢水之間的大片土地紛紛解放。

1948年5月,我晉冀魯豫野戰軍正式改稱中原野戰軍,與豫西的陳謝兵團,豫東的陳粟大軍會合,形成三路大軍經略中原的態勢,把國民黨在中原的防禦體系砸得稀巴爛。

隨後粟裕大將施展世所罕見的指揮藝術,帶領華野打響豫東戰役,調動國民黨八個兵團,殲敵七萬多人,這下國民黨軍隊沒有七八個師都不敢單獨行動了,在戰略上完全處於被動。

解放戰爭進行到第二年的1948年7月初,國民黨軍在陜北、山東的重點進攻始終未能取得決定性戰果,而解放軍主力已先後轉入外線作戰,搞得蔣介石的後方四處起火,特別是對全國戰局至關重要的中原地區,幾乎完全落入解放軍之手。

蔣介石的幾個戰場:山東、華北、江淮、西北隨著中原的遺失被解放軍切割得首尾不能相顧,最終不得不收縮兵力,轉入重點防禦。

國民黨的兵力收縮之後,各個戰區的解放軍迅速轉守為攻,大量收復失地。1948年9月,劉鄧出山不過半年時間,粟裕大將的華野即解放了濟南,幾乎解放了整個山東。

又過了一個多月,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最為激烈的淮海大戰爆發,劉鄧、陳粟大軍聯兵六十萬,在四百多萬支前隊伍的支持下摧毀了蔣介石最為精銳的重兵集團,至此解放戰爭的大局已經再無懸念了。

所以說,解放戰爭的轉折始於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他們吃了很大的苦,也幹了很了不起的事。

向劉司令員、鄧政委,十三萬晉冀魯豫野戰軍的英雄將士致敬,共和國的土地上,永遠有他們舍身奮戰的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