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中的「中流砥柱」

2024-04-11歷史

解放戰爭期間,發揮最穩定,對全域貢獻最多,堪稱「中流砥柱」的,是劉鄧大軍,原因有二。

其一,是客觀上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1946年6月解放戰爭全面爆發時,劉鄧所在的晉冀魯豫解放區,正處在各大解放區的中心區域。東接華東,南連中原,西臨陜甘寧,北靠晉綏和晉察冀。

其二,是劉鄧大軍用戰績來「證明」的。

如果「粗線條」地來看解放戰爭,劉鄧大軍最閃亮的「登場」有兩處,一是千裏躍進大別山,二是淮海戰役。而其他階段,相對來講有點「默默無聞」。

比如上圖,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第一年,華東戰場的著名戰役標註了三起,東北戰場兩起,陜北戰場三起,中原戰場一起,但晉冀魯豫戰場沒有。

再比如電視劇【大決戰】,劉、鄧的角色出場都比較晚,而且劇情主要集中在淮海戰役。

但其實,劉鄧大軍在解放戰爭中可謂戰功卓著,全國戰場(特別是華東戰場)上的許多著名戰役,背後都有劉鄧在「打配合」。

當然,本文的目的並不是「捧一踩一」,這沒有意義。解放軍之所以能戰勝國民黨軍,就是因為有人堅決打頭陣,有人盡心打配合,有人全力搞後勤…各個局部合力創造出了全域優勢。

解放軍「勝利之路」的那條主線,是由「打頭陣」的著名戰役連線而成的。

而串聯起國民黨「失敗之路」的,說到底就是那一次次失敗的「打配合」。

所以劉鄧大軍代表了解放戰爭的另一條重要支線:解放軍是如何「打配合」的。

但凡是劉鄧「名下」的著名戰役,稍微探究一下戰役發起的原因,十之七八,答案是:為了配合某某戰役或行動。

今天,我們就來整理和回顧一下,劉鄧大軍在挺進大別山前的10場戰役,其中半數以上是為了「打配合」。

01

①上黨戰役②平漢戰役

上黨戰役和平漢戰役,知名度還是非常高的。因為它是抗戰勝利後國共之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戰鬥,上黨戰役的時間是1945年9月10日至10月12日,平漢戰役的時間是10月24日至11月2日。

兩場戰役接連著發生,而且是同期部署,所以放在一起講。

上黨戰役爆發的直接原因,是為了阻止國民黨軍閻錫山部來上黨地區「摘桃子」。但同時還有另一個意義:為正在進行的重慶談判「打配合」。

【中國共產黨歷史】中是這樣評價的:

上黨戰役給國民黨統治集團以很大震動,加強了中共代表團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直接配合了談判鬥爭。

打上黨戰役的,便是剛成立不久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參謀長李達。往前看,這支部隊是八路軍129師,往後看,便是中原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

初建的野戰軍有四個主力縱隊:冀魯豫、冀南、太行、太嶽,司令員分別是楊得誌、陳再道、陳錫聯、陳賡(建國後的三上將一大將)。平漢戰役前,按照上述順序,部隊更名為一縱、二縱、三縱、四縱。

參與上黨戰役的,是二、三、四縱。當時楊得誌的一縱已接到中央軍委命令,正在「挺進東北」的路上,途經晉察冀解放區。

一縱最終沒能去成東北,因為平漢戰役爆發了。平漢戰役亦稱邯鄲戰役,戰場位於漳河以北,邯鄲以南。

但小杜認為平漢戰役這個稱呼更形象,因為它表示國民黨軍沿平漢鐵路北上,以圖打通從中原到東北的陸上增兵線。

劉鄧在平漢線南段發起戰役,其目的,便是為我軍挺進東北「打配合」。

這次配合打得很漂亮,而且特別能體現劉鄧的大局觀,因為,發起平漢戰役的條件其實並不充分。

一縱因為原本要挺進東北,所以是輕裝行軍,抵達戰場時,手邊幾乎沒有重武器,而要阻擊的是三倍於己的敵人。二、三縱剛打完上黨戰役,不僅部隊很疲憊,而且和邯鄲戰場之間還隔著太行山。

