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長三角地區的成員之一,也是中部省份的組成部份。安徽作為一個省份單獨存在,還不到400年的歷史。公元1667年,清政府拆分江南省,取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算下來,安徽作為省級行政區劃出現的最早時間還不到370年。
在當時,安徽的省份定在了安慶府,也就是今天的安慶市。挨著長江,地理位置上跟湖北更近。由此也帶來不少問題,安徽巡撫、布政使等高級官員們把辦公地點一度放在南京達90多年,直到公元1760年才把領導班子遷去安慶。
民國時期,安慶作為安徽的省會的身份一直沒改變。1917年,安徽省分3道,即淮泗道、安慶道、蕪湖道,共60個縣。此後,歷經抗戰、解放戰爭,安徽省所轄管的縣級行政區域數量也有所變動。
建國後,安徽縣級行政區域進行了一定的變動,一些縣被劃分了出去,也新增了幾個縣。最終形成了今天轄16個地級市,45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0個縣的行政格局。那麽,跟民國時期的地理格局相比,安徽減少了哪些縣,又新增了哪些縣呢?
一、減少的縣
1、婺源縣
提到婺源,可謂是家喻戶曉,春天時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絢爛綻放,被稱為是「中國最美的農村」。婺源自古就屬於古徽州,是徽州一府六縣之一。誕生了朱熹、詹天佑等歷史名人。
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婺源商賈作為其中一支勁旅,活動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1934年,婺源劃入江西省第五行政區;1947年劃回安徽省第七行政區。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再度劃歸江西,屬上饒地區。2000年為上饒市轄縣至今。面積近3000平方公裏的婺源與安徽分分合合,終究是遠去了,成了古徽州府缺失的一角。
2、英山縣
在元、明、清朝時期,英山縣屬六安州,控引江淮,地理位置中央,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鄂皖咽喉、江淮要塞」之稱。上世紀30年代,出於軍事上的原因,當時的民國政府將英山縣由安徽劃歸湖北黃岡,一直到如今未再變過。
3、泗洪縣、盱眙縣
在民國時期的安徽地圖中,泗洪與盱眙兩地相連,瀕臨洪澤湖。1949年4月29日,以泗南縣、泗宿縣的大部份區域及洪澤湖管理局、泗陽縣龍集、界集區等地合並正式建立泗洪縣。1955年3月,泗洪縣由安徽省宿縣專區劃歸江蘇省淮陰專區。現屬於宿遷市轄縣。
民國時,安徽省第六、四、九行政督察區設治所於盱眙。1955年,盱眙縣由安徽省劃歸江蘇省,隸屬淮陰地區。2001年1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後,盱眙縣仍隸屬淮安市。現如今,盱眙是全國有名的小龍蝦之都,從業人員近20萬,占江蘇全省龍蝦經濟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4、太平縣
明清時期,太平縣屬寧國府,1957年,太平縣劃入蕪湖專區。1961年,太平縣劃歸徽州專區。1983年12月建立省轄縣級黃山市,1987年底改為市轄縣級黃山區。
太平縣的變遷屬於行政區網域名稱稱變動,安徽這類縣更名還有很多,但是並沒有劃出去,跟婺源、盱眙等縣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二、增加的縣
1、蕭縣、碭山
蕭縣、碭山均為千年古縣,蕭縣置縣於秦,碭山縣正式出縣於隋。兩地歷史上長期屬於徐州府管轄,是徐州老八縣之一。1955年,為加強洪澤湖管理,盱眙、泗洪劃到江蘇,作為補償,蕭山、碭山劃入安徽,仍屬宿縣專區,現均屬安徽宿州市管轄。
如今,蕭縣是著名的葡萄之鄉,碭山黃河故道的酥梨則是聞名全國。
2、固鎮
固鎮雖然名字帶「鎮」,但它屬於縣級行政區域。1964年,鑒於宿縣、靈璧、五河、懷遠四縣的結合部離縣城較遠,交通不便。為了加強管理,改變這一地區的貧窮落後面貌,擬新設固鎮縣。經省委、省政府報請,國務院在1965年批準,同意安徽新建三個縣,固鎮縣是其中之一。
3、長豐
地處安徽省會合肥北邊,於1965年建縣,縣域面積1841平方公裏,與固鎮同一時期建縣。現在的長豐下塘是比亞迪重要生產基地,年產汽車可達50萬輛,有望成為安徽第一個千億產業強鎮。
4、利辛
利辛縣,安徽省亳州市轄縣。1965年5月1日,從阜陽、渦陽、蒙城、鳳台4縣部份地區分別拿出一部份土地組成了現在的辛縣。利辛縣境內河渠縱橫,是中國絲網紗門之鄉,享有「皖北水鄉、淮上江南」美譽。
5、樅陽縣
民國時期,安慶桐城縣包括今天的桐城市、樅陽縣。建國後,桐城縣進行拆分,一分為二。析桐城東、南鄉,廬江、無為兩縣少量地區置桐廬縣。1955年七月,更名樅陽縣。
2016年1月後,樅陽劃入銅陵市,這算不算是對清桐城派的歷史命名形成了割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