最終,在劉鄧的指揮下,一縱透過靈活的運動防禦拖住了敵人,二、三縱連續七天急行軍,及時趕到了戰場。

平漢戰役可以說是解放軍打的一種「經典仗」:不講自身困難,一切以全域為重。執行起來也毫不含糊,以打贏為唯一目的。

02

③隴海戰役

平漢戰役後不久,1946年1月,國共雙方在美國參與的調停下達成停戰協定,進入到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

劉鄧利用這段時間進一步整編了部隊,為了適應運動戰的需求,在原有四個縱隊的基礎上增加了六縱和七縱,司令員分別是王近山和楊勇。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30萬人馬進攻中原解放區李先念部,全面內戰就此爆發。

8月,劉鄧大軍發起了隴海戰役,目的很明確:配合李先念部的中原突圍。

「隴海」和「平漢」一樣,都是鐵路線的名稱。當時中國的主要鐵路網可以總結為「三縱三橫」,「三縱」是津浦線、平漢線、同蒲線,「三橫」是平綏線、隴海線,以及正太線接膠濟線。

了解這些鐵路線的位置,對於理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都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抗日戰爭時,日軍占領平津後的進攻路線,即先沿平綏線西進,然後沿同蒲線南下,占領了山西大部。

再比如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在鄭州和徐州設有綏靖公署,兩地都是鐵路大動脈的交匯處。1947年3月取消兩地綏署後,又設立了陸軍總司令部徐州指揮部。

劉鄧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破襲鐵路線的豐富經驗。但隴海戰役的打法,卻和以往不同,不是按常規先逐一拔除沿途據點,而是在兩天內就大膽地破襲了從開封到徐州的300裏隴海線,打到了豫東的民權、商丘一帶。

「大膽」南下的效果很明顯,蔣介石緊急調集了三個整編師奔赴開封。這三個師,原本正在尾追西進的中原軍區部隊。

8月22日,劉鄧大軍撤回了隴海線以北,在魯西南地區休整。

由上圖可知,魯西南是蔣介石絕對不會坐視不管的一塊要地,於是他從中原和華東調集了約30萬人馬,分東、西兩路夾擊而來。

劉鄧的這一步,緩解了中原突圍的壓力,同時也為粟裕的蘇中戰役「打了配合」。

03

④定陶戰役⑤巨野戰役⑥鄄城戰役

中原和華東的壓力減輕了,但劉鄧卻面對了30萬敵軍,該如何破局呢?

當時國民黨軍分兩路來襲,從東面徐州方向來的是強敵,包括有整11師和第5軍這兩大王牌軍,從西面鄭州方向來的,就是上述的三個整編師,其中只有整3師是嫡系部隊,而且剛和李先念部打過仗,屬於疲憊之師。

劉鄧的策略是,避強擊弱,打西路來敵,然後弱中選強,打整3師。

戰場預選在定陶以西,菏澤以南;戰術為「南北夾擊」,二、六縱為北集團,三、七縱為南集團。

戰役過程不詳述了,從上圖可大致了解。

戰役打了5天(9月3日-7日),全殲了整3師,師長趙錫田(顧祝同的外甥)被俘。整41師和整47師在後撤過程中,又被劉伯承各打掉一個旅。

戰役中打得最激烈的是六縱主攻的大楊湖,劉伯承冒著敵機的轟炸,親赴前線參與指揮。

定陶戰役創造了一個記錄:首次全殲國民黨軍一個整編師。另外,還直接導致了鄭州綏署主任劉峙的下台,接任者為顧祝同。

仗打贏了,但危局仍在。

實力強勁的第5軍和整11師沒有停下西進的步伐,一路橫沖直撞,連陷定陶、菏澤、東明等城。

面對敵人的鋒芒,劉鄧不得不一再東撤,9月下旬來到了巨野一帶。這時,戰機也出現了,因為第5軍和整11師周邊已無友軍。

劉鄧選擇的戰場在巨野西南的龍固集和張鳳集,因此巨野戰役也被稱為「龍鳳戰役」。

劉伯承的部署是,二縱在「龍」戰場阻擊第5軍,三、六、七縱在「鳳」戰場圍攻整11師。

戰役結果,「龍」戰場出人意料的順利,第5軍在9天(9月29日至10月7日)裏前進了不到10裏;「鳳」戰場卻非常艱難,晉冀魯豫野戰軍損失不小,但還是又創造了一個記錄:首次打掉國民黨「五大王牌」的一個主力團。

此戰的意義,不僅在於劉鄧「摸」了國民黨兩大主力的「底」,還在於,這兩大主力原本都計劃加入華東戰場。1946年9、10月間,正是陳、粟剛剛合兵,局面仍很艱難的一個階段。

巨野戰役後,劉鄧以七縱牽制第5軍和整11師,主力則秘密西進,「盯」上了從滑縣過來的整68師第119旅。

10月29日,119旅進至鄄城以南,被劉鄧主力包圍。戰鬥打了兩天,119旅9000余人被全殲。

鄄城戰役看起來戰果並不大,因為119旅是雜牌軍。但這支部隊配屬了南京國防部直屬的兩個炮兵營,所以劉鄧在此戰中繳獲了大量重武器,光榴彈炮就有8門。劉伯承用兩個團的人力,整整幹了一個晚上,才把所有大炮從戰場上拉了出來。

定陶、巨野、鄄城這三場戰役,是劉鄧大軍面對敵人東西兩路夾擊,在兩個月內完成的,創造了兩項記錄,繳獲了大量重武器,還成功拖住了國民黨軍的兩大王牌。

鄄城戰役後,劉鄧率部北渡黃河,至濮縣(今範縣西南)地區休整。

04

⑦滑縣戰役⑧巨金魚戰役

1946年11月,陳粟的華東戰場處於短暫的平靜期,國民黨軍在一戰漣水未果後,正在部署四路進攻魯南、宿北的新計劃。

毛主席在這個月致電劉鄧,要求晉冀魯豫部隊盡快組織戰役,「 打兩三個大仗 」,「 以拖住邱胡不使加入魯南為原則 」。「邱胡」即第5軍和整11師。

晉冀魯豫解放區當時自己面對的壓力也不小,因為國民黨軍正計劃打通平漢線,目標直指解放區首府邯鄲。

劉鄧決定采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先打留守後方的孫震集團。孫震是川軍將領,定陶戰役時被全殲的整3師,即屬於孫震集團。

11月15日,劉鄧主力從濮縣秘密西進,於18日到達滑縣以東地區。

劉伯承指揮的滑縣戰役,是一次超常規的奔襲戰,完全不理會敵人的外圍防線,直接縱深插入40多公裏,向敵指揮中樞發起了進攻,好比「猛虎掏心」。

打亂敵軍指揮系統後,解放軍乘勢北上追擊,至22日,殲敵萬余,俘虜八千。

北犯邯鄲的敵軍不得不調頭回援,劉鄧率部適時結束,重回濮縣一帶。

一個月後,12月26日,劉鄧率主力越過黃河,再次殺到敵後,於30日突然向巨野、金鄉、魚台發起進攻,打響了巨金魚戰役。

滑縣戰役是經典的「猛虎掏心」,而巨金魚戰役是經典的「你打你的,打我的」。

巨金魚戰役的最大看點,就是劉鄧選擇的這個戰場位置。其一,你攻我的平漢線,我打你的津浦線;其二,重回魯西南,攻其必救;其三,確保陳、粟打魯南戰役時西側的安全。

1947年1月15日,巨金魚戰役結束,殲敵1.6萬余人。1月20日,魯南戰役結束,陳粟取得大捷,殲敵5.3萬。

05

⑨豫皖邊戰役⑩豫北戰役

巨金魚戰役剛結束,根據毛主席的指示,劉鄧又於1月24日發起了豫皖邊戰役。

戰役的目的很明確,拖住晉冀魯豫地區的敵人,不讓他們加入蔣介石重點關註的「魯南會戰」,也就是後來的萊蕪戰役。

「豫皖邊」,顧名思義就是河南、安徽兩省的交界地帶,或者說,這是一個「擴大版」的隴海戰役。

劉鄧將隴海線劃分為南北兩個戰區,劉伯承率一、二、三縱為北集團,鄧小平率六、七縱和地方兵團為南集團。戰至2月4日,兩個集團已連克定陶、單縣、曹縣、柘城、亳州等縣城。

蔣介石對此大為震動,急調三路人馬馳援隴海線,打算先破壞劉鄧大軍的攻勢,然後再參加魯南會戰。

其中有一路,是邱清泉的第5軍,從民權徒步向東開進。

當時粟裕已開始部署萊蕪戰役(2月10日秘密北上),於是毛主席再次致電劉鄧,要求他們務必拖出第5軍,使其不得投入山東戰場。

劉鄧原本計劃南北夾擊第5軍,但行動晚了一步,第5軍已與商丘的敵軍會合,並打算繼續東進。

此時劉鄧主力集結在商丘以西,眼看是追不上第5軍了。劉伯承當機立斷,打第5軍後面的整85師,迫使第5軍回援。

負責打整85師師部所在地鄭莊寨的,是陳再道的二縱。劉伯承冒著大雪,坐著剛繳獲來的吉普車,連夜趕到了二縱指揮部。

劉伯承告訴陳再道,打鄭莊寨務必要「打得猛,打得狠,打得快」,否則,不僅第5軍拉不回來,整85師都會被放入山東戰場。

2月11日深夜,戰鬥打響。但一開始就不順利,登寨的梯子短了。二縱不得不選擇在寨墻較矮,但火力最猛的地方登寨,部隊傷亡很大。

陳再道連續發起了三次強攻,終於透過連續爆破,於12日淩晨在寨墻上炸出一個缺口。

這時,二縱還未能突破缺口,但第5軍已開始調頭回援。戰役目的已達到,陳再道根據劉伯承「打得快」的指示,命令部隊於天亮前迅速撤出鄭莊寨。

但意外發生了,6旅16團的電話線被炸斷,而且沒有鋪設復線,有兩個營因為沒接到撤退命令,被敵人包圍在了鄭莊寨,最終突圍出來的只有40多人。

相對於之前的數次戰役而言,鄭莊寨之戰是場敗仗,但劉鄧大軍為萊蕪戰役「打配合」的戰略任務還是勝利完成了。

第5軍回援後,一直咬著劉鄧大軍不放。劉伯承指示二縱節節阻擊,且戰且退,既不硬拼,也不速撤。

2月23日,晉冀魯豫野戰軍全部退至黃河以北,第5軍止步黃河南岸。這一天下午,萊蕪戰役勝利結束。

3月,蔣介石將全面進攻策略更改為重點進攻,兩個「重點」分別是山東和陜北。

劉伯承形象地把這個戰略布局比喻成「啞鈴」,中間的啞鈴「把子」在晉冀魯豫,啞鈴兩頭的「結合點」是晉南和豫北。

在晉南反攻的,是由中央直接指揮的陳賡、謝富治集團,主力是四縱和太嶽軍區。同時,由劉鄧負責在豫北組織反攻。

3月21日,豫北戰役打響。戰至4月3日,劉鄧主力包圍了平漢線上的重鎮湯陰。國民黨軍急於解湯陰之圍,卻被劉伯承圍點打援,第二快速縱隊因此覆滅。

不久後,在重武器配備方面得到很大提升的劉鄧大軍連克湯陰、崔橋等重鎮。

整個豫北戰役歷時近兩個月,共殲敵4.5萬余人,控制平漢鐵路300余裏。

至此可以總結一下了,劉鄧大軍在挺進大別山前發起的10次戰役中,至少有6次,戰役目標(全部或部份)是為大局「打配合」。

上黨戰役,配合重慶談判;平漢戰役,配合挺進東北;隴海戰役,配合中原突圍和蘇中戰役;巨金魚戰役,配合魯南戰役;豫皖邊戰役,配合萊蕪戰役;豫北戰役,配合回擊蔣介石的「重點進攻」戰略。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發起了魯西南戰役,在殲敵6萬余人後,於8月跨過隴海線,千裏南征大別山。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劉鄧大軍在解放戰爭中,為全域「打」的最大一次「配合」